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了十四五重点研制这些农业机器人
61 2024-01-26
“我们必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特别是在推动高水平农业科技自力更生、加强耕地保护、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推动高水平农业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为污染防治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周伟在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后表示。
近十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种植收获综合机械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超过72%。 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种植和收获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
“未来,我们要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为我国粮油工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中国人民就业提供更强科技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李培武说。
2022年6月10日,江苏徐州,航拍正在收割的麦田。新京报记者 王伟 摄
定量供给,兼顾高产优质
中国农科院提供的信息显示,近十年来,农科院全力支持实施“囤粮在地里”和“囤粮在科技”两个关键问题种子和耕地,部署推进“强种”、“良田”、“增粮”、“智机”系列科技行动,有效支撑和确保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
目前,高产优质口粮、谷物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水稻育种质量大幅提高。 “华者优261”极大地改善了超级米的口感。 “中家早17号”应用面积位居南方稻区第一,米粉加工品质优良。
小麦育种突破了高产优质兼容性瓶颈。 优质强筋小麦“中麦895”推广面积超过5100万亩。 其灌浆速度和耐热性均居黄淮麦区主栽品种之首。 “中麦578”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841.5公斤,面包品质达到进口优质小麦水平。 玉米密植技术不断刷新高产纪录,最高亩产1663.25公斤。 大豆品种高产、适应性广,支持大规模扩大种植。 “中黄13”累计推广面积超1亿亩,位居全国推广面积第一。 黑龙江“中黄”系列品种千亩产量超过250公斤。 “63”创南方大豆高产新纪录。二是耕地质量保护和用途控制能力大幅提升。
“中麦895”。中国农业科学院供图
土地,打响农田保卫战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是农业的命脉。 我们国家地少人多。 耕地面积是有限的。 长期高强度利用给耕地带来沉重压力。
如何保护我们的农田? 十年来,中国农科院以科技支撑耕地保护,着力保护黑土、阻断酸化、施肥旱地、保留水田、改善盐碱、强化设施、并挖掘潜力。 东北黑土、北方旱地、南方水田、南方旱地、盐碱地、设施农业用地等“七块土地”的质量保护和土壤肥力提升保留耕地。
东北黑土。资料图/新京报记者 王伟 摄
在南方,科学家整合典型红壤农田酸化综合防治技术,在6个省份进行大面积示范,实现粮食增产12%以上。 他们创建了南方低产水稻改土增肥技术体系,示范区水稻平均亩产增产100公斤。 多于。
同时,建立了粮食主产区农田土壤有机质改良关键技术,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2%以上,产量提高5%以上。
全球高精度数字化土壤监测系统全面建成,实现了耕地利用“天上看、网上查、地上管理”,为高标准农地利用管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肉类突破国外瓶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等副食的消费量日益增加。 近十年来,我国在白羽肉鸡、白羽肉鸭、肉牛等领域育种取得突破,打破了国外品种垄断。
2022年,我国将培育三个独立的白羽肉鸡品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培育的“光明2号”白羽肉鸡,生产性能达到国际水平,肉鸡基因芯片育种全球领先技术。
我国自主饲养的白羽肉鸡。资料图
鸡肉是中国第二大肉类生产和消费产品。 目前,我国白羽肉鸡年出栏量已达65亿只,占全部鸡的一半以上。 2021年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白羽肉鸡研究中心。 该中心的目标是通过产学研结合,支持我国白羽肉鸡产业的发展。 预计到2025年,国产品种份额将达到30%,到2030年能够达到50%。
我国白羽肉鸭品种也打破了国外垄断。 其中,“中鑫白羽肉鸭”实现了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双高”。 国产肉鸭品种占国内市场40%; 大动物养殖实现“双高”。 由于“卡脖子”限制,我们自主选育了我国首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肉牦牛新品种“阿什丹牦牛”、细毛羊新品种“高山美利奴”,具有国际领先的综合素质。
科学研究,赶超世界
我国农业科学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前沿科技领域,已处于世界第一梯队。
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显示,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论文发表量全球第一,论文高被引次数超越美国2017年成为第一,并且在Q1该期刊发表文章数排名第一。
十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基础和前沿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突破,走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 近十年来,发表论文5.5万篇,其中SCI论文1.7万篇,《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顶级期刊99篇。 取得多项重大科学发现,包括首次发现并克隆了水稻中阻碍杂种优势利用的“自私基因”,挑战孟德尔遗传定律; 建立了杂交水稻无融合生殖技术体系,杂交水稻种子克隆理论取得新突破。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核心关键技术取得许多新突破。 种子突破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突破。 如“中油杂501”冬油菜亩产419.95公斤,含油量50.38%,创下国内产量和含油量新纪录。 “中甘21”白菜已成为“高原夏菜”的一大品牌,市场占有率达60%。 “机械替代”的进程也在加速。 比如玉米粒直接收获技术,打通了玉米整个机械化生产的最后瓶颈。
实践,自上而下的支持
农业科学研究的进步不仅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而且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决策提供支撑,为农业生产一线提供技术支撑。
据介绍,近十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已形成了完整的智库平台体系。 中国农科院创建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科技进步报告》、《中国农业科技进步报告》等绿色发展智库品牌《报告》、《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报告》、《中国食品与营养发展报告》影响力不断增强。
面对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取得许多新突破。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中国农科院共派出700余名专家组、1.2万名科技人员,帮助超过40万贫困人口增收。 推进11个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 创新开展“田间课堂”,形成科技助农“华川模式”。 同时,为应对农业灾害,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了全天候常态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期间,来自14个院所的70余名专家奔赴一线提供救灾技术服务; 2021年秋冬季之际,17家研究所100余名专家深入5省69个受灾县,提供采收、种植技术服务; 今年,共派出11支科技队伍、31个科技工作组前往夏粮主产省区开展夏粮丰收专项行动。
未来,强化科技驱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引领国家战略聚焦需求,凝聚力量开展原创性、领先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据介绍,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从主要跟随转变为跟随、并列运行、并行领先。 科技支撑和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能力显着提升。 科学技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绿色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最重要动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快速变革,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
中国农科院发布的规划显示,未来,农业农村工作将围绕“保供给、保安全、振畅流通”的定位,不断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全力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农业科技人才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国家农业高端智库。 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三分之一以上学科和研究所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重大科学发现增加40%,重大技术突破增加20个%,重大科技产品数量增长20%,高水平智库报告翻倍,推动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左右。 到2035年,三分之一的农业学科形成领先世界、跑得快的创新格局,支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左右。 到2050年,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全球农业科学发展做出重大原创贡献,助力我国成为世界主要农业科学中心、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唐铮主编、刘宝庆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