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科所专家带队为河南小麦科技壮苗开良方
117 2024-01-20
集木新闻记者 邹浩
通讯员 姜朝昌
3月29日,农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各级领导嘉宾及300余名校友出席活动,共同探讨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农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在华中农业大学。 2022年5月,“农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名称正式变更为“农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据介绍,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2年3月获国家批准建设,1994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曾五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
实验室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绿色农业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作物源头创新,开展主要农作物遗传改良关键技术研发,打造创新产品水稻、玉米、油菜、棉花、小麦、大豆等。开发优良农作物新种质和培育重大新品种,解答关键技术和种质创新背后的关键科学问题,支撑我国主要农作物来源安全和绿色发展。 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等主要作物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及重要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总体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了作物遗传改良理论与实践、基因组与遗传改良的相互促进。功能基因-种质改良-培育具有“上中下游”一体化特色的新品种。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上,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用“霰弹枪换大炮”来形容实验室30年来的巨大变化。 他表示,实验室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和声誉,是实验室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面对与会的300多名校友,傅廷东鼓励大家:“在校的同学们,你们为学校、实验室感到骄傲。毕业后,你们会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我们为你们感到骄傲!”
张启发院士致辞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启发院士深情回顾了实验室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他表示,实验室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始终与国家宏伟的改革开放、建设发展同步。 该实验室的基础很简陋。 几代学者自力更生,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坚持基础与应用、上下结合,以建设“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农业科研基地为目标”,涉及我们渡过险滩、爬过陡坡、克服困难。 我们克服了资金短缺、水电无法保障、实验场地缺乏等诸多困难。 自成立以来,国家实验室评估全部为“优秀”,并连续30年保持“优秀”记录。 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张琪琪表示,实验室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状态与国家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并与全国兄弟单位的实验室相比。 还存在很多不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主要表现是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成长不够快。 、原创性重大前沿基础理论创新不够、农业产业创新成果转化不够好等,实验室要充分发挥优势,弥补短板,再接再厉,不断发展。变得辉煌。
(照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