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的守望者乡村牛羊养殖的新篇章
0 2024-11-16
蛋鸡的养殖早已进入微利时代,想获取暴利或机会利润的时代早已过去。目前,在蛋鸡饲养上要想取得合理或较高的利润必须在提高养殖技术和加强饲养管理上很下功夫。因此,必须有效引入危险性分析和关键点控制(HACCP)技术,把重要的和可控的因素找出来加以改进。
1雏鸡的选择是培育高产蛋鸡的基础和关键雏鸡的选择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雏鸡本身的选择、种鸡的日龄和健康状态的考察、育雏季节的选择等。
1.1雏鸡自身的选择雏鸡本身的好坏决定本批次养殖是否成功的一半,在选择雏鸡应注意如下方面:
1.1.1眼要有神;眼睛是否有神可以反映出鸡雏的健康状态的好坏。那些闭目阖眼的雏鸡一定是病鸡和身体不健康的,这样的雏鸡不会培育出高产的蛋鸡。
1.1.2毛要光顺;出生雏鸡毛的光顺与否,可以反映出种鸡的健康状态和孵化过程中温度、湿度和氧气的供给。种鸡营养缺乏、孵化温度过高、湿度过低都会导致羽毛焦枯、粗乱,变短;温度过低、湿度过大,会使毛粘结、成绺,不光顺。
1.1.3爪要粗壮;爪部粗壮是雏鸡健康和孵化过程良好的又一标志。爪部干枯、无光泽的雏鸡,都是不健康的。
1.1.4脐要无痕;脐带愈合不好,往往是孵化温度、湿度不合适。脐带有一长丝、愈合不好或脐带发生炎症往往和孵化环境卫生状况不良、早期感染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有关。这样的雏鸡早期死亡率很高,发育比较慢,均匀度差,在产蛋期不会出现明显的高峰。
1.1.5体要有力;用手握住雏鸡感觉涨手、有力,有明显的挣扎。如果手如握面团,那就不是健康雏鸡。“手如握橡胶者健康,如握面团者病弱”。
1.1.6肛要无便;周围干净、不沾有任何污物。如果周围沾有粪便、或下方有如线状的湿痕,为早期感染白痢沙门氏菌所致。一般表现为早期死亡或发育迟缓。
1.1.7叫声要响;健康雏鸡叫声洪亮,病弱雏鸡叫声凄惨、有气无力。“叫声如洪钟者健康,如破锣者病弱。”
1.1.8体要均匀;均匀度高是培育高产蛋鸡又一主要因素。国内目前仍以体重均匀度为考核指标,而国外不但考核体重指标同时也考核体长指标。体重和体长不均匀,常常是因为种鸡健康程度不一、种蛋大小不一、种蛋贮存时间太长、孵化温度和湿度不合适等原因造成。换句话说,体重和体长不均匀的鸡群培育不出高产鸡群。
1.1.9腹要紧缩;新生雏鸡腹部要收缩良好,富有弹性。肚子很大,紧张如鼓或柔软如棉的雏鸡都不是健康雏鸡。
1.2种鸡的日龄、营养、健康状态研究证实30―45周龄的蛋种鸡所产种蛋孵化出的雏鸡好于周龄。种鸡应该采食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的营养平衡日粮。营养浓度大大高于产蛋鸡日粮,尤其是维生素A、E、D3、B12、叶酸、生物素,微量元素锌、锰等。种鸡本身不应该感染淋巴细胞白血病、沙门氏菌、支原体、禽脑脊髓炎、传染性贫血和网状内皮细胞增殖病等。
1.3购买雏鸡的季节“夏不购三伏,冬不买三九”。炎热的盛夏尤其是三伏天,种鸡采食量下降10%以上,营养严重摄如不足而消耗反而增加,尤其是维生素的消耗比平时大好几倍。这样一来,由种蛋传给雏鸡的营养就偏低,雏鸡的健康程度就差。加之,盛夏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等也增加了雏鸡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加大了育雏难度。在我国的广大北方地区,寒冷的冬季尤其是三九天会影响雏鸡的运输、保暖,影响育雏效果。也会因取暖问题增加育雏成本。
2环境控制环境是培育健康鸡群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没有好的环境条件就不会培育出健康高产的鸡群。环境控制主要涉及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
2.1育雏温度育雏舍的温度一定提前准备好,在进雏前要烧到比正常温度高出1―1.5℃。因为雏鸡运到育雏舍后首先是需要休息,在休息时自身产热量会减少,所以必须提高环境温度,以利于雏鸡健康发育。1―3日龄的雏鸡所需温度为33--34℃,前3天为恒温,以后每周降3℃。悬挂的温度计应该能准确、真实反映舍内温度。温度计应该远离热源,与鸡脊背同高。但是,温度计上的温度仅供参考,雏鸡的表现才是最客观的。雏鸡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应该是很放松的侧卧在床铺上,四肢伸展。如果雏鸡站立、聚堆,说明温度不合适或雏鸡有病。一般养殖户认为,雏鸡在温度低的情况下会聚堆,看见雏鸡聚堆就给鸡舍加温。这样做有时是错误的,因为在温度过高的情况雏鸡也会聚堆,这时雏鸡会远离热源、向有风处、凉爽处、墙壁周围聚堆;而温度低时的聚堆是趋向热源。仔细观察,二者不难区别。
2.2育雏湿度育雏前期的湿度应该高一些为好,一般为65―70%。合适的湿度会平衡雏鸡的饮水量,不出现暴饮和脱水现象,对健康发育有利。合适的湿度也会很好地保持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减少大肠杆菌和支原体的发病率。
2.3空气质量空气应该保持新鲜,舍内没有尘埃,氧气浓度达到21%。氨气浓度低于每立方米10毫克,硫化氢浓度低于每立方米2毫克,二氧化碳浓度低于每立方米1500毫克。总细菌数低于每立方米25000个。
3饲养管理
3.1饲养密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鸡群密度越小越好。密度越小,雏鸡的饮水和采食越方便,越不容易发病,均匀度越好,对生长发育越有利。一般情况下1周龄50羽/平方米,2周龄35羽/平方米,3周龄20羽/平方米,4周龄10羽以下/平方米。
3.2重视5周龄末雏鸡体重养禽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雏鸡5周龄的体重和产蛋期的产蛋量、产蛋高峰期的产蛋量、产蛋高峰期的长度呈正相关。但是,在这5周内雏鸡要进行4―5次免疫接种和一次断喙,有时还涉及到分群、并群等应激,所以要达到或超出正常标准是很困难的。有的养殖户基于条件的限制,饲养密度较大,所以要做到5周龄雏鸡体重很大是比较困难的。
3.3加强营养新生雏鸡的特点是消化能力弱,生长迅速,代谢旺盛,抗病能力差,因此必须提供高营养密度、易消化的日粮。最好能在日粮中配比一定量的优质动物蛋白―如优质鱼粉等。日粮粗蛋白含量应该不低于18.5%,代谢能2850千卡/公斤。赖氨酸、蛋氨酸、维生素、微量元素都具有很高的浓度。
3.4饲喂次数1周龄每昼夜喂8次,2周龄每昼夜喂6次,3周龄每昼夜喂5次,4周龄后每昼夜喂3―4次。
3.5光照控制育雏前3天,每天光照24小时,光照强度为20―30勒克司即100瓦的白炽灯照射3―5平方米,便于雏鸡熟悉环境和饲料饮水等。4―7日龄每天光照22小时,光照强度降至15-20勒克司,以后逐步降至15小时,强度控制在10勒克司以下。到育成期采用自然光照,如果是无窗鸡舍采取8―9小时光照。
3.6延长育雏期养禽实践证明,把蛋鸡的育雏期由原来的6周改为8周,能够增强鸡群抗病力、提高产蛋期的产蛋量、降低产蛋期的死淘率。
3.7一定做好开食工作开食所要坚持的原则是必须同时做到以下四点:(1)必须让所有的雏鸡都先喝到水;(2)鸡群给水已达4小时以上;(3)有三分之一的雏鸡有觅食行为;(4)只喂七分饱。这样会使鸡只减少嗉囊炎的发病率,促进消化道的发育,保持良好的长势。
4重视育成鸡的培育一般养殖户对育雏期和产蛋期的鸡群在营养、饲料、管理和疾病预防上比较关注,但是对育成期大都漠视。育成期是整个蛋鸡饲养过程中第二个重要时期。同时,又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阶段。因为进入育成期,鸡只不像育雏期那样娇嫩、体质比较强壮、不容易感染疾病,加之不承担生产任务,所以人们放松了这一阶段的工作。要想培育出高产蛋鸡群,必须重视育成期的培育。
4.1鸡群体重必须均匀必须培育出体重达标并且体重均匀的鸡群,体重均匀度应该不低于85%,最好能达到88―90%。体重在开产前要超出该品种标准体重的5―8%,绝对不能低于标准体重。如果低于标准体重就不能加光、不能换料。在炎热的夏季和使用湿玉米的冬季培育出的产蛋鸡,开产前往往达不到标准体重,这时应该在饲料里加入1―2%的油脂。
4.2鸡群体型必须均匀在获得良好体重均匀度的情况下,还需要群体体型均匀。不然,虽然体重达标了,但体型过小的鸡会出现难产、脱肛、啄肛和产小蛋现象。
4.3鸡群胫长必须均匀胫长和体型反映出鸡只骨架和体腔的大小,体腔大才能使生殖系统有足够的发育空间,才能发育成与高产鸡相适应的器官。
4.4鸡群性成熟必须一致鸡群只有性成熟同步进行,产蛋高峰才上得快,才能有明显的产蛋高峰期,并且产蛋高峰维持时间长。否则,光照控制、饲料调整都难以进行。
在育成期达到了体重均匀、体型均匀、胫长均匀和性成熟一致,那样的鸡群一定会有理想的生产成绩。这样的鸡群产蛋高峰上升快,高峰期产蛋率高,产蛋高峰期维持时间长,产蛋期死淘率低,下架体重大。
5产蛋准备期的管理
5.1光照原则只有在产蛋率达到5%以上时才能增加人工光照。人工光照以每周增加15―20分钟为宜;光照强度以每平方米3瓦白炽灯为佳,即光照强度为10勒克司;光照时间一般为每天16―17小时;光照一旦开始,强度不能减弱,时间不能缩短,光源不能更换。
5.2饲料更换鸡群见蛋不能称之为开产,开产是一个畜牧生产上的专用术语。一个几千只鸡的群体,只产1―2枚或3―5枚蛋不能算做开产,因此也不能增光和换料。只有鸡群产蛋率达到5%以上时才称之为开产(也有专家把50%产蛋率确定为开产),才能加光、才能更换产蛋期饲料。
5.3开产前进行驱虫一般养殖户对蛋鸡驱虫工作比较忽视。开产前对蛋鸡进行一次驱虫,可以使鸡群更健康,对提高产蛋量、维持长时间的产蛋高峰大有好处。鸡群在培育期常常会感染蛔虫、异次线虫等,严重危害鸡只的健康和降低产蛋量。有时会因为异次线虫的感染而使鸡群感染组织滴虫病,造成很高的死亡率和严重的产蛋性能下降。鸡虱子和刺皮螨也是影响鸡群产蛋率的重要因素。用净乐威拌料,每1000公斤饲料添加本品400克,连续饲喂7天,效果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