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夯实三农基本盘 奋力谱写农业强省建设新篇
150 2024-02-24
作者:潘和林,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
在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我国农业发展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日益凸显,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 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实施“数字化营商发展”工程。 《农村现代化规划》强调加强现代流通数字化赋能,加快流通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式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有效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全面振兴。
农村三产融合的现状与困境
近年来,各地积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把发展“三产融合”作为推进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三产融合”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高级形式和“升级版”,通过产业整合拓展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提高农业产业链的价值和效率,对减少农业机会发挥重要作用。农村发展成本和促进经济发展。 新动能发挥重要作用,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具体来说,“三产融合”的关键和核心是“整合”,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农业、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内部的联动和整合,将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进行跨领域融合。 ——产业集约配置,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农业等服务业有机融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更好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而且提高了农业比较收入。 还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与消费需求对接、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扩大农产品需求市场和增值空间。 分享增值收益。
然而,虽然我国“三产融合”主体多元化且日益壮大,“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多元化探索,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三产融合”日趋紧密,但受限于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企业主综合能力、物流基础设施水平等因素,我国农业农村仍面临生产不对称问题营销信息匮乏,产业链延伸不足,农业多功能性挖掘不足。 业务主体虽多但资源整合能力、创新能力、带动能力较弱等困难。
与具有先发优势的城市相比,乡村产业融合更需要数字技术的赋能。 数字技术赋能农产品流通,通过完善农村商贸体系、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发展农产品冷链、深化农村发展,服务和对接乡村产业振兴。电子商务。 具体来说,数字技术产生的新供给和新需求是拉动产业发展的两大动力。 借助现代科技和交通,可以将农村资源和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等意识流的流动也将回流到农村空间、在农村空间内部流动,为保障农产品供销关系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产品,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流通数字化赋能农村三产融合的机制与路径
大力推进数字商务振兴农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有效赋能农村、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长期困扰国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不足的矛盾得到缓解。 实力弱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因此,智能化、数字化是农产品流通升级的大趋势,也是推动农村三产融合、提高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前提和基础。
流通数字化正在加速向农业农村渗透,建立内外部衔接、安全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不仅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深化分工,也有利于推动流通业的发展。改善农产品供需环境。 具体来说,数字技术渗透到农村流通的运输、仓储、代理、配送等各个环节,并通过互联网建立连接、关系和互动,紧密连接农村流通渠道成员,进一步拓宽农村流通渠道。 大大缩短了农产品的流通时间,大大降低了农产品查找、退换货等交易成本,改善了区域信息错配,缓解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
同时,农村三产融合所需的各种资源也可以通过高效的流通渠道直接到达农村,提高农村三产融合的竞争力。
从更深层次看,该模式可以打破城乡农产品供需信息的不对称,使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流动更加频繁,在供需两端架起桥梁,充分发挥城乡之间的桥梁作用。发挥人流、物流、意识流、资金流等流的优势。 在供给端,直供渠道具有零渠道费、长期稳定、价值透明三大优势。 生产前已明确生产数量、质量、采购价格; 在需求侧,可以依靠数字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 通过互联网获取消费者端经济行为大数据,基于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深度挖掘实时消费者需求,支撑生产端优化提升,具有巨大优势。
由于城乡差异将长期客观存在,城乡无缝衔接成为农产品流通和产业融合的关键。 数字化赋能农产品流通,流通效率和规模快速提升。 流通数字化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成为农村三产融合的催化剂和重要助推器。 当然,原有农村经济模式的局限性在短期内仍难以完全消除,具有经济盈利性、主体自主性和长期可持续性的农村内生发展体系尚未建立。
下一步,要科学认识和把握“三产融合”的根本目的,彻底扭转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思维,进一步完善促进农产品流通和一体化的政策法规。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注重城乡双向互动、共生和空间拓展。 同时,按照建设大流通、引导大生产、形成大市场的要求,持续开展农村流通数字化创新,扩大农村流通规模,全面消除不规范的流通约束。有利于农村三产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