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科学前沿进展李国田 教授基因编辑基因驯化
131 2024-01-17
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学习、思考、实践,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成长才干。 这个夏天,一群“敬业、笃行”的青年人物活跃在全国各地。 他们来自吉林农业大学。 聚焦乡村振兴,深入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他们践行“论文写作”“写在大地”理念,展现农林科教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气象; 他们将课堂学习与农村实践紧密结合,为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是一次青春与农业的双向之旅,也是吉林农业大学青年师生培养热爱农业、练就兴农本领、实现青春价值的生动实践。
走进中国农村立志报效国家
看望老战士、走访红色家乡、深入田园乡村……今年夏天,吉林农业大学“生命之光”党史探寻社会实践团赴延安民族革命教育基地开展十天实践活动。
“你们都是祖国的财富,是国家的栋梁,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撸起袖子加油干!” 张洪山老兵对实践组成员殷切嘱托。 7月27日,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实践团成员聆听了革命老战士们难忘的抗战经历和动荡岁月。炮火连天的时代,与老战士们一起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等待着革命歌曲,老战士们真诚的眼神和动情的歌声再次点燃了实践团成员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情和忠诚。
在参观南泥湾生产纪念馆期间,实践组成员深入农村开展调研活动。 在与农民的交流中,他们了解了当地农作物的产量和销售问题。 实践组成员用所学帮助农民总结增产注意事项,为农民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农产品、发展直播平台市场提出建议。 在挖掘当地文化遗产的同时,把“绿水青山”变成富民增收的“金山银山”,让南泥湾品牌响得更响、走得更远。
吉林农业大学“生命之光”党史探寻社会实践团是成立近十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体。 每年夏天,他们深入社区、村庄、企业,开展红色主题宣传。 今年,吉林农业大学有这样的暑期社会实践队600多个,参与师生近5000人。 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心声,用心灵感受紧跟时代脉搏,上“必修课”。 ”在社会实践中,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接受教育、成长人才。
挥洒汗水千亩良田,高举振兴旗帜
“今天的培训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分享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农村发展的经验,二是讨论这期间的排涝防涝问题。今年的汛期。” 在吉林农业大学梨树玉米科技园,培训如期进行。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与吉林农业大学在梨树县建立玉米科技院。 “科技院的建立,从根本上打通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师生长期驻扎在生产一线,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又紧密联系农民,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于一体,低成本、高效率、零距离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冯国忠说。
为了解农民生产需求,科技院师生通过组织竞赛、开展培训等方式与农民密切联系。 “我们会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帮助大家想办法增产增收。秋收期间,我们会对科技示范户进行产量测试,获得排名的农民还将获得奖励。”证书。” 冯国忠说道。 目前,梨树玉米科技院已培训新型农民2000余人,技术服务面积300万亩,辐射面积超过600万亩。 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使玉米增产8%~10%,肥料利用率提高15%~20%。 %。
作为全国第一所建设科技大院的农业大学,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以助力吉林科技小院发展为目标,构建了支撑小院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和高层次人才队伍。肩负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开创了“农学硕士+实践教育”一体化小庭院发展新模式,形成了具有吉林特色的“小庭院矩阵”。 目前,学校已获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批准共建科技院26个,位居全国高校第六位。 学校坚持引导青年学生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发现、研究、解决现实问题。 科技学院研究生的科研学术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显着提高,成为服务三农、帮扶农村的综合性人才。 振兴生力军,学校科技院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200余篇,为我国“三农”培养了500多名能“干、能吃苦、能留”的农业科技人才“三农”事业。 展现了农林科教支持区域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扎根“三农”发展,做新时代新农民
在宁静的松花江环绕的数万亩蓝莓田里,科技院的专家正在指导农民采摘蓝莓。 学生边看边听,边学边记。 今年夏天,吉林农业大学第一批“订单式”农科生任博来到明年即将毕业工作的靖宇县,开展暑期专题实践调研,用自己的双手见证眼睛如何把“小浆果”变成全链条的“大浆果”。 行业”。
“将课堂学习与农村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为今后农村基层服务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任博说道。
在长白山下第一县安图县,11名“订单式”农科生深入鲜玉米、食用菌等企业生产一线实习,走进校园,共建安图吉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综合实验站观摩学习,切实感受到校地合作“安图模式”的丰富内涵和目标任务。 同学们坚定了服务地方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农科生“订单式”培养计划是2020年吉林省重点解决基层农业农村专业人才紧缺问题创新实施的重要举措。 由省委组织部牵头,省六部门会同。 吉林农业大学作为首批实施单位,瞄准为“三农”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 聚焦吉林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突出“复合型、高质量”标准,聚焦“下层”要求能走、能留、能用,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和创新,打造了具有吉林农业大学特色的农业生培养体系。
“新时代的年轻人要弘扬为人民服务、创新发展拓荒牛、当老黄牛打拼的‘三牛’精神,眼睛要紧贴土地,把青春浸透在土地上。” 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金牛芬蒂”华电实践队指导员卢文发说。
今年夏天,吉林农业大学牵头组织了第一批160名“订单式”农科生,组建了由导师、行业专家、研究生助教、跨专业农科生等组成的14支“实践团队”。 在13个市县区等实施载体的大力支持下,以“服务乡村振兴、促进粮食增产”为主题,聚焦智慧农业、园艺特色、深入吉林省各乡镇畜禽养殖工作,深入行业一线进行实地调研,积极找出自己学习认知中的不足和局限,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互相学习、互相学习。
长期以来,吉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围绕“受教育、成才、贡献”的办学宗旨,探索构建实践型应用创新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学生社会实践向课程化、项目化、基地化、网络化、社会化、多元化方向转变,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实践能够与学校人才培养大局和“三育人”整体思想政治格局有机结合,取得了实效。
未来,吉林农业大学将进一步紧密结合农业强国建设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夯实在大地上写论文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作用。高校始终坚持课堂学习与农村实践紧密结合。 着力培养“一懂两爱”农业人才,鼓励青年学生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