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提高水产养殖微生物耐药性认识网络科普宣讲活动中专家们指出水产养殖重治疗的防病观念该改了

本站原创 6 2024-08-24

当前我国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密度大幅提升,水产品的以及各类品种在地区之间相互流动越发频繁,一些水产动物疾病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证水产养殖的生产安全成了一项重要命题。 前不久,为进一步提高水产养殖业者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意识和水平,持续推动水产养殖用药减量,助力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举办了“2022提高水产养殖微生物耐药性认识网络科普宣讲活动”。 据介绍,与畜禽养殖不同,水产养殖的特殊性使水产动物的疾病防治存在一定难度。一方面,鱼、虾等水产动物疾病不易观察。一般来说,水产动物发病会经历潜伏期、前驱期、发展期三个阶段,可由于长期生活在水面以下,水产动物的日常行为状态不易被觉察,当观察到异常行为时,往往已经到了发展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另一方面,在治疗疾病时,由于水产养殖的水体环境复杂、水产动物数量大、捕捉难等特性,药饲等在畜禽疾病治疗中行之有效的方法难以实施,药物很难直达病灶。 “由于水产用药的复杂性,加之养殖户对病害和药物认识不足,又担心病害发生造成巨大损失,在实际生产中确实存在着药物滥用、盲目用药的现象。”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邓玉婷在活动中介绍,有些养殖户日常用抗菌药物拌料预防疾病,发病时“一包药治百病”,盲目加大药量,损耗稍微降低就停药,不能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施策。还有的养殖户存在使用非国标渔药(利福平、阿奇霉素、阿莫西林、红霉素等)治病或使用原料药投喂等违规用药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不能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甚至可能导致水产动物疾病加剧、环境污染增大等不良后果,并不利于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务必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要处理好‘养—病—药’三者之间的关系。”邓玉婷提出,在水产养殖中不能重治疗轻预防,尤其要做好饲养管理,从源头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要想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就要实施“从水域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管理,特别要加强对苗种、水质、养殖、捕捞及运输等环节的质量管控,通过预防减少用药。 养殖户在选购苗种时,要选择正规育苗场,所选苗种要经水生动物检验检疫机构检疫合格,且在捕捞运输操作过程中尽量小心细致,避免鱼体损伤。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水质调控,在池塘放水和放苗前,用含氯石灰等清塘,并根据养殖对象调节水质,视水质情况换水,定期向池塘加注新水,养殖尾水需要达标后方可排放。同时,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养殖密度过高,投喂饵料时要注意控制投放量,在以鱼体重测算投饵量的前提下,通过设置饵料台,观察鱼类摄食情况,根据剩料多少来调整投喂量。 此外,要做到未雨绸缪。对于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可采用免疫的方法进行预防,在疾病流行季节可通过药浴、投喂药饵、食场和工具消毒等方式进行药物防治。整个养殖过程都应做到定期巡塘,确定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保持良好的池塘环境。出塘时做到规范起捕,运输时注意控制温度、溶氧、密度等,维持储运水体卫生,尽量避免细菌、真菌等感染水产品。 “选用药物要规范使用批准的药物,有效确保水产动物疾病的防治。”来自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的潘厚军研究员根据《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年1、2号》对水产养殖户用药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要在药物采购时把好关。不用禁停用药品、不用假、劣兽药、不用原料药、不用人用药、不用化学药、不用未批准的水产养殖用兽药,养殖者必须从正规渠道购买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特别要注意甄别网购、上门推销、厂家直销的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要拒绝购买和使用以“非药品”“动保产品”“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微生态制剂”“中草药”等名义进行售卖的假兽药。 二是要在药物使用时做到科学精准。养殖动物发病后要及时准确诊断,对症下药。用药时,准确计算用药量,切忌滥用渔药与盲目增大用药量或增加用药次数、延长用药时间。混养池用药时要注意药物对不同养殖动物的毒性,药物配合使用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尤其要注意的是,水产品出塘时要严格执行休药期等规定,在产品上市前可开展自检或委托检测,确保水产品上市时常规药物残留不超标。

标签: 农业媒体报道

上一篇:国家发改委200元以内的盒装月饼成为消费绝对主流
下一篇:夏季梨树咋管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