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会首届农业化学研讨会第二次论文征集
73 2024-01-10
地科普及是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教育和普及现有地科探索成果的重要举措。 它与地质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进入21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更多地转向“地球系统”的整体性,重点关注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层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从地球的角度分析各个圈层。整个地球系统。 研究了各层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
地学科普由此有了新的内容、新的方向。
2018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工作与局中心工作结合,形成了松科2井、天然气水合物、地热、地质、地质等系列科普产品。普查扶贫等重大地质科技成果,并以图画、文字、图像、场景、实物标本及相关设备等多种形式,结合感性认知和体验式学习向社会推广,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加强地质工作,全面搞好科普工作。
环境监测所助力脱贫攻坚,帮助江西兴国成功申报兴国县省级地质公园。 对兴国县高兴镇高垛村开展了地质遗迹调查。 及时科学地推广转化成果,开发了标识系统、科普宣传单、研究手册等,有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您在普及地质科普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衡量地质科普工作是否成功,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地质科普意识增强,产品层出不穷,成果突出,社会影响深远。
科普意识显着提高。 2018年,通过科普目标考核机制、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奖-科普特等奖引导机制、地质调查局首席科普专家责任机制建设,整体科普意识显着提升。 各直属单位将科普作为本单位年度重要工作内容,制定了科普规划实施方案,全年开发科普产品297项,开展科普活动345项。 产品数量和活动数量超过“十二五”规划总数。 高水平地质调查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科普创作和科普活动。 两院院士、李苏光学者、地质调查工程首席专家、五个重大平台科技项目负责人等50余人亲自参与科普创作和科普活动。 每年有3000余人直接参与科普创作和科普活动。 实地项目组更加主动地在工作区域开展科普活动,58个项目组主动进驻当地村庄、社区、学校、政府,开展科普服务。
重大科技成果科普亮点突出。
小学生仔细观看实物信息中心提供的松科2井岩心样本
一是针对“松科2号井”成果的科普传播,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中央电视台组织制作了系列科普新闻和《地下7000米的秘密》科教片,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播出。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地科文献中心)联合地质科学院、勘查技术研究所、实物资料中心等单位制作了以“松科2号井”为主题的22个科普产品”包括视频、VR、文章、模型等,通过科普中国、新华网、《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重要中央主流媒体科普平台被近百家重要媒体网站传播转载。 科普视频和文章累计浏览量超过3000万次。 “松科二经”、“7018”等词汇成为网络热词。 相关科技成果也通过在中国科技馆举办的“神奇地球钻探技术”李四光地质科普论坛、黄石地矿科普展、深圳地质矿产科普展等大型活动进行了普及。中国科普产品展,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取得了显著成效。 。
二是继续推进天然气水合物科技成果普及。 可燃冰试采成功以来,社会关注度居高不下。 广州海洋局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上展示水合物试采沙盘等科普产品,继续推动天然气水合物重大成果的普及、组织创作科普舞台剧《冰与火之歌》。 化并提高社会意识; 青岛海洋研究所与中央电视台、中科院共同主办“问海夏令营——我是海洋科普演讲者”活动,出版了《揭秘可燃冰——关于可燃冰的100个问题》一书。 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知识互动问答,制作天然气水合物模拟体验等科普产品,举办相关科普活动50余场,深化天然气水合物知识科普。
三是以地热资源调查成果为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水环境研究所与中国矿业报合作拍摄的《地热物语》登上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创新前沿》栏目专题。 科普文章《干热岩——一种前景广阔的新能源》发表在《紫光阁》等时事期刊上。 “李四光地质科普论坛”为首都中小学生举办了《绿化地球蓝天》和《来自地球深处的神奇能量》两场大型科普讲座。 邀请水环境研究所、水环境中心首席专家进行地热、干热岩相关知识和地质调查成果的普及,极大提升了社会对深层热能开发的认识。
四是地质调查科普和扶贫工作。 向赣县五云镇中心小学等8所学校(教学点)捐赠深地勘探、深海勘探、页岩气清洁能源、农业地质服务、地质遗迹、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科普产品,形成成为“地质调查”“扶贫+”的重要活动形式,在当地产生了重要影响; 环境监测所打造浙江金山地质文化村科普扶贫模式; 岩溶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水环境中心等单位深入乌蒙山、贵州、云南、陕西等全国58个项目工作区和贫困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开展科普扶贫活动,受到地方政府广泛欢迎,进一步彰显了地勘社会服务水平。
地质科普能力显着提高
地质科普产品内容经典、形式新颖。 中国地质调查局形成的地质科普产品基本涵盖了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年度地质调查的主要成果,形式不断创新。 《冰与火之歌》儿童剧、水合物3D打印模型、海洋地质科普虚拟现实VR、松科二井核心认知之旅VR、古生物鉴定应用系统等借助新技术完成的科普产品受到广泛关注并受到公众的高度评价。 ; 开发出《地球CT》、《揭开松辽盆地的秘密》、《愤怒的石头》等多部科普佳作,曾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科普中国等专题报道等重要媒体累计发布38次,影响近亿人。 《松科2号井系列科普产品》、《航空勘探能学到多少》、《地质调查百问——什么是可燃冰》、《含水层破坏的危害及其危害》等13个科普产品《成因》被评为国家和省部级优秀科普作品。 全年有13种科普产品荣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5类荣誉,较2017年(国土资源优秀科普图书7本)明显提升,尤其是国家级科普产品。 《地质勘探之旅》荣获科技部2018年度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我们能了解多少》《地质调查百问——什么是可燃冰》《含水层破坏危害及其原因》等三个视频荣获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微视频奖; “松科2号井系列科普产品”荣获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优秀科普产品奖; 科普影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荣获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 《赏石与健康》《十位伙伴分级》等7本书被自然资源部评为2018年度优秀科普图书。
组织主题科普活动能力得到提升。 中国地质调查局围绕重大成果和民生需求,策划了300余场各具特色的主题科普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松科2号井、可燃冰等科普产品成功亮相第二届中国(黄石)地质矿产科普大会、首届中国科普产品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11余场大型展会。国家世界地理信息会议。 “保护地球,精彩地质”科普作品大赛、全国地质信息数据创新与应用数据大赛、“最美地球印记——讲述我们地球的故事”摄影大赛等科普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许多青少年学生和公众的参与,取得了很好的科普效果。 地质力学研究所李四光纪念馆、物理资料中心、青岛海洋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组织的地质研究实践活动深受中小学生喜爱。
科普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创建并成功举办四届“李四光地质科普论坛”,成为地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科普活动品牌。 3个单位被教育部评为中小学生研究与实践教育基地并获得专项经费奖励。 14个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进一步建立和加强。 加强与中国科协、新华网、科普中国等国家级科普平台合作,进一步提升《国土资源科普文化》、《中国矿业》等科普平台的社会影响力新闻》、地质调查科普网。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地质科学院北京基地等单位重点实验室、野外基地、新型科研基地科普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科普人才队伍稳步壮大。 中国地质调查局新增国家、部、局科普专家15人,4人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二批首席科普专家,1人荣获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优秀奖。 评选出第一批11名地质调查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兼职科普人员队伍进一步发展,400多个项目的近千名业务骨干积极参与地质科普创作和传播,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
做好科普工作必须具备什么
科普工作取得成效,关键在于领导重视。 科普工作在地质调查事业的发展中占有尤为突出的地位。 在制度设计上,将科普工作纳入目标责任体系,与地质调查任务一起规划、部署、考核、验收。 在具体工作部署上,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重点科普任务,推进重大科普活动,有力推动科普任务落实。
科普工作卓有成效,保证科普传播围绕重大成果进行协调。 近年来,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试采、松克2井、南部复杂构造区页岩气等地质调查取得重大成果,成为社会关注和热议的新闻话题。 科普要乘势而上,及时跟进地质调查中心的重大成果和工作,开展立体知识传播,取得地质科普工作的良好效果。 同时,围绕重大成果开展科普传播时,要提前谋划、加强协调,特别是在科普对象、产品类型、传播平台、发布节点等方面,统筹安排。达到整体传播效果。
2018年12月31日,由广州海洋局、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的国内首部以“可燃冰”为主题的科普儿童剧《冰与火之歌》在广州正佳上演。表演艺术剧院。 舞台剧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介绍了这个故事。 可以燃烧的冰、冒泡的冷泉、可以潜水的海马等科学知识。
科普工作取得成效,基础是开发适应现代传播模式的科普产品。 在发展图书、文章、科教影片等传统科普产品的基础上,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适应快节奏、易传播的现代生活传播方式,开发适合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浏览的科普短视频、微动画等。 H5短文、长图文,开发适合大型展览立体展示、互动参与感突出的虚拟现实(VR)产品和模型模具,使科普产品传播方便、快捷、方便。广泛传播,实现更好的科普目标。 。 松科二经重大成果的传播以微视频、长图的形式在手机、移动互联网上传播。 发布72小时内,浏览量突破2000万次。
人才是科普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 科普工作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知识面广、表达能力强的人才。 2018年,首席科普专家作为科普主体,参与科普创作、活动开展等各方面科普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引领效果。 同时,加强科普能力培训、经验总结和工作交流、选派业务骨干参加香港科普培训学习借鉴国际经验等一系列措施,也有效提升了地质科普能力。调查研究人员。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局科普办公室(地科文献中心)组织部分局属单位赴赣县五云镇,为五云等8所学校(教学点)捐赠科普图书镇中心小学。 385册,科普视频10套(390片),海洋地质调查船模型1个,科普展览教具400件,并组织科普专家进行系列讲座。 图为捐赠现场。
2019年科普工作如何做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三大科技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2019年,科普工作仍将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紧扣“十三五”科普规划,开展科普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评估并推动计划的实施; 系统梳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和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加强经验总结和推广,加快规划实施,确保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要推动重大成果普及传播,重点发展页岩气、页岩油、深地勘探、深海勘探等重大科技成果,承载立体传播知识成果,扩大重大成果的社会影响; 继续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深层热能资源和松科2井科研成果的科学解释,不断加深社会对重大成果的认识,提高地质调查公共服务水平。 要精心谋划高水平重大科普活动,将高质量科普融入科技攻坚战、深地探测、深海探测等地质调查重点领域,聚焦中国国际科普活动科技成果博览会中国科普产品展及中国地矿科普大会(国际矿博会)、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等国家级展会; 参加全国“科技列车云南行”科普活动,设立地质调查专题专场; 深化地质调查科普扶贫活动,在赣州、乌蒙山等地区开展系列科普示范活动; 与地质学会联合,继续开展地质调查科普竞赛、青少年地质研究实践等活动,扩大地质调查的社会影响。
地质科普已走过数百年,其社会成就有目共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地质科普将不断融合新的可视化技术、互联网传播方式和文化创作模式,传播地质知识,弘扬地科精神,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