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普智慧农业综合研究成果汇总一篇掌握最
135 2024-01-16
“谣言可以毁掉农民的收成,一条有效传播的辟谣短视频可以挽救很多农民的损失。”
这是一个信息传播渠道空前便捷的时代。 人们在享受信息发展带来的精神食粮的同时,也被动地接受了很多谣言。 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农业谣言。 例如,“不使用化肥、农药的农产品就是有机农产品”“水果分公果和母果,母果更好吃”“草莓因为使用了一个月的上午上市”激素的”“葡萄皮上的白霜是农药”……
“传播学有一个理论,一条消息经过不同的人一次又一次传播后,肯定会被扭曲。传播链越长,扭曲的概率就越大。而且,这些谣言的来源都是错误的。” ”。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文娟认为,这些谣言都是常识性错误。 专家眼中的常识与公众坚信的谣言之间似乎只隔着一层科学原理。 想要突破这道关卡,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李文娟正在讲解农业科普知识。资料图
一生从事农业科研的李文娟没有想到,59岁即将退休的她,竟然与农业科普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没想到,录制科普短视频短短几个月后,她就成为抖音App上农业科普第一热门人。 一个平时低调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竟然成了“网红”,这让李文娟有些不舒服。 与此同时,赞扬和诽谤也随之而来。 “很多谣言已经流传了很多年,一两分钟的视频很难改变公众的看法,很多负面评论也由此而来。” 正是这些负面评论的存在,让李文娟清醒地认识到农业科普工作的难度。 她决心继续走下去。
辟谣“三剑客”
去年12月,“李文娟农科普”抖音账号发布了一段短视频《鸡40天上市是不是因为吃了激素?》 视频中,李文娟对这一“40天后白羽肉鸡上市”的传闻进行了解释。 这是肉鸡的优良品种,其特点是体型大。 正常饲养40天可长至2.8-3公斤,即可出栏。 由于该品种的引进,我国年人均肉鸡消费量由原来的一半增加到11.5只,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优质动物蛋白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段视频一出,评论区炸了。 即使对于经历过千次航行的李文娟来说,这场战斗也是第一次经历。 “评论区的那些人,好像是一群人,从白天到晚上,负面评论从来没有停止过。评论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讨论是非,甚至包括谩骂、人身攻击。”最终,平台不得不暂时关闭。请评论。”
此前一个多月,李文娟的农业科普账号刚刚“开通”。 几个视频发布后,粉丝数量一直在稳步增加,但没有一个像这一次那样受到如此多的关注。 当然,绝大多数人都点赞了,不少网友评论道:“感谢老师的科普,相信科学!” 截至目前,这条短视频已获得近30万点赞。
“这就是我们的第一款热门产品的诞生。” 好在粉丝数量从几万增加到了几十万,影响力一下子扩大了。 糟糕的是,负面评论甚至人身攻击的涌入至今仍令人心惊胆战。
互联网是一个放大镜,任何好坏都会被放大成百上千倍。 其传播有非理性的一面,需要引导和甄别。 有人问:“李老师,面对这么多网络喷子,你会生气吗?你的粉丝超过80万,你会不会压力大到晚上睡不着觉?”
“我好像没受到太大影响。” 李文娟笑道。 仔细一看就会发现,一方面,李文娟的性格具有“侠女之刚”。 “小时候,别人家都是兄弟姐妹,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儿,我要坚强起来,去对抗那些欺负我的孩子。我出生于1963年,已经活了大半年了。”一个世纪了。我出生在那个时代。人们,没有经历过什么样的风雨?” 在多年的打拼中,李文娟练就了坚强的内心,一下子成了“网红”,她也能坦然应对。
另一方面,李文娟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她的课题组里有两位志同道合的同事——尤菲研究员和周振亚副研究员,和她一起做农业科普。 一个人做了几十个项目,三个人一起做了上百个项目。 每一个一两分钟的短视频背后,都有多名农业科研人员扎实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
“白羽肉鸡的引进,使我国年人均消费量从只有半只鸡增加到了11.5只。” 该数据来自周振亚主持的畜牧业区域布局研究项目。 “我们三个人会讨论每一期的内容,如果涉及到我们三个人都没有做过的话题,我们身边就有那么多农业研究人员,他们就是我们科普知识的来源。”
尽管如此,三位研究员还是形成了分工的默契。 李文娟负责报道话题,不再关注评论。 周振亚和尤菲负责提供思路和内容。 有飞还负责阅读评论,并对正面和负面评论做出理性判断。 和回应。
李文娟与团队成员讨论短视频拍摄细节。资料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斐慢慢断定,如果评论区出现抢购和攻击行为,可能是视频中的内容明显侵犯了某些人的利益。 “这些人有自己的利益和要求。” 比如,李老师反驳了“有机农产品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说法,这触动了那些销售有机农产品的商家的利益,因为使用化肥和农药是他们最大的卖点。甚至有人找到了李文娟的联系方式,毫不客气地发了一条“请你闭嘴”的信息。
这一切都没有让李文娟却步。 “三剑客”坐在一起聊天,压力被稀释、化解。 “阻力越大,我们就越要前进。” 他们又制作了一个视频,专门讲了有机种植、有机畜禽养殖、有机农产品加工销售的国家标准。 视频中,李文娟拿着《国标》规定,宣读了有机种植、养殖允许用药规定,并一一讲解。 现在,那些反对的人已经无话可说了。
“任何生物都不可能不生病。就像人生病了需要吃药、补充营养一样,动植物也是如此,有机种植的农作物也不例外。” 李文娟说道。
科学研究和科普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视频中,李文娟化了一点妆,穿着简单颜色的职业装。 她像邻家姐姐聊日常生活一样讲科普知识。 她用平实的语言把深奥的科学原理解释得清清楚楚,让人点头。 。
记者见到李文娟时,她穿着舒适的亚麻衣服,头发随意地向后扎起,瘦弱的身形让她显得更加清瘦。 “我平时就是这个样子,只是上镜头录视频的时候稍微打扮一下。”
我们在做农业科学研究时,要么到全国各地田间进行调查,要么到实验室或办公室进行分析。 “出现在镜头前还是有点不舒服。” 因此,视频一开始就以问答的形式录制。 有人在镜头前提问,李文娟在镜头前回答。 后期播放时把问题剪掉,让视频讲得更自然,减少紧张感。 现在李文娟更加习惯了面对镜头,可以不间断地说话。
“国家鼓励科研人员做科普。” 周振亚说,“我们身边很多科研人员也开设了各种新媒体农业科普账号,但粉丝往往增长缓慢,影响力不大。李文娟真正能做到这一点,有这样影响力的人屈指可数。” ”
周振亚分析说,农业科研人员往往只专注于某一领域。 比如研究西红柿的人,可以把西红柿解释得非常透彻。 即使涉足其他蔬菜、水果或畜禽问题,也未必能解释清楚。 农业科普需要能够清晰讲解食品、农产品等各方面知识的“杂专家”。“我们的三个专业是地理、经济学、农学和工商管理,做的工作是农业生产布局和区域发展”这个研究方向的特点是涉及领域多、知识复杂,是一个交叉学科,外行人很难理解,他们叫我们“台湾香膏”,但如果我们不是“台湾香膏” ,我们就无法做好我们的工作。”
而且,能做科学研究,并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科普。 “就方法论而言,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 李文娟表示,科普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科普做得好,反过来也会促进科学研究。 一方面,科普让我们更了解老百姓的需求,让我们的研究更加接地气。 另一方面也播撒科学的种子,让孩子从小就对科学产生兴趣,长大后进行科学研究。
自去年11月发布第一个视频以来,李文娟的抖音农业科普号已发布视频170余条,点赞和评论超过490万次。
“我的150多个视频大部分都是无剧本的,因为这些知识点已经成为我们的常识。” 1985年,李文娟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 历时37年。 参加工作仅仅四年,她参与的项目就获得了当年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她曾在新西兰和以色列做访问学者,也曾在瑞典攻读博士学位。 这些经历也打开了李文娟的视野,让她通过横向比较对我国农业进步和成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些扎实的积累也成为她视频发言的自信源泉。
“一句话说明了一切
这比十堂课还有效。”
除抖音平台外,李文娟目前在微信视频号和快手App上拥有科普号,拥有数万粉丝。 她还受邀加入抖音的“乡村守护者”计划,这为她的视频账号带来了更多的流量和资源。
“李老师,你做得真好,你有专门的策划团队吗?你是怎么成功的?” 周围很多同事都来询问。
“没有什么团队,就是周老师、尤老师和我们其他人一起讨论。” 李文娟笑道。
李文娟(右一)参加“乡村卫士”活动。资料图
这是偶然发生的。 去年,李文娟做一个项目,接触了几位“90后”年轻人。 大家聊天的时候,聊到了一些关于农产品的传闻。 “这些年轻人的工资很高,因为听信了谣言,不敢吃这个不敢吃那个。他们花很多钱只购买贴有‘有机’标签但没有经过认证的农产品。”完全是有机的。” 李文娟感叹道,“我们国家的农业科技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给老百姓的餐桌提供了那么多的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但这些谣言却让大家心生恐惧,花了不少钱。” ”
听了李文娟的解释,几个年轻人想出了一个主意:给李老师开一个视频账号! “一开始我有点犹豫,毕竟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短视频,也不知道它会产生什么影响。后来我想到尝试一下,做了几集,发现说效果还是不错的。”
看似偶然的成功,背后却有其必然的逻辑。 “自己听懂是一回事,讲出来让听者听懂、接受你的理论又是另一回事。有时候一句话比十堂课更有效。” 仔细看李文娟的视频,你会发现她很擅长用白话讲科普知识。 当遇到难以解释清楚的科学原理时,她最常说的就是“打个比方”,用普通听众熟悉、容易理解的事物来进行类比。 清除。 此外,她的视频非常有逻辑性。 如果你结合她的故事去思考,就会发现那些谣言经不起推敲。 这种讲述方式,就是李文娟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谣言自行战胜谣言。
很多人说农药、化肥有毒。 甚至有人说,我们的身体“百毒不侵”,吃东西就是“以毒攻毒”。 在一段题为《为什么要用农药和化肥?天然作物不好吗?》的短视频中。 李文娟说:假设,如果按照这些提倡使用农药化肥言论的逻辑,从明天开始,我们根本不使用农药、化肥,那么病虫害就会猖獗,农作物产量可能只有10%。目前的水平,只能养活当前人口的十分之一。 那么剩下的十分之九的人口会怎样呢? 后果谁来承担? 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逐年延长。 按照这个说法,即使我们吃了那么多毒药,我们的寿命还是可以延长的。 这不是矛盾吗? “如果你顺着谣言的逻辑去分析,你会发现他们往往会得出荒谬的结论,这让谣言不攻自破。”
可惜的是,谣言的传播往往缺乏这种“一点、简单、明确”的破谣逻辑,因而越来越扭曲,误导公众。
“普通人不明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和一代又一代的更新,农药化肥已经变得非常安全了。比如我们现在用的手机更新换代很快,每年都有新产品推出,农药化肥更新,速度不比手机慢。 李文娟一有机会就科普,“这些年的谣言把农药化肥妖魔化了。有人说以前农药喷一次,现在喷一遍又一遍,不敢了。”自己种庄稼。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20、30年前普遍使用的农药都是半衰期长、剧毒的农药,整个生长期一次施药就有效,但很难降解,而且不易降解。残留量高,现在的农药成分安全,降解快,可能几个小时或几天就降解了,所以需要更频繁地注射。注射后有一个休药期,到了时候就已经降解得差不多了。被释放了。如果你买了然后清洗并高温煮,就没有问题。完全没有。谣言像‘生物武器’一样传播。”
解释完后,人们拍手欢呼,有种“原来是这样”的感觉。 看似轻松的叙述,其实是基于前世生活经验的积累。 “我在瑞典读博士的时候,选修了一门公共卫生课程,里面讲的是如何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公共卫生知识。 这和如何普及农业科普是一样的。 就是要思考如何让观众更加了解。 接受你的观点很容易。 比如我自己可能知道十个知识点,但我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倒出来。 我必须考虑公众的接受程度。 这次可以讲一两个,下次再讲一两个。 在考虑切入角度时,最好从大家都感兴趣的角度融入科普知识,比如结合时令蔬果、新闻热点话题或者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只有想办法让公众接受,这样的科普才能有效。 有效的。”
“真正的知识并不占据
谣言将占据上风”
“中间还有一些犹豫,有一次迫于各方压力,我们停更新了大概20天。我当时就想,有那个时间去广场跳舞不是很好吗?为什么?我们会给自己带来这么多麻烦吗?” 然而,当李文娟打开私信时,却发现不少粉丝前来催更新。 其中一条来自城市白领的留言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老师,我一直担心孩子的食物是否不安全,会影响他们的健康。看了您的视频后,我心里踏实了,我终于可以放心了。”今晚睡个好觉吧。”
这些信极大地鼓舞了李文娟,让她深深感受到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价值和意义。 “农业科普尤为重要,除了改变老百姓的认知和消费观外,还会对从事农业经营的主体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条谣言可以毁掉农民一季的收成,但有效传播的短消息视频辟谣可以挽救很多农民的损失。”
“这些谣言让我们很痛苦。他们说我们养的鸡里添加了激素,让它们长得更快。” 北京市平谷区蛋鸡养殖户张双银看到李文娟时,拉着她的手说:“我们养鸡是踏踏实实的,遵守国家规定的标准。但是,我们无缘无故地受到这些骂名,非常令人失望。谢谢李老师帮我们辟谣!”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有一种蔬菜、水果大量上市,相应的谣言就会出来,每年都是这样,几乎成了四时的谣言。” ” 李文娟道:“我们怎么来了?你想反驳什么?”
在草莓上市季节,针对“有些草莓因为农民使用激素而提前一个月上市”的传闻,李文娟在短视频中表示:“其实这是一项技术成果低温短日照草莓育苗,通过育苗期的温度、光照管理,人为降低白天的光照时间,人为降低夜间的温度,从而刺激草莓的繁殖功能,促使其繁殖。提前开花结果,上午20-30天上市,采用该技术,每亩草莓成本增加300元,由于上市初期价格高,收入将增加大约1500元。” 她还告诉网友,这项技术可以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找到。
“农业科技的进步,让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大家也应该更新一下固有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看到提前上市的消息,再加上一些修饰的‘小文章’谣言,不要再相信激素了。” “本该吃草莓的季节,人们却不敢吃草莓。这不仅是消费者的损失,也是整个季节辛苦劳作的果农的损失。”李文娟说。
不只是草莓,还有关于葡萄、荔枝、西红柿等的传闻。 应该是美味的,吃的安全的,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丰富的农产品,但因为这些传闻,普通消费者心里始终打着问号。
这几年,关于韭菜的说法有很多,导致很多人还是不敢吃。 李文娟在短视频中解释说,其实韭菜很容易感染韭蛆,韭蛆会破坏韭菜的根部。 以往大面积种植时采用灌根的方式来防治虫害,引起了消费者的担忧。 不过,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韭蛆问题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和微生物农药来解决。 前者是用蓝色覆盖物覆盖韭菜。 当气温升至40摄氏度以上时,韭蛆就会死亡。 如果脱落,去掉地膜不会影响韭菜的生长。 最后,李文娟俏皮地说:“韭菜安全有保障,喜欢就多吃点。”
李文娟专门创作了《餐桌上的农产品》系列辟谣韭菜、草莓、荔枝、玉米等农产品,讲述了人们餐桌上最常见的农产品的科普知识。 不少粉丝留言:“李老师的科普视频特别靠谱,适合在‘爱情与家庭’群里转发。”
“真知不盛,谣言盛行。这也是国家鼓励科研人员做科普的原因。” 李文娟说:“其实,这都是大家对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发展状况、基本农业活动等缺乏了解造成的。让老百姓了解我国农业让大家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这就是我们科普短视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