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葡萄颗粒大小不等
173 2024-02-06
小米蕉“火”了后,不少村民都过上了早上砍蕉白天打包的“双工种”生活。安舜摄
5月初的一个早晨,天刚刚放亮,广西南宁金陵镇的东盟农贸城里,已经七七八八停满了红色的三轮电动车,附近的村民正排队将刚刚割下来的青色小米蕉送往分拣、包装的地方;在100多米长的农贸城主干道两侧,已叠满了整齐排列的快递箱;三辆9.6米长的货车停靠在农贸城大门外,和那些刚采摘下来的小米蕉一样,整装待发。
作为南宁周边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之一,东盟农贸城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南宁市区供应农产品;但在过去两年里,这里又多了一个重要职责:小米蕉的全国集散地。
沿东盟农贸城一路向西,从金陵镇、双定镇到那龙镇,最近几年,附近的村民们几乎将所有适宜的耕地都种上了小米蕉。虽然面积在极速扩张,但价格却并未受到影响:从2018年的四五毛钱一斤,到2021年稳定在1.5元左右,小米蕉的身价在短时间内翻了3倍。今年初最冷的时候,它的收购价甚至一度攀升至一斤2.5元。
由于电商触角的不断下沉,这个广西独有的香蕉品种成了“小水果大产业”的典范,一条覆盖金陵、双定两镇数万人的产业链迅速铺开。在金陵、双定镇之间唯一的一条水泥路两旁,坐落着十几个包装仓库,每天有200多位“日薪”300多元的附近农民,从事封装、打包工作;为了满足电商的配送需求,两个镇在过去一年时间里还建起了3家包装箱和胶带生产工厂,且一直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双定镇的20位线上商家,每天的发货量都超过30万斤……“皮薄清甜”的小米蕉,正在电商的加持下迸发出“带农致富”的强大力量。
村里的“CBD”是打包仓库
小米蕉是广西特有的香蕉品种,口感酸甜,外形短小粗壮,颇受市场青睐。主产区之一的武陵村距南宁约50公里,是典型的“农业村”,“标志性建筑”就是一座包装仓库,几株七八米高的小米蕉树环绕四周。一位年逾70的村民表示,自己孩童时这几棵小米蕉树就在,时至今日还在产蕉。
“2018年以前,除了南宁附近的菜摊、超市,其他地方都不会卖小米蕉,传统的流通渠道根本进不去。”金陵镇的商家龙杰忍不住回忆过去,“以前批发都是大货车,但很多客商需求量都达不到一整车,所以发不到北京上海这些地方,很多人都没有见过小米蕉。”
而现在,武陵村的每个清晨都是被小米蕉包装仓库的喧腾所唤醒。早上6点,村民们走进仓库,分拣打包;到了中午,小米蕉的快递件已经堆得和旁边的蕉树一样高了。这个仓库,逐渐成了村子里最重要的生活场景,在外打工的村民们回来,趣称这里是“CBD”。
村里大多数农户都有20亩至40亩左右的小米蕉田,随着小米蕉“身价”的攀升以及打包等工种的需求,不少村民的年收入超过了十几万元,是电商入村以前的三四倍。
村民们都很清楚,“自家的香蕉在‘互联网上’受欢迎,卖到了全国各地”。同时,他们也对其他地方“蹭品牌”的行为感到愤慨。2020年以来,因为在网上大火,不少商家会将“粉蕉(西贡蕉)”“苹果蕉”等类似的矮脚品种,标注为“小米蕉”进行售卖,不少消费者对此辨识度不高。这让有几十年的种蕉经验的武陵村民“急了眼”:南宁是全国香蕉的主产区,围绕这片土地他们种植过各种香蕉,而“小米蕉”是这片水土养育的最好的品种,“因为黄叶病,现在其他香蕉都不好种,只有土生土长的小米蕉不受影响,皮薄清甜,果肉紧实。”武陵村民李如创说。
整个镇子都勤快了起来
变化源自一家“网店”的上线。家住金陵镇的龙杰是镇上的小米蕉种植大户,2018年,他和父亲一起承包了100亩种植园;为了解决卖难问题,他听了在网上销售海南菠萝蜜的朋友的建议,在电商平台拼多多上开设了一家店铺,尝试将小米蕉也“搬上网”。
从最开始的几十单,到一百单、一千单,创纪录的时候龙杰一天卖出了8000单、超过6万斤的小米蕉,几乎承包了当时金陵、双定两个镇一天的所有产量。“后来为了找蕉,周围所有的地方我都跑遍了,在每个村都请了人来帮忙进行收购和打包。”龙杰说。
当一个全新的市场出现时,所有的资源要素都自然而然地运转、优化起来。龙杰的示范作用和日益上涨的收购价,激励了所有的村民。2019年到2020年期间,以武陵村为中心,延伸到附近的双定镇、金陵镇、那龙镇,村民们把能利用的土地,都种上了小米蕉。这期间,镇上也陆续出现了20多家网店,不少村民过上了早上砍蕉白天打包的“双工种”生活,运输包装盒与快递的大货车,每天都从唯一的水泥路上驶过……“连东盟农贸城的保安大哥,都会在农民们离开后,扛着自家的小米蕉来到收购点。”龙杰说。
尽管镇子之间存在竞争,偶尔还会有点小矛盾,但在来自天南地北的海量订单支撑下,每个人都受益其中,致富的快乐成了主旋律。
2020年,武陵村民李如创夫妇俩,围绕着家里的30亩小米蕉,砍蕉整田、封装打包,一亩地一年能产4000斤蕉,家庭年收入可达20万元。而龙杰的父亲,也将种植园内全部种上了小米蕉,老人家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和工人们一起砍蕉,嘴里习惯念叨着:“越砍越年轻……”
在庞大的线上需求量带动下,线下的跨区域通路也被激活。几天前,龙杰刚刚发货一车到北京,装了整整5万斤的小米蕉。而随着逐渐进入一二线市场,一些自带流量的网络主播也开始驻扎金陵镇和双定镇,通过直播的方式向更多消费者介绍小米蕉。“相较以前,整个镇都更有活力,感觉大家都勤快了起来。”一位双定镇的商家说。
中国市场实在太大了
实际上,早在2014年,双定镇就有人尝试把小米蕉放在网上卖,但订单断断续续,始终没有什么大起色。产品是好东西,可上了网就“水土不服”。而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流量是最关键——商家需要通过“直通车”“坑位费”“广告费”等方式来获取流量,商品才有可能被消费者看到。而客单价低、利润率低的农产品和农户,显然是承担不起这样的费用的。
另一方面,在传统“人找货”的搜索场景之下,很少有人会主动搜索“小米蕉”这个词,尤其是网购的年轻人群体,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果品。受制于传统电商的流量分配模式,互联网更多是将产品卖到了农村,而不是帮助村民们把农产品卖出去。
恰巧,拼多多建立了一个反向通道,逐渐摸索出了农产品批量上行的模式和算法。他们以商品流的方式,帮助包括小米蕉在内的中国各地特色农产品,精准匹配到喜欢它们的消费者,从“人找货”变成了“货找人”,从而在“云端”建起了超级大市场,并把农产品流通的基本单位由“货车”变成了“包裹”,通过产地快递的方式直接送到消费者手里。逐渐,他们和数千个类似双定、金陵的村镇,形成了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在市场的不断推动下,这个共同体仍在快速进化当中:在武陵村打包的村民们,学会了根据不同的收货地址,来分配不同熟度的小米蕉;龙杰和其他商家们,逐渐掌握了一套完整的、有故事的“小米蕉”知识普及,在网络直播里解答北方消费者们对小米蕉的终极疑问:“为什么它会这么小?”
因为消费和供给市场发展过于迅速,小米蕉还没有种植和管理标准,甚至其整体种植面积也只有一个模糊的数字,这都是亟待突破的产业瓶颈。但作为一个小水果在带动三农、促进乡村振兴的历史作用已经逐步显现。作为产业链中的参与者,龙杰也是充满信心,“因为中国的市场实在太大了。”他说。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韩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