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周云龙司长一行赴植保所调研
106 2024-01-07
文·通讯员 陈泰安 周巍巍 记者 王建高 近日,青岛农业大学与潍坊市坊子区政府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综合性产学研示范服务基地,同时启动7个专家工作站和13个合作研究项目建设,提升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这标志着学校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产学研合作新平台。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而科技创新恰恰是当前产业基础特别是农业企业的“软肋”。 如何及时有效地将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应用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针对这一课题,青岛农业大学始终以“服务农村、农民”为己任。 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有效的体系模式,建立了常态化机制,打造高校科研与地方产业的全面对接。 ,走出一条独特的多层次融合发展道路。
教授驻村让成果“接地气”
“科技与生产脱节,科研成果无法落地,产业研发不足。这种高校科研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延迟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实施,也使得许多大学的科研成果‘无关紧要’”。 学校党委书记李保渡曾这样说过。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大学的优良传统。 同时,自2012年起成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之一。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也要求学校必须拥有一大批具有高水平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大学要服务社会,首先要解决“接地气”的问题。 与坊子区签约当天,为了让合作更加务实,学校派出十余名专家与公司对口联系,评估情况开方。 赵霞是当地芳安街道玉泉洼生态旅游园的负责人,也是该校1994届毕业生。 她从2011年开始建设生态园,五年来多次到母校“求助”。 这次获得“专家工作站”建设,让她非常高兴。
“这几年,当我遇到一些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事情时,我就去找宋希云校长。我想让校长推荐几个毕业生去工作,没想到他却说学校要合作“我们区,不只是派几个毕业生去工作。学生的问题是请专家、教授组成一个小组,让专家和学生一起住在这里,进行系统的指导。” 在当天的联系活动中,赵霞与在园艺设施设计和环境控制方面经验丰富的杨艳杰副教授建立了联系,并确定了下一阶段的主要合作内容。
“专家带学生住在这里,并提供系统指导。” 这是青岛农业大学近年来开展校地合作的重要举措。 “村里的教授”、“村里的医生”已经成为学校里熟悉的常用名词。
“教授进村”是指教授要扎扎实实地生活在村里,研究当地农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科技攻关等一系列工作。与地方政府的融合和成果推广。 以免看事情草率,只顾表面。 如今,越来越多的专家、教授进驻乡村、进企业开展研究。 有的甚至把一个学期分成两个学期,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一半时间带领学生到专家工作站工作。 这种方式实现了专家与农民、科技与生产、学校与一线的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了科技“落地”的问题。
灵活机制推动多层次产学合作
与政府合作是目前各大高校“校地合作”的常规步骤。 在青岛农业大学,除了与市、区、县各级地方政府合作外,还有一个非常规的“可选行动”,即大力开展“校村合作”。
2008年,学校与东营市利津县毛托村合作,引起不少惊喜和质疑——大学真的要在偏远的盐碱地建设工作站吗? 如今,经过8年的合作,毛坨村已发展成为家喻户晓的“新农村典范”。 双方利用科技创新核心区和示范区辐射周边乡镇,最终实现一个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也成为了成功的经验。
近年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青岛农业大学即墨现代都市农业研究院、平度产学研综合示范基地、莱西畜牧产业服务基地、莱芜草莓产业服务基地。 在这些项目中,学校不仅有效实现了农业发展、农民致富,而且一批服务专家的能力和水平显着提升。 还培养了年轻教师,培养了人才。
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探索,学校形成了灵活、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在合作层面,部分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研究院、研究中心、示范基地,开展各类产学研合作。区域工业项目。 为提高现代化水平,学校与企业、合作社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专家院,提供针对性的科技指导,并通过产业联盟等方式,主要服务于本地区某一产业的科技服务和现代化发展。地区; 在运作方式上,学校与当地政府共同建设了包括研究中心、研究院、专家工作站、专家院等在内的各级科研平台。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科技产业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选拔师生入驻平台并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求进行研究; 在人员构成上,平台由学校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技术系统专家、青年教师和普通学生以及当地科技人员组成。 在专业支持上,打破学院和学科的界限,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建立了多学科的专家教授队伍; 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更加注重科研项目对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 在配套条件方面,学校现有8个专业学科近80个专业,基本涵盖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各类农产品的育种(养殖)、栽培(饲养)、管理、深加工、病虫害防治等以及合作经济、品牌建设、电子商务等,覆盖产业链各个环节。
这一系列实践带来了研究、试验、推广“零距离”,大大缩短了“科技指导实践”和“实践检验技术”的时间,最终带动了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整体发展水平。
“农”的传统和特色没有丢,也永远不会丢
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引起社会关注,并被各级各类媒体广泛报道,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高校的成功典范。 5月24日,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来校视察工作时,充分肯定了学校“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中心、突出特色、服务大众”的办学道路。农业发展”。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突出办学特色已成为高校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积累起来并为大家认可的独特、稳定、良好的生存发展之道。 农业大学的特色必须紧紧围绕“农”字。 作为一所有着60多年历史的地方院校,虽然早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八个专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但学校从未失去过也永远不会失去其鲜明的“农”传统和特色。
如今,青岛农业大学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战略核心区。 这种区位优势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意味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校党委达成共识,学校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优势,在两大战略中取得重大成果,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学校“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多种形式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新模式”。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在全省不同地区开展基地建设,形成纵横交织的产学研基地网络。 如今,“十二五”收官之年已过半,学校已与9个地市、20多个县市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在200多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和合作社,科技服务区遍及漫山遍野。 全省各地。 不仅在省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服务还延伸到新疆、贵州、安徽、内蒙古、云南等东北三省……
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通过产业、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 学校在社会服务方面的“大举措”,是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让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一线的土壤中“开花结果”。 同时,为教师直接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提高自身水平创造了机会。 学校以此为平台,培养和锻炼人才,最终提高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水平。 以不懈的服务,为当地农业的发展稳步做出贡献,让这所有着60多年历史的大学深深扎根于齐鲁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