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周云龙司长一行赴植保所调研
106 2024-01-07
为了让青少年深入了解现代农业科技应用,嘉兴市科学技术协会近日组织青少年科普记者团实地走访。
7月10日,科学记者来到望江泾镇嘉兴市农科院,体验优质农业科技产品,了解尖端农业科学家的工作内容,激发青年记者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精神。的科学家。
科普馆培育“精神”
“古代农民伯伯顶着烈日锄地,现代农业技术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我的同学都认识袁隆平爷爷,但你知道像他这样的农业科学家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吗?”
带着疑问,年轻的记者第一次走进嘉兴市农业科学院。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年轻的科普记者首先参观了科普展厅,了解农科院的科研工作。
嘉兴市农业科学院始建于1956年,长期以来,研究所利用稻麦育种传统优势和新兴蔬菜、水果、种苗育种技术,服务高效农业,实践科技兴农。
“稻”理论的实验田野研究
小科普记者参观了农科院水稻试验田。 一大片绿色的稻田现在有了一点点金黄。
“这是早稻,马上就熟了。” 为了防止“果实”被鸟儿吃掉,工作人员还用网罩住了稻田。
“为什么成熟的稻田没有水呢?”
“为什么试验田里有的品种高,有的品种矮?”
“水稻需要授粉吗?”
“真的有彩色米吗?”
跟随工作人员穿过网屏,走进试验田,那些从小生活在城市、对农业生产知识了解和关注不多的学生们都竖起了耳朵,聆听老师对水稻知识的讲解。
“你知道吗?再过十多天,就到了水稻‘双抢’的日子,也就是收早稻、播种晚稻。这个‘双抢’的机会不仅对农民来说很重要,对农民来说也很重要。”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也是如此,这影响了全年的科研工作,我们每天都要顶着烈日在试验田里干活,除草收稻,保证育种工作顺利进行,累的多比今天。”
听了这样的解释,孩子们明白了,每一粒稻米的生长,不仅凝聚着农民的辛勤劳动,也凝聚着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
实验室物种“理想”
在育种室,科研人员利用生物标本,向孩子们传授水稻从种子到发芽的不同形态; 实验室里,年轻的记者们聚精会神地观看科研人员提取水稻DNA的复杂过程。
在科学家与青年记者面对面的环节中,经济作物研究所的马延欣老师、水稻育种研究所的张新月老师、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李白老师、生物技术研究所的钟高军老师生物科技耐心解答了孩子们的各种问题。
如果你熟悉“一粒粒粮食都是辛苦的”,不如到田里去体会一下。 “一粒稻子从最初播种,经过灌溉、施肥、收割、制造、销售……需要各种力量和努力,才能成为一粒稻子。” 嘉兴科技馆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传递一个信息。 一粒种子,孕育着无限的希望。
今年5月,嘉兴市农业科学院还入选第二批浙江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也是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嘉兴市科普教育基地。 致力于以更多元化的形式、更丰富的手段推动推广。 浙江科普发展与建设.
来源|嘉兴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