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农耕体验园打造11个科普集群成为孩子们最爱

本站原创 2024-01-18 02:08:00

名称:南宫农耕文化体验园 地点:丰台区王座镇南宫村 成立日期:成立于1993年,2017年挂牌 服务内容:亲子家庭、幼儿园、中小学生种植体验,为游客提供品尝农产品、体验农耕、了解农业文化的空间

今年9、10月,南宫农耕文化体验园游客量迎来小高峰。 秋分丰收节前后,公园刚刚成为农耕文化实践营,前来公园打卡的学生络绎不绝; 中秋、国庆假期,更多的家庭来到南宫景区度假,成为了无数家庭的意外收获。 科普打卡地。

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全国青工委办公室联合公布的首批推荐农耕文化实践营中,南宫北京西南农耕文化体验园是北京唯一位于风景区的实践营。 营。 申请材料显示,该园区占地面积约300亩。 事实上,地处景区的区位优势,造就了更大的科普集群。

科普农业活动主题_农业科普活动_科普农业活动有哪些

南宫农耕文化体验园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风景区农业公园

走进丰台区南宫农耕文化体验园,就相当于走进了北京的南宫旅游胜地。 丰台区王座镇南宫村是京南著名的地热温泉所在地。 22年前,南宫首次探索地下2980米。 第一口地热井钻探成功。 来自地下的地热资源不仅造就了“中国地热第一村”的美誉,也滋养了村里的各种生态种植园。

被批准为首批农耕文化实践营的南宫农耕文化体验园,早于村里第一口地热井打通。 1993年,在如今的南宫风景区南侧,公园初步建成,占地约300亩,肩负着充当南宫村及周边几个村庄“菜篮子”的重任。 2017年,园区进行升级改造,融入生态农业、文化体验等现代理念,不断改造种植环境。 “南宫农耕文化体验园”也于当年正式启动,成为集休闲、观光、采摘、农耕体验、作物科普等为一体的场所。 集教育为一体的农业旅游基地。

新京报记者从南宫村了解到,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相关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乡村振兴,也是南工多年来一直践行的发展方向; 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发展,弘扬劳动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农耕文化体验园当前和未来的重点。

农耕文化体验园建在风景区有什么优势? 景区能为农耕文化体验带来什么? 公园负责人告诉记者,南宫风景区包括南宫世界地热科普展览中心、南宫地热井遗址、南宫五洲植物乐园、南宫自然艺术博物馆、南宫园公园等园区点,可形成科普集群,并通过景区的集群效应,让更多的游客和家庭参与农耕体验。

体验是了解农耕文化的第一步

初冬时节,公园空地上只有大白菜上市,依然旺盛,但20个大棚里的果蔬依然飘香。 青椒采摘时节,茄子今年长势良好,老品种西红柿逐渐由绿转红。

科普农业活动主题_科普农业活动有哪些_农业科普活动

公园空地种植的大白菜。受访者提供

日用蔬菜是园区大棚种植的最主要农作物,技术员吴雅娟就是这些大棚蔬菜的“掌门人”。 她说她的技能“并不完美,但我知道一些”。 吴亚娟在园区工作了20多年。 她从来没有看到一个棚屋闲置过。 水果和蔬菜在她眼前陆续成熟。 她孜孜不倦工作的原因很简单,也很直接。 “当游客或孩子来时,我们不能让他们离开。” 每个人都看到温室是空的。”

吴亚娟见证了公园20年来的发展变化。 在她的印象中,这些年公园里的游客数量一点一点地增加。 这些流量有的是南宫景区的客流,有的是家长带着孩子来亲近泥土,还有的是有一个很直接的目的——采摘一些新鲜的瓜果蔬菜。

城市生活的便利,给人们对传统农耕的认识设置了障碍。 在吴亚娟的印象中,在很多小家庭游客中,大人对农业的了解有时并不领先孩子们多少。 黄瓜长在藤蔓上,花生埋在土里,西瓜可以爬在地上,也可以挂在空中。 “有时候,孩子和家长看到这些都会觉得很新鲜。”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主动问一些问题,吴亚娟也会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说明。 她明白,游客对于农业还处于认知阶段,农作物生长的细节并不是他们需要了解的常识。 吴雅娟深知,农业科普不是传递新奇信息、琐碎知识。 对于来自城市的家庭来说,亲临所见的真实场景、体验这个过程,是了解农耕文化的第一步。

当时,虽然该公园还没有成为官方推荐的农耕文化体验公园,但在吴亚娟看来,当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公园时,它就已经承载了亲子教育和传播农耕文化的功能。

孩子们喜爱的科普园区

这确实是京南地区颇具规模的科普教育基地。 事实上,2014年4月,园区与南宫世界地热博览园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休闲农业五星级园区(企业)、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等。2020年,园区被评为北京市休闲农业五星级园区(企业)、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等。还被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授予“学生农民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获得这些称号并不仅仅依靠最基本的“采摘经验”。 据园区负责人介绍,为了进一步引导青少年思考劳动的内容和意义,体验通过农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传承农业文化,园区还设置了不同的主题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阶段的学生。 ,由浅入深地了解农耕文化。

“比如,我们利用幼儿时期好奇的天性,整合认知体验,重点进行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的启蒙教育。我们还会设计劳动的初体验,通过劳动游戏化、农业文化故事和看图读物。”

在上述负责人看来,通过趣味、知识、科普、创意的融合,孩子们将逐渐加深对农耕文化的理解。 这种模式也体现在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安排上。 “小学课程增加了育苗、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土地秘密、病虫害防治、农具进化、农牧业; 初中课程增加了中药材鉴定、农业科学、农产品加工包装等内容; 高中更加深入,增加了农业科学研究,延伸到无公害蔬菜种植、食品安全、健康养生等,工作时间、农具使用、劳动强度也相应提高。 调整是由易到难、由易到难逐步进行的。 我们希望孩子们在每次课程结束后,能够思考、总结、评价。”

打造11个科普集群

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在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化的相关政策文件中提到,中华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 它承载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华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不能丢失,而且必须不断发扬光大。

建设农耕文化实践营,有利于为少先队员搭建学习农业农村农民知识、传承农耕文化、培育农业农村农民感情的平台。 有利于少先队员积累农业劳动经验,培养劳动精神,全面健康发展。 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农村进步。 农民丰收节已成为一种风俗,深入人心,对于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园区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营地科普之路是南宫一直坚持的一条路,是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园区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未来,南宫还将规划建设更多科普园区,继续建设11个科普集群,成为少儿科普场所。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张树静编辑、刘军校对

上一篇:春风作伴快乐游 放飞心情庆三八
下一篇:稻作区土壤培肥与耕作技术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