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品种审定统计
72 2024-01-22
内容摘要: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改良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本项目以创新小麦育种方法,提高小麦育种效率为目标,创造矮败小麦,创建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方法,育成一批突破性品种,取得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1、国际首创矮败小麦(发明专利ZL200510002391.1)
创立小麦基因定位新方法,利用染色体排除法和端体分析,将作物中雄性败育最彻底的太谷核不育基因Ms2定位于4D染色体短臂、距着丝点31.16个交换单位处。
明确小麦中降秆作用最强的矮变一号矮秆基因仅与4D染色体有关。在基因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测交试验,发现育性与株高的紧密连锁关系。
通过连续大群体测交筛选和细胞学鉴定,打破高秆与雄性败育的紧密连锁,创造显性核不育基因Ms2与显性矮秆基因Rht10紧密连锁于4D染色体短臂的重组体,即矮败小麦。矮败小麦后代群体中1/2为矮秆植株,表现雄性败育,靠异交结实;1/2为非矮秆植株,表现正常可育,行自交结实。二者株高差异显著,便于鉴别育性,利于提高异交结实率,避免轮选群体植株逐轮升高。矮败小麦集异花授粉便于基因交流重组和自花授粉有利于基因纯合稳定的特性于一体,其矮秆不育株似花粉接收器,接收外来基因(花粉)并进行重组,重组后的基因通过后代分离的可育株自交而纯合稳定。矮败小麦是我国创造的具有重大利用价值的特异种质资源。
2、创建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方法(发明专利ZL200510053484.7)
创立矮败小麦轮回选择技术。利用矮败小麦构建遗传基础丰富的轮回选择群体,通过花粉源选择与控制及矮秆不育株选择,优化父本与母本;通过父本(非矮秆可育株)与母本(矮秆不育株)杂交,实现基因大规模交流与重组。从优良矮秆不育株上收获杂交种组成新一轮群体,循环往复,不断优化群体遗传结构和个体基因型,持续进行优异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
构建矮败小麦高效育种平台。首次利用矮败小麦轮选技术建拓动态基因库,从中不断创制各具特色的优异种质;在全国各生态区创建不同育种目标的矮败小麦改良群体,如同品种加工厂,持续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高效新品种;率先将优异种质和各生态区主栽品种转育成矮败小麦,进行复合杂交、阶梯杂交、聚合杂交,大幅度提高杂交育种效率。
3、应用效果显著
利用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方法育成国家或省级审定新品种42个,累计推广1.85亿亩,约占我国冬小麦年种植面积的20%,累计增产小麦56亿公斤,增收82亿元。
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无偿提供国内小麦育种单位,全国80%以上育种单位在利用该技术选育新品种。组织72个育种单位开展协作攻关,在全国不同生态区已构建矮败小麦轮选群体210个,今后将源源不断培育出新品种,仅2009年就有69个品种(系)参加国家、省(市)的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展现出该项成果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