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科所试行揭榜挂帅攻关所级重点科研任务
175 2024-01-20
摘要:农机科技成果转化是巩固我国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 从农机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和现状出发,调查分析问题的根源,力争在现有基础上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机械; 成果转化; 现状研究
0 前言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推动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研联合攻关机构和装备制造企业,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作物机械国产化水平,加快研发丘陵山区经济作物、养殖业、农林机械,发展高端农业机械装备制造。” 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的动力机械,如电动机、内燃机、拖拉机等,以及与动力机械配套的各种农业机械和工具[1]。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法》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定义为:科学研究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和推广技术开发是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也就是说,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就是将工程机械应用于农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活动; 或者说它是一个向工业化方向渐进的过程。 其表现形式是从实验室成果到小试成果、中试成果,最后到产业化的开发培育过程。
1 新时代农机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重要会议对农业现代化进行了重要讨论。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扶持良种的原则,推动农业技术融合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制化”农业机械与农艺融合、生产与生态协调,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2]。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抢占世界农业份额”科技竞争高地,牢牢掌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为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3]。 2017年底,国家发改委印发《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将现代农业机械关键技术产业化作为发展重点;2018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将提高农机装备整体水平、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作为重要任务。显示了党中央大力发展农业机械装备的信心和决心。
1.1农机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亮点和出路
农机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耕、管、收、运”等各项作业发生巨大变化。 据统计,2013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10.39亿千瓦。 全国农作物种植和收获综合机械化率为59.48%,机械耕作率为75.64%,机械播种率为49.84%[4],机械增产率为47.58%。 到2016年,这一系列数据达到11.44亿千瓦,分别达到65.19%、81.40%、52.76%和56.01%[5](详见表1)。 四年来增速显着,农业机械化率显着提高。 特别是近年来,蔬菜、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机械化率不断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劳动强度明显降低; 农村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上涨等问题得到缓解。
1.2 各级政府在制度法规上给予大力支持
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决定对施行2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法》进行修改,明确处置科技成果转化的权益。 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旨在进一步促进研发机构技术转移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氛围。 环境。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 如2018年近期出台的《南京市创新创业9项新政》和《南京市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试行)》,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南京市创新创业的决心。党和政府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建设创新型国家,鼓励科技人员发挥才智,促进成果转化。
1.3农机科技成果转化形势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我们受制于重结果轻实践、重水平轻效率、重科研轻转化的思想束缚,导致我国科研成果产出率转化率低。 科研项目完成后,大量农机科技成果被锁在抽屉里,始终没有走出“立项→论文→申报奖项→职称评审”的恶性循环(见图)。 1)。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曾在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约为25%,其中真正实现工业化的不到5%,而发达国家的转化率约为80%,与10%左右的工业化率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高新技术企业产值仅占社会总产值的2%,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5%至30%; 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的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 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刚刚超过50%。 农业机械科技成果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一部分。 由于跨越农业和工程机械两大行业学科,受土壤条件、地形、气象气候、农机农艺融合程度、从业人员基本素质、政策和政策等诸多外部因素影响。法规、交通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设施。 从研发阶段到成功转型,一般需要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 因此,其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贡献十分有限。 农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不仅成为制约我国农机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不利因素,也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农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分析
2.1 科研项目立项脱离实际,项目成果缺乏实用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体制比以前更加灵活多变。 但农业机械等应用学科尚未完全遵循市场导向。 一些前沿应用技术研究的首要目标是国内一流、世界领先,而不注重实用价值。 从项目一开始就决定了它只能是一个“展品”。 据了解,目前我国很多科研活动仍然以申报项目、进行研究、申报奖项、评审为主。 大多数科技成果都是以成果鉴定、各级奖项、专利等形式呈现,而不是最终形成并流向市场的产品形式。 难以引导科研活动更好地与市场需求结合。 从项目研发最初选题开始,科研人员就过于注重工程机械理论与技术的突破。 因此,研究方向往往与市场需求脱节,产生的科技成果往往只集中或停留在实验室实验。 在成功层面,完成原理原型、申请专利和发表文章。 这还不包括脱离实际、因某些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当科研项目。
2.2成果成熟难度大,企业急于取得成功。
一般来说,一项成熟的农机科技成果如果成功应用于农业生产,研发、中试、成果商品化的资金投入比例一般为1:10:100,投入会增加后期,从小试到中试再到成熟,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现场收集各种运行数据。 政府、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很难承担如此巨大的资金和风险,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企业身上。 然而,有实力的大企业往往认为自己从市场上买回来的应该是成熟的技术,甚至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造,而中小企业则更愿意改造,但实力不足,导致科研成果后续转化能力严重缺乏。
2.3绩效考核的导向是关键因素之一
原科技部部长万钢在2016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2015年我国研发投入总额(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2.1%,2016年未能达到2.2%。 “十二五”期间。 目标。 这说明我国整体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规模不相匹配。 在科研投入不足、粮食短缺的背景下,一方面,由于农机科研本身在国家科技贡献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弱,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支持也相对较弱。规模较小的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绩效评价一般采用“投入导向型”,即科研人员争取的科研经费越多,获得的奖金就越多; 另一方面,成果转化工作复杂多变,科技评价工作绩效权重明显偏颇。 低的。 国家对科研单位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奖项、论文和专利,导致更多的精力放在办项目、争夺经费、申请奖项上。
2.4 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短缺、转化后续能力不足
农机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见效慢、风险高的活动。 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专项拨款、企业和科研单位自筹资金以及金融信贷。 从目前情况看,国立大学科研机构不具备自我转型的资金实力和投入机制; 对于农机制造企业来说,面对承受高风险、高投入的巨大压力,大企业往往更愿意将现有资金投入到周期短、回报高的项目上。 中小企业转型积极性较强,但融资、信贷困难。 出于安全考虑,大多数金融机构不愿意放贷进行转型。 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周期长、技术和市场风险高。 据相关统计,我国已成功转化的科研成果中,自筹资金资助占56%,国家科研计划资助占26%,风险投资仅占2.3%。 相比之下,日本中小型科技企业90%的成果转化资金依赖金融信贷机构; 美国至少50%的高科技企业得到了风险投资的帮助[6-15]。
2.5成果转化平台缺乏活力、服务意识和推广能力。
近年来,我国成果转化中介取得了长足进步。 特别是部省级农业成果交易平台纷纷涌现,为农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非常稳定可靠的渠道。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方面,各类科研机构虽然设有科研处和产业处,但大多只起到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简单作用; 另一方面,现有的农产品交易平台大多由政府出资,具有较强的官办或半官办企业,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促销服务意识相对较弱。 由于科研机构、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尚未形成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相互帮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关系,尽管每年都通过中介服务机构举办各级各类农业技术博览会,成果拍卖,但真正能有效转化科研成果的却很少。
2.6农机推广体系有待加强
“十二五”以来,中央大力抓好“三农”问题,特别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无疑给我国农业整体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 但由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总体比重较低、农村社会管理相对宽松、农民处于弱势群体等因素,很多地方和基层领导干部对农业科学的重视程度降低了。和技术推广体系,或者更注重农学而不是农业。 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组织、资源、管理支持得不到保障。 有的甚至对农机科技推广机构采取放任态度,或者单纯依靠市场和社会,导致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推广人员大量流失。
3 促进农机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1)充分认识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建立更加科学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 大学科研院所是我国农机科研的主力军。 其绩效评价必须尽快从“投入型”转变为“产出型”,即从过去过度重视科研经费的获得转向注重科技成果的输出。 显着提高科技成果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在绩效评价中的权重,引导科研人员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 2)稳定政府项目资金持续供给,增强科研可持续性。 农业机械是一门注重应用研究的学科。 与其他理论研究学科相比,其研究成果的生产过程需要更多的研发过程需要在现场完成,劳动强度大、周期长。 因此,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避免短期、快速的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成果的成熟度,防止“偶然”成果进入技术市场。 3)加强农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 成果转化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全面的知识结构、大量的储备和一定的深度。 农机科技成果跨领域、跨学科、多重约束,使得转化工作难度加大,对人才要求较高。 因此,在稳定现有人才队伍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加大培养力度,优化队伍年龄结构。 特别是我们在激励政策上给予支持,提供全职和兼职员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团队,共同推动转型工作。 四是把握市场需求,完善农机科技项目准入和退出机制。 政府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消除“重复立项”、“以人为本”立项等弊端,严格选择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项目。 积极探索和完善科研投入产出后的评价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5)充分发挥政府配置社会资源的主动性,探索建立农机科研、企业、推广机构、管理部门四位一体的良性协作机制。 四者在整个转型过程中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在良性互动中形成合力。 6)建立风险投资评价机制,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农机科技成果转化。 农机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相对弱势,小微企业在市场上获得风险投资比较困难。 缺乏评价机制是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可以根据农机行业的特点和拟改造的成果,结合行业专家的意见建议、改造机构的实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评价报告将成为资本市场风险投资、金融服务等的关键因素。 对于机构的投融资行为具有非常有益的参考意义。
作者:谭路克 胡良龙 郑艳艳 刘勤 王业猛 单位: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