奋斗者正青春走进田野里的农业实验课堂

本站原创 2024-04-19 18:55:00

【努力的人都年轻】

农业“实验教室”搬到田间地头

——甘肃农业大学师生暑期参加全省专业实验基地开展学术实践活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嘉英

每年的七、八月是我国北方主要农作物生长和收获的重要季节。 农民等不及秋耕秋收,土地也等不及了。

如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 甘肃农业大学将农业“实验课堂”搬到田间...

在河西走廊和陇中黄土高原的多个科研试验点,样本和数据从土壤中诞生并用于生产。 学习知识的过程充满了兴趣,甘肃农业大学师生的暑期生活也因此充实而精彩。

甘肃省科技英雄、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生导师孙万昌教授及其教师团队将科研“主阵地”搬到了油菜田。 他们和10多名研究生一起吃住都在永登县秦王川。 基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农作物一起“呼吸”、“生长”。

“我们先后完成了1万余份油菜种质资源的整理归档,以及2万余份油菜先进材料质量指标的系统观测。” 该校硕士生陶小雷说:“60多岁的孙老师不在,在田间、仓库,甚至在实验室,他无私的工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深深感染了我们”。

在武威绿洲农业综合实验站,农学院研究生看着即将发芽、即将收割的小麦,一脸欣喜。 受今年我省春季疫情影响,该茬小麦比往年正常播期晚了一周。 为此,师生们更加勤奋地施肥、浇水、除草,观察各项指标,确保小麦多产。 入耳,入大耳。

到达定西旱地农业综合实验站时,记者看到研究生们正认真地干着农活。 晚上,为了赶上检测进度,他们还会主动去实验室对白天采集的样本进行分析检测。 “只有到了农田,我们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乡村、了解农业、了解农民的生活。” 博士研究生谢丽华对此深受感动。 她因对土壤和种子作物的认真态度而在团队中闻名。 。

在通渭县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试验站,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柴守喜教授、常雷教授带领近30名研究生开展小麦收获前采样工作。 柴守喜喜欢在田间地头给学生们讲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他认为,这种特色农耕、教育教育应该贯穿于学院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

长期驻扎在这里的博士生马建涛是酒泉人,但他现在精通通渭话。 在田间开放日活动中,他的农业技术讲解吸引了很多村民前来学习。 “农业大学是‘三农’发展的人力资源丰富地和科技创新支撑点,潜力巨大,成绩斐然。” 柴守熙和常雷说道。

……

不仅如此,近两个月来,甘肃农业大学还组织农学院40余名师生前往庆阳参加由中国农业大学联合主办的“旱区农作物绿色高效生产”活动。作物学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陇东大学等暨新农业科学建设学术研讨会”,并参观兰州大学庆阳黄土高原草原农业实验站。

只有把脚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才能发挥出真正的能力! 每到夏季,“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每年夏天,也是甘肃农业大学农科生成长最快的时候。 是时候让他们扎根祖国,培养学习农民、服务农民的情怀,塑造懂农民、爱农民的品格,提高强农本领。 实践农业发展技能的重要机会。

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深入到附近的田间地头,参与家乡的农业生产。 他们还针对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等提供精准对接、精准服务,将所学知识与农村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关心“三农”,担当“三农”。农民”。 ”,胸怀“国家之大”。

上一篇:刘国中强化协同攻关机制 加快种业科技进步
下一篇:王曙光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现代农业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