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模式分析.doc 13页

本站原创 2024-01-29 09:26:00

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模式探析 摘要:加强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不仅关系到广大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农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新时代的科技。 本文在分析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特点和现有农业科普资源类型的基础上,提出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建立科学有效的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新模式,培养青少年的农业科普教育新模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农业科普教育文化氛围。 关键词:青少年; 农业; 科普教育; 科普模式农业科普教育是将农业发展与科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让受众轻松、快乐、生动地接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想的传播、普及和教育。不仅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和实施可持续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时期我国现代农业科技的推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距离城市生活越来越远。 然而,作为人类的一项基本需要,每个人都有必要亲近农业作为第一产业; 这种需求是基于对农产品的物质需求。 但超出这个需要,可以说是心理的、行为的、精神的、以及生活本身的需要。 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中小学生,特别是城市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地方直接接触农业的机会很少,对农业的了解也极其薄弱。 同时,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中小学教材中涉及农业知识的章节不多,青少年了解现代农业知识的渠道狭窄[2]。

因此,对中小学生开展农业科普教育,有利于加强青少年对农业文化知识的了解,激发和培养青少年对农业知识的兴趣和爱好,也有利于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意识,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自然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 保护和改善,为学生提供环境教育的现场体验,培养他们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周围人的感情。 本文结合自身农业科普实践经验,对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模式进行研究。 在了解其特点和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模式,不仅丰富了农业科普教育方式,而且增强了青少年对农业的认识。 提高青少年学习农业的兴趣,为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效果提供参考[3]。 一、青少年农科教育的特点: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仍处于成长阶段。 他们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想法,具有很强的引导性。 这是人一生中最具可塑性的阶段,也是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 具体到农业教育,青少年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年轻人长期接触电子产品、智能产品等高科技产品。 从思想深层次上来说,他们认为农业是一个落后的东西。 “面朝黄土背天”是农业的真实写照。 他们不愿意接触、了解、学习农业知识。 甚至还出现了反抗; 二是“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 学校教育中农业科学教育存在严重缺陷,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尚未完成。 中小学生作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接触农业的机会少。 他们普遍存在农业科学素养差、农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弱等劣势[2]; 三是青少年和成年的思维方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则不同。 他们不理解或者抵触中国悠久的传统农业文化和传统教育方式。 他们渴望通过灵活多样的校外学习和实践体验形式,打破传统观念和方法的束缚,接受新事物; 4、在文化多元化、网络化的现代社会条件下,各种农业理念、农业知识、农业价值观相互交织、传播。 青少年在知识整合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困惑和不知所措的感觉。 这对青少年的农业科普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开展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需要整合利用校内外各种农业科普教育资源,创新科普教育模式。 2 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资源分类 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场所不同于一般农业生产和农业旅游。 它们以寓教于乐的理念,突出知识的传播和体验,同时兼顾相关农业技能? 让青少年在轻松愉悦的场景中获取农业科学知识和农耕历史文化体验,达到在休闲中进行生态环保教育的目的。 根据科普展示方式和教育内容的不同,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资源可分为四种类型: 2.1 依托农业科研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展示农业科技的科普教育基地院校整合先进科技成果资源,将其转化为青少年易于接受和理解的科普资源项目,搭建青少年农业科技教育平台,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农业技术教育,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教育平台。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研教育于一体的科教基地,也有利于农业科研单位的工作方向由以研究为主转变为研究、应用、推广并重,将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推广和农业教育结合起来[4][5]。 如陕西杨凌国家农业科技农业观光园、珠海农业科学奇观、广州农科院农业科学大观等。 2.2 打造具有户外教室的教育农业园区,充分利用当地农业景观、农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耕文化、农业自然环境、乡村人文资源等,通过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的休闲和教育功能,为城市青年提供了解自然、社会、农业和乡村文化的创造状况。

在北京和台湾的一些农业园区,利用农场环境和农业资源,为学校规划成户外教室,配备教学体验活动场地、教案和讲解器,为青少年提供现场教材和案例。 6]。 如北京青少年实践园、台湾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台湾飞牛休闲牧场等。 2.3 凸显庭院氛围的微农教育公园 微农教育公园是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新产物。城市化。 通过屋顶菜园、阳台菜园、管道种植、立体种植、瓜果长廊等方式在水泥城市中打造,提供田园风光,让孩子从小接触农业,让他们筑梦田园。 不仅增添了乐趣,也让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增长了农业知识。 例如,广州农科院“两米阳台种植未来”和东莞“微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定期开展“微农业”主题讲座、展览、亲子互动和种植农业主题科普活动让更多市民和青少年体验农业、参与农业、热爱农业,也让更多农业元素融入城市家庭。 2.4 融合文化等多种元素的农博园。 农博园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和特点,聚焦市场需求,以科技为先导。 集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农耕文化、加工农业、服务业于一体。 农业综合体是现代农业先行区和示范区,为青少年提供休闲、观光、游玩、科普教育等需求。

如山东寿光蔬菜高新技术示范园、无锡现代农业博览园、长春农博园等,特别是山东寿光蔬菜高新技术示范园举办的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充分展示其“新、特、贵、奇、优”的特点,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其中青少年是主角。 3 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模式初探 农业科普教育的目的是向广大公众传递科学知识和理念,以公众参与和接受为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农业科普教育必须具有高科技性和增加趣味性,这样才能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科普教育的开展。吸引公众关注,提高青少年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形成良性互动,进而实现科研成果向科普资源的有效转化[7]。 创新科普教育模式是实施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的关键。 有效整合校外各种教育资源、课程教学、互联网、大众媒体、科研院所等教育方式,将教师、家长、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多元化的科学教育新模式。 3.1 都市农业基地的科学实践模式 目前,大部分农业科普教育场所普遍停留在普及了解农作物、农业劳动实践等传统农业技术的层面。 他们看到、学到的基本上都是相对落后或静态的农业技术。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农业的积极性,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都市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在保留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重点加大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良种良种等高科技农业内容的展示。 布局设计合理,可为青少年学生开设相关农业课程。 形成科学性、观赏性、趣味性的现代休闲农业园区。

同时,积极加强与中小学校、旅行社等部门联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组织中小学生开展“都市农业基地科学实践”科普服务模式,组织青少年学生到基地开展科学观察、科学实验、教学实践等活动,向青少年学生展示先进的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良种化等现代农业技术,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学习农业科学 提高素养,初步具备科学观察和科学探索的能力,树立学习农业的浓厚兴趣,如台湾宜兰香格里拉休闲农场,在展示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农业,专门为小学一、二年级设计了《植物相册》课程。 科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形状。 闻一闻,引导学生收集相关植物诗歌和故事进而创作与植物相关的儿童诗歌或故事,并带领学生捡起落叶、花瓣制作标本、书卡等,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孩子对植物的热爱。 ,热爱自然环境,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3.2 校园农业科技教育模式 目前,青少年科普服务大多仍采取粗放型服务模式。 大批人蜂拥而至,但游一圈却什么也学不到,导致青少年科普服务一度成为“科普旅游”,对提高青少年农业科普素养的效果甚微。不重要。 组织农业院校、科研单位与中小学建立科技教育合作,打造校园农业科技教育模式。 一方面,我们鼓励更多科技工作者走出实验室,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青年学生普及现代农业知识。 让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惠及青少年; 另一方面,为学生开辟了第二个农业课堂,让一些有志于科技研究探索的优秀青年科技爱好者能够直接获得向著名科技专家请教学习的机会,并在科技专家的指导下开展高水平的科普活动,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农业科学探索的兴趣,掌握初步的科研方法。

整理科研院所科普资源,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 国内有成功的科普教育模式可供借鉴。 例如,英国研究理事会近年来通过鼓励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在中小学开展活动来支持中小学科学教育。 大多数加拿大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参与科普创作,制作科普报告,担任义务校园科普讲师或辅导员,撰写科普(科普)文章、书籍、电视评论等。 [8] ]。 以国内为例,广州农科院推出“‘两米阳台种未来’盆菜进家庭”青少年科普品牌活动,结合广州社会、经济、文化和蔬菜产业特点,开展城市盆栽蔬菜品种选育,学校开展栽培容器、栽培基质、肥料等相关技术研究,开展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活动,采取“专家指导、学校组织、家长配合、孩子动手”的运作方式。 “关注工作、盆栽蔬菜、关注社会、网络交流、着眼未来”已建立方法并逐步引导家长参与活动。 该品牌活动自开展以来,吸引了2万多名中小学生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有的学校甚至在校园内开设了“阳台蔬菜种植”选修课,并聘请农业科学专家授课。 每学期26学时共12门主题课程,培养了一批热爱植物、热爱自然的好苗木,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科学素质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科普方面,实现了农业科普服务从“一次性服务”到“长期服务”的转变。

3.3 新媒体农业科普传播模式 在科普初期,科普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科普书籍、报纸、杂志、科普宣传册、广播等[9]。 新时代下,这些传统传播方式暴露出技术手段落后、方法简单、重形式轻效果、僵化知识灌输多主动引导、互动性差、时间和空间成本高等明显弱点。 ,导致其受众和广告资源被极大分流,已经难以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渴求。 与传统科普相比,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科普传播独具特色,凸显其巨大优势。 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跨时间、空间、跨地域、大容量、个性化、互动性的特点,新时代科普以用户参与性和互动性、形式表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基础,广度和内容表达。 深度上取得了重大突破[10]。 年轻学生思想活跃,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利用新媒体在青少年中积极创新都市农业科普模式,可以更有利于现代农业科技的传播。 然而,新媒体时代,公众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信息传播成本显着降低。 许多非农业专业人士也可以轻松介入农业科普传播过程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然而,沟通者良莠不齐。 可能会导致农业科普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受到极大损害,甚至造成谣言的传播,而新媒体的特性会成倍放大其传播的速度、强度和范围。

以微信为例,碎片化的文字和表情很容易导致人们误解信息,甚至引发恐慌性谣言。 流行的“黄瓜当避孕药”、“香蕉催熟”、“爆炸西瓜”等误解或谣言都属于此类,不仅让年轻人感到困惑,更重要的是,往往给农民造成重大损失。 创新农业科普传统模式,还应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开展科普立体传播。 结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鼓励发展报纸、杂志、图书等科普资源,与广播电视节目栏目联动,实现农业科普传播资源多元化应用。 引导、鼓励和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普创作和出版,同时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传播优势,扩大优秀科普作品的分享范围。 此外,借助网站、微信等新媒体,重点关注年轻人关心的农业科技知识,如太空育种、无土栽培、智慧农业、家庭园艺、农产品安全等。植物趣味,加强科普传播。 例如,广州农科院充分利用微信互动性强、网民参与度高、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为青少年和市民开通都市农业科普微信公众平台,聚集80余位农业科技专家共同探讨公众关心的问题。 农业科普知识的普及促进农业科技专家积极参与科普工作,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科普资源。 同时,公众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与农业科技专家实时互动,提高农业科学素养。

对青少年的农业科普教育不是结果导向的教育。 它不像科目考试那样使用分数来评估结果。 它更强调过程教育,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也是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 方式。 探索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新模式,细化农业科普教育目标,精心设计教育规划和教育方案,改变传统科普教育多静态、少动态、多讲解、少实践的弊端,注重青年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体验式,鼓励学生实践,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农业科普教育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1]李文华,刘某成,闵庆文.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前景[J]. 资源科学,2010,32(6):1015-1021。 [2] 吴建国,鲍荣龙,张琪琪。 青少年科普教育模式创新探索。 中国科协第十三届年会第二十一次分会场论文集——科普人才培养与发展研讨会,2011(9):1-5。 [3]魏池章,魏友,卢艳春,等.浅谈新型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教育农场[J]. 中国热带农业,2016,68(1):68-70。 [4] 左学东,李端启. 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科普工作的实践与应用建议[J]. 中国热带农业,59(4):78-80。 [5] 陶晓杰,霍世平,徐明禄。 浅谈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科普中的作用[J]. 农业科技管理,2008(2):59-61。 [6] 郭焕成,卢明伟,任国柱。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2007:30-4

上一篇:盐城滨海行走课堂助力农业科普实践
下一篇:预览 2021全国农作物栽培生理生态及前沿动态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