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召开第十八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的通
196 2024-01-20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德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情况,重点分析总结了其政府主导、科研单位主体、学术独立等政策特征,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议。科技创新。
【关键词】德国; 农业科技创新; 灵感
德国农业非常发达,农业科技领先,标准化、机械化程度高。 种植业、畜牧业均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劳动生产率位居欧盟先进水平。 每个农业劳动力可养活150多人。 在欧盟成员国中,德国的动物产量排名第二,植物产量排名第四,是继法国和意大利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生产国。 德国是全球第三大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和荷兰。 德国农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先进的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在动植物育种、农业生物技术和转基因工程、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开发、农业工程、农业信息技术、农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拥有先进领域。 其他方面的创新研究均居世界领先水平。
一、德国农业科技创新基本情况
德国农业科研机构包括四类:政府研究机构、农业院校、研究协会和私营企业。 联邦粮食和农业部直属研究所有6个,分别是联邦作物研究所、联邦动物卫生研究所、联邦农村林业和渔业研究所、联邦营养与食品研究所、联邦研究所对于风险评估和德国生物能源研究中心来说,这六个研究机构90%以上的经费由联邦政府提供,少量科研经费来自第三方。 莱布尼茨科学协会下设五个研究所,也开展农业应用基础研究。 其70%以上的经费由联邦政府和所在州共享,其他科研经费则来自第三方。 上述11家机构联合成立联邦科研机构咨询委员会,确定未来科研重点,牵头开展科研项目合作。 德国有10所与农业相关的综合性大学,其中霍恩海姆大学以农业为主,主要开展农业、畜牧兽医、林业及相关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 有涉农应用技术大学11所,主要开展农业应用技术研究。 涉农院校的研究方向基本由各学校确定。 各州调查研究机构针对各州的特殊要求,为当地农林业提供专业咨询。 高等学校附属或者附属的调查研究机构由国家教育部拨款,其余经费由国家农业部拨款。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简称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下设11个研究所,开展农业和生物学领域的基础研究。 虽然该学会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组织,但其主要运营资金由联邦教育和研究部与各州政府平摊。 民营企业的农业研发主要集中在农药、种子、农机等产品的开发,以及食品工业的后期仓储。 他们的科研费用占产品销售额的5%左右。 随着农业的发展,企业所属科研机构在农业技术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科研部门大多从事实际技术应用和开发研究,对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际指导性。
德国在农业科研创新方面成绩显着,在小麦、黑麦、燕麦等麦品品质以及抗倒伏、抗病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德国拥有150年的奶牛和肉牛品种培育历史,育种水平位居世界领先。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联邦政府1996年实施的“龙头工程”计划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 所谓“领军项目”,实际上是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涉及社会、生态、国家安全问题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作为重大科研项目予以优先资助。 目的是加快将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方法、新服务方式。 ,使德国能够继续保持作为高科技国家的竞争优势和领先优势。 在农业重点领域研究方面,确定了基因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安全与风险等7个重点科研框架计划,特别加大了生物技术研究投入。
二、德国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的主要特点
德国始终坚持走科技强国之路。 早在19世纪初,洪堡大学创始人亚历山大·洪堡就提出,德国人在体力和智力上并不弱于波兰人或俄罗斯人,只是落后、被打败了。 根本原因是他们的科技不强。 因此,我们着手创建一所科研与教育并重的大学,开启了德国科技强国之路。 此后,德国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进步。 二战后,已有100多名德国人获得诺贝尔奖。 多年来,德国在物理、化学、医学、机械制造、动植物育种、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和发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农业科技创新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以政府为主导、科研机构为主体、学术独立为核心的政策导向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一)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科研政策、方向、计划和重点,依法明确科研机构的职责和任务,合理任免研究机构负责人和研究骨干,持续加大科研投入。 联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建立了完整的科技管理体系和研发体系。 1999年和2000年发布了两份科技政策指导方针:《技术政策——经济增长和就业之路》和《德国联邦政府创新资助政策和措施》,确立了德国在科研经费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指导方针。和技术创新。 政策和相应的策略。 德国农业科研投资主要是政府投资。 政府对国家科研机构的投资以单位拨款和项目经费为主。 项目资助资金由政府委托项目负责单位,研究机构和企业可以根据项目用途提出申请。 政府首先将基础研究领域的项目资金划拨给德国研究协会进行逐单位管理,主要针对大学。 德国食品和农业部每年确定农业科研重点并分配科研经费。 其下属业务局具体负责农业科研项目的设计和管理。
自2001年起,德国政府和研究机构投入数亿欧元启动“赢脑”项目,为本国和国外高水平研究人才提供大量科研经费。 此外,德国拥有大量的研究所、基金会和奖学金项目,吸引了国内外高水平人才来德国从事研究工作。 德国的知名科研机构都具有“国家队”的性质。 有的是直属于官方部门的事业单位,有的是在资金来源和项目规划上由政府主导。 联邦政府从2002年开始制定生态农业项目,从国家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发展生态农业,主要用于培训、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开发、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等。该项目的委托机构是联邦农业与营养研究生院。 2014年,联邦粮食和农业部的科研预算为5亿欧元,约占其总经费的10%,并设立项目支持直属研究所及其他研究机构和大学开展科学研究。
(二)农业科技创新以科研单位为主体
德国政府明确表示,科研机构是创新的主体。 马普学会及相关大学从事基础研究,莱布尼茨科学协会从事应用基础研究,联邦粮食和农业部直属研究机构承担重大科研任务。 企业在科研方面原始创新作用有限,主要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及相关成果转化。
德国政府正在加强学术界与经济界的联系,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并在研究内容选择、经费管理、人员使用等方面给予研究机构更大的自由。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科研单位的目标是实现科技突破。 一是科学管理。 我们相信,科学的突破来自于人们好奇心的探索和追求,即创新来自于灵感。 要保持一个人的好奇心和创新热情,就必须给予他足够的自由。 基于此,马普学会从世界各地选拔尖端科学家,为他们提供优惠待遇,给予他们充足的资源,创造宽松的环境。 该评价只是同行专家的松散学术评价,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科学世界里自由遨游。 二是科学精神。 无论是系主任、组长、博士后还是博士生,他们都勤奋刻苦地学习,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科研上; 他们都着眼长远,持之以恒,志在科研成果取得突破。 ,不仅仅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 注重团队建设,加强科研合作,资源共享,信息交流,严格科学把控。 三是科学支撑。 绝大多数实验室技术人员、温室工作人员和其他科研辅助人员都是长期聘用,接受过专门的职业培训,敬业奉献,严格执行工作规范,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保证了试验过程的效率和测试结果的高质量。 品质优良,可重复。
(三)学术独立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
德国政府支持学术独立。 政府根据科研前沿和产业发展需求,提出科研方向和重点; 继续为科研机构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机构70%以上的经费来自政府,涵盖人才支持、基础业务和重大科研工作。 、第三方资金主要用于拓展科研领域、聘请非固定合同科研人员和科研支撑人员。 科学家还可以向联邦政府的科研协会提出科研项目,经专家批准后获得科研经费。 对于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这样的农业科研机构来说,其科研经费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承担,并得到社会各界的资助。 政府不干预具体的科学研究活动。 它只安排至少三年的专家委员会进行评估并督促其遵循主要研究目标,很少规定具体的研究工作。
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种研究所拥有科学家、后备科学家及相关人员300多名。 其中科学家100余人,博士、博士后近100人,科研助理和行政人员100余人。 该所开创性的农杆菌研究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目前拥有美国科学院院士2名、德国科学院院士1名。 博士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个人爱好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导师讨论后决定; 博士后与团队负责人讨论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可以超出团队的研究领域。 之后大家就更加自由地学习了。 问题是由世界各地的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在每周的团队会议上选出的。 一旦确定,系的研究领域、团队结构和团队方向由系主任决定,不受任何因素的干扰。 系主任、团队带头人、科学家、博士生、博士后就科研工作进行平等的沟通和协商。 行政级别不分上下,学术思想自由蔚然成风。 该研究所从联邦政府获得足够的资金,因此无需筹集资金或给采用者带来任何后顾之忧。 董事职务由部门负责人轮流担任。 机构和部门的负责人并不负责许多行政事务。 大家更加注重科学研究。 研究所也没有大量的来自内部和外部、大大小小的各种名称的评估和评价。 大家给自己压力,淡泊志向,安静致远,追求自己的科技进步。
此外,联邦政府还鼓励科学研究合作和联盟,以解决国际、区域或跨学科研究。 支持研究机构和研究团队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活动交流。 政策是大纲,大纲是大纲。 德国科技政策为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创造了优良的平台条件,保证科研活动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开展,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和应用。
三、德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主要启示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借鉴德国农业科技创新实践,要更加注重农业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出台更多有利于科研单位发挥作用、有利于科研人员产出的好政策出台更多有利于创新人才施展才华和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为领军大师的政策。
1.明确农业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地位。 科学研究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公共性、基础性工作。 它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别是农业科学研究。 政府要发挥主体作用,确保科研不断取得突破,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科技立国是德国发展的关键。 德国高度重视科研开发,制定科技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科研单位建设,加强科研投入。 要高度重视农业科研,明确农业科研单位在科研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农业科研单位建设发展,提高各方面支撑水平,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单位的作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2、完善农业科研管理体系建设,必须遵循科学研究规律,赋予科研单位科研管理自主权,让学术还学术。 政府部门根据科研前沿和产业发展需要,组织制定科研方向和重点。 加强农业科研机制建设,鼓励协作联盟,减少考核和考核,倡导学术独立,为科研单位创造优越的发展环境。 科研单位要健全内部工作机制,突出科研工作; 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培养科研骨干,储备科研人才和科研支撑人员;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高科学实验水平,为科研顺利进行提供坚实支撑。
3.加大农业科研投入。 2011年德国科研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89%,并且逐年持续增加,远高于中国0.8%的水平。 2014年,农业研究经费约占联邦食品和农业部预算的10%,2015年农业研究经费将有所增加。目前,无论是我国国家农业研究单位还是地方农业研究单位,都存在经费不足或资金不足的问题。经费结构不合理,经费管理缺乏科学依据,养人存在困难和挑战,严重分散科研精力,阻碍科研创新。 步伐。 因此,有必要建立农业科研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加大农业科研单位的经费投入,保障人员经费、基础业务和重大科研工作,鼓励在没有农业科研成果的情况下引进第三方科研项目。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根据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调整农业科研项目经费分配比例,提高人员经费比重,力争一般不低于50%。
4、培养科学的灵性科学需要毅力、耐心和决心。 在德国科研部门,无论是所长、所长、组长等骨干科学家,还是博士后、博士生等后备科学家,他们都遵循科学规律,坚守科学精神,集中自己的主要时间和科研精力。 通过教育培训、表彰先进、树立典型,鼓励和弘扬志存高远、甘于寂寞、不懈追求、勇攀高峰、严谨细致、追求卓越、淡泊名利的科学精神。发财,乐于奉献,从而真正达到博学多问的目的。 仔细思惟、明辨、精进修行。 让更多有志之士热爱农业科技事业,投身农业科技事业,为农业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参考】
[1]刘英杰. 2004. 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特点及启示\[J\]. 世界农业(4)。
[2]王志学,辛乃泉. 2004.世界农业与农业科技发展概况[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3]徐世伟,辛乃泉. 2010.当代世界农业\[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