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支持鼓励高校继续有效开展科普活动

本站原创 2024-01-06 13:48:00

近日,教育部回应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2027号建议中提到的《关于在高等学校举办科普开放日的建议》。 批复指出,教育部支持和鼓励高校依托实验室资源申报科普基地,结合自身科研优势,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增加“科学传播”等评价指标”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倾斜,鼓励实验室多产。 多种形式的科普资源,充分利用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做好集中、日常开放,对中小学校开展科普教育,提高科普教育水平。中小学生科技素养。

下一步,教育部将支持和鼓励高校进一步结合优势学科和专业,组织高水平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深度参与开放日等科普活动; 制作科普资源,包括科普展示、示范实验、高新技术成果等,并设置互动项目,让公众近距离体验高科技; 加强与中小学校的联系,做到集中开放和日常开放相结合,方便中小学校联系高校安排开放活动,让中小学生参与开放日等科普活动; 建立长效机制,将开放日等科普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持续有效开展科普活动。

农业科普展示内容_农业科普活动_科普农业活动主题

对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2027号建议的答复

教育科技建议[2020]108号

您的《关于在高校举办科普开放日的建议》已收悉。 回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和科普是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普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科技创新。” 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组织高校积极参加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鼓励引导高校开发科普资源并向社会特别是中小学开放实验室,努力营造公众参与的创新氛围。 主要开展的工作如下。

一、组织高校积极参与全国科技周活动

2001年,国务院批准每年5月第三周为“科技活动周”,由科技部会同教育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 作为全国科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教育部高度重视全国科技活动周工作。 结合本年活动主题,按照总体工作部署,教育部充分发挥高校雄厚科技资源优势,广泛调动高校积极性和创造性,精心组织高校开展校园活动。 科研机构开放活动。

2019年,教育部结合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技强国造福人民”主题,组织教育部直属、部共建高校全省向社会开放校园,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192场。 整个工作过程中,教育部积极谋划,下发通知,要求各教育部直属、部省共建高校结合实际落实,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过程中密切关注并了解相关高校科技活动周重点工作状况,指导高校整合内部各类科技资源,提高高校科技活动质量特别是引导和强化高校科技活动周活动的开放性、针对性和特色,形成贴近青少年兴趣、满足群众科普的科技活动。 所需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高校科技活动周活动; 加强宣传,总结经验,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宣传活动,并在教育部网站发布《打开大学大门,让科普有趣——2019年全国科技周高校科研机构开放》活动》新闻报道,对科技活动周期间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的各类公开活动进行专题报道,扩大科技活动周在教育系统的影响力。

2019年教育系统科技活动周着力打造两个“特色”。 一是向社会敞开大学的大门。 各高校以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己任,着力服务青少年,突出高校科研机构科教融合特色,敞开办学大门,开放平台基地,让公众在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中心、校史馆、博物馆、天文台等各类高校科研机构亲身体验科技魅力。 北京大学向社会全面开放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展科普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在宁波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举办野外考察体验、植物鉴定与标本制作、野外便携式仪器操作示范等科普活动; 广西大学在学院特色标本园举办果树标本制作及植物栽培新技术科普示范活动。 二是让科普变得有趣。 高校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展示科技成果,用最简单、最通俗的方式向公众讲述复杂的科学原理,通过科学体验和主要展览,让科普变得有趣、好玩。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东北虎豹监测研究中心通过自然资源监测系统远程实时显示吉林珲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北虎豹的监测图像和数据; 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开展3D天文科普 看电影让天文科普; 西北农林大学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1296平方米的大厅里模拟人工降雨,直观地展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变化的过程。

二、组织高校积极参与全国科普日活动

200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简称《科学普及法》)正式颁布实施。 2003年6月,在科普法颁布周年之际,中国科协牵头组织了大型科普活动。 根据国务院部署,从2013年起,中国科协开始会同教育部及有关部委共同主办全国科普日活动。 活动时间为每年九月第三个公共假期,持续一周。 教育部每年都对相关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并指导高校按照总体工作部署积极参与和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一是校园科普联动,组织高校开展校园科普活动,为青少年举办科普报告、科技实践活动、科普演出等活动,激发青少年科学素养。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是科研团队联合行动,鼓励高校科研人员普及相关科研项目成果,推动科研团队通过线下讲座、线上直播等方式向公众讲解高新技术。 一方面,高校科研机构向公众开放,让公众走进校园,近距离接触实验室等科普资源; 气氛。 例如,2019年9月,河南师范大学举办2019年全国科普日开幕活动。 生物资源馆接待各界参观人员1500余人次,科普自然知识、科普知识。 武汉科技大学开设科普基地,举办科普讲座,展示科普展板。 七大校园科普基地对外开放。 欢迎中小学生参观工业安全科普基地、污水清洁科普基地、地质标本展示馆,体验安全防护产品、利用污水。 加工设备,聆听矿岩在漫长地质时代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的讲解,让小学生体验科技之光。 2019年9月,长安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联合参加陕西省、西安市组织的全国科普日活动。 理学院教师团队通过自制仪器和展板向公众展示了多种演示模型,并借助演示仪器与公众进行演示实验互动,公众积极参与。 华中科技大学派出两支科研团队积极参加湖北省组织的全国科普日活动,组织科普志愿者服务队亮相全国科普日展览,深度普及科学知识,展示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魅力。 除了科普报告外,还展示了科普大赛的获奖对象。 生动直观、贴近生活的科普知识宣传方式,吸引了中小学生踊跃围观展位。 许多市民特别是教师、学生、医务人员驻足咨询、询问情况。 据科普信息显示,现场十分火爆,受到了参加主场开球仪式的省市领导和民众的一致好评。

3、日常科普工作

组织高校专家科普讲座。 教育部科委自2010年起建立了科普宣传长效机制,包括集中宣传和属地宣传。 其中,集中宣传是指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各部门召开工作会议期间,针对大、中、小学至少举办一次不少于300人的科普宣传活动会议主办大学所在城市的在校学生; 属地宣传是指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和理学院委员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科普讲座,不限对象、人数、场地。 同时,鼓励高校专家不定期深入中小学开展科普讲座等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教育部科委各部门组织科普讲座500余场,听众约20万人次。

督促高等学校加强科普工作。 教育部支持和鼓励高校依托实验室资源申请科普基地,结合自身科研优势,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在科普平台等平台增加“科普传播”等评价指标。作为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鼓励实验室以多种形式进行生产。 充分利用全国科普资源,充分利用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做好集中开放和日常开放,开展中小学科普教育,提高科普教育水平。中小学生科技素养。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教育部将支持和鼓励高等学校进一步结合优势学科和专业,组织高水平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深度参与开放日等科普活动; 制作科普资源,包括科普展示、示范实验、高科技成果展示等,并设置互动项目,让公众近距离体验高科技; 加强与中小学校的联系,做到集中开放和日常开放相结合,方便中小学校联系大学安排开放活动,让中小学生更多地参与开放日等科普活动。 建立长效机制,将开放日等科普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持续有效开展科普活动。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 年 9 月 21 日

上一篇:在中国农业博物馆看千年怀旧与现代农业未来
下一篇:高地隙茶园作业管理设备设计方案论证会在镇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