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农业科技创新威力巨大

本站原创 2024-01-04 12:50:00

智能农机在田间奔走,自动播种、自动施肥、自动收割,却不见人影; 指尖轻点屏幕,旅行结束后还可以给温室里的蔬菜浇水、施肥; 没有土壤,没有阳光,植物工厂这里的蔬菜依然旺盛生长……科技与农业的融合,描绘出最时尚、最创意的乡村景象。

十年来,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全国农作物种植收获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 一系列耀眼的成就和数据勾勒出党的十八大的轮廓。 从此,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发生了历史性、格局性、整体性的重大变化:我国农业科技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实现科学技术高度自力更生。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加快,创新体系更加完善。 创新能力显着增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奋勇挺身而出。 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农业整体科技水平迈向世界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大局、面向未来,作出了“创新必须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战略决策。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 2013年视察山东省农科院时,他就农业科技创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 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它。 并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科技强农、科技振兴农业的号角已经吹响。 围绕农业科技重大问题,《农业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意见》《关于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的意见》《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 《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继出台,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进行战略统筹,从中央到地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创新驱动新引擎全速启动,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加快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取得突破,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达成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为抢占世界农业科技制高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系统部署了“七大农作物育种”、“智能农机装备”、“蓝色粮仓技术创新”等重点专项。 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支持下,我国在转基因生物研发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标志性成果,转基因生物研发水平不断提升。跃居世界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农业基因组研究实现了“弯道超车”。 我国已率先完成小麦、谷子等粮食作物和棉花、油菜、烟草、马铃薯、番茄、大白菜等主要经济园艺作物的基因组测定。 这奠定了我国在国际农业基因组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2021年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表明,我国农业基础研究取得了引领性、开创性、突破性重大进展,在农作物、园艺、兽医等领域取得了领先,促进了我国农业基础研究的发展。农业科技从局部创新到“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自主产品”的整体跨越。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要素支撑更加有力,重点强化基础、提升能力,打造完整的高水平创新平台。 开创了“学科集群”建设思路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重点实验室从“逐个建设”到“分组建设”的转变。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已形成由469个重点实验室组成的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体系。 加强农业基础长效科技工作,建设11个农业科学观测数据中心为“顶”、148个国家级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为“骨干”、4万个农业生态环境国控监测“塔基地”金字塔式的工作结构,建成了强大的科学观测站网络系统和农业大数据平台,为农业科技高水平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技夯实大国农业基础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小麦收割将尤为困难:主产区小麦播种晚播约15天,弱苗率近30%,为近十年同期最高。 在“逆势”中实现稳粮保丰收,科技强苗效果尤为突出:调动农业科教系统力量,成立部省联动专家组编制技术指导方案,专家一线指导,农技人员技术培训,网上线上同步技术服务,小麦不收割,科学管理持续,奏响“科技藏粮”主旋律田野。

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是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饭碗主要装的是中国粮食”。 中国农业科学家围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成功培育出“超级稻”,培育出“矮化小麦”、“高淀粉玉米”等一批高产优质新品种配套高效种植技术开发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13个粮食主产省认真实施“地上储粮、科技储粮”战略,全面推进科技支撑粮食增产增效,每年有2万项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应用于粮食主产区,为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1.3万亿斤提供有力支撑。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下定决心发展我国种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随着农作物良种和畜禽遗传改良联合研究的深入推进,自主创新和良种供应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选品种面积占95%以上,主要畜牧品种核心品种自给率超过75%。 隆平高科等中国种子企业已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作为种业大国,我们正在更加积极地向种业强国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持续增长,经营水平持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显着增强。 农业机械拥有量和使用量位居世界前列,农业生产进入机械化。 引领新阶段。 智能农机亮点颇多。 北斗示范应用正在加速推进。 自动驾驶拖拉机、无人插秧机、无人地面植保机、无人联合收割机等智能装备应用更加广泛,植保无人机广泛应用。 与此同时,我国农机装备制造已进入大国行列。 我国农机制造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高速插秧机制造技术突破日韩垄断。 采棉机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得到改变。 畜禽精准饲养、深海网箱智能养殖等技术应用加快,农机研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我国农业提质增效竞争力,要以科技创新为强大引擎,着力解决制约“降本增效”的关键问题。质量安全、环境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高效技术模式、测土配方施肥等节肥技术的融合推广。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机械深施、有机肥替代以及生态调控和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精准施药等节药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化肥、饲料、农药等投入品有效利用率显着提高。 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且使用量连续多年负增长; 全国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6%,实现了从“处理”到“利用”的转变;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6%,基本形成农业利用为主、多种利用的格局。 农膜回收率达到80%,重点地区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治。

我国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示范推广,通过果蔬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奶牛生猪健康养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一防治、稻养鱼一体化。 效率竞争力,300个化肥减量增效县、150个果蔬茶全程绿色防控县、723个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县、674个秸秆综合利用县、100个农膜回收重点县形成了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模式。

全产业链支撑现代农业,农业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炎热的夏天,去农产品市场,畜禽、水产品、蛋奶、蔬菜、水果应有尽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品种越来越丰富,优质农产品数量不断增加。 我国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肉菜”、水产品供应充足、品种丰富、价格稳定,这是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有力支撑。

经过十余年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已趋稳定、成熟。 每个行业都有一支服务国家目标的科技队伍,分布在行业各个环节和主要产区。 每个系统均设有行业顶尖科学家作为首席科学家,并根据产业链环节设置遗传育种、病虫害防治、栽培、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岗位科学家,并设立多个综合试验站在主要产区。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周云龙表示,产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域都有相应的科技力量支撑,这就避免了人为割裂创新链条带来的弊端。按学科组织科研攻关,搭建农业科技联合合作大平台。 。

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建立了庞大的合作机制。 蜜蜂系统授粉岗位科学家邵友全介绍,蜜蜂系统专家开展了跨系统专家合作,与山西运城实验站苹果系统专家合作建立了苹果蜜蜂授粉示范基地。 60万亩苹果全部实现蜜蜂授粉; 在系统专家的配合下,研发出快速嫁接开花技术,让果农把蜜蜂搬进果园,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企业设立综合试验站,让科技创新足够贴近行业。 孙浩,北京花都峪口禽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站长。 实验站建有蛋鸡研究所,聚集科技成果630余项。 既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又承担了带动农民的任务。 “通过与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促进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可以逐步培育和带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宁说。

来自全国800多家中央和地方农业科研、教学、企事业单位的2800多名农业科研人员聚集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开展科技攻关,建立了从产地到餐桌、从产地到餐桌的体系。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一体化的创新链,着力突破共性技术、融合关键技术、成熟支撑技术,为产业转型奠定科技基础。

农业农村部推荐的主导品种和技术一半以上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开发的。 小麦“一喷三防”、奶牛饲料高效利用、深海网箱养殖、水稻综合养殖等技术应用大幅增加。 提高我国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国家养猪产业技术体系研发的“中芯一号”家猪基因芯片突破欧美控制;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自主培育的静海黄鸡品种市场占有率由20%提高到50%以上; 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自主培育的北京烤鸭新品种,彻底解决了北京烤鸭的“填鸭”问题。

该柑橘系统系统地集成了新品种培育、果园改造、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彻底改变了我国柑橘产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将我国柑橘的供应期从原来的3个月延长至10个月,并摆脱市场约束。 对外国品种的依赖。

为适应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日益增长、日益丰富的农产品需求,我国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科技力量布局,极大充实和增强了科技力量和科技力量。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品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取得成果。 供应。

我国自上而下建立了完整系统的以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的产业技术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现代农民教育培育体系。

面向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网络越来越密,有效推动新品种、农艺新技术落地生根,跑赢现代农业“最后一公里”发展,进入“一主多业”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近55万名推广机构人员遍布全国,一批批“乡土专家”、“田秀才”深入农村,为田间地头输送实用技术和贴心服务。

高素质农民成为先进农业技术的实践者。 2014年以来,国家累计投入159.9亿元,培育高素质农民超过700万人。 坚持“需求导向、行业主线、分级实施、全流程培育”,统筹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提升能力、延伸服务。 高素质农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对科教改革进行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和技术体系。 改革政策的密度、力度和范围空前之高。 ,也为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农业科技一度面临科学研究与经济学之间的“两张皮”问题。 大量科技成果无法从实验室走向企业和市场。 改革要破除障碍,推倒“壁垒”,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开辟通道。 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充分激活机构、人才、设备、资金、项目等要素,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种业是农业领域科技含量较高的基础环节。 农业农村部以种业权益改革和良种联合攻关为突破口,完善科技体制改革总体设计和制度框架,制定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平台。 2014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科技部、财政部在4家中央科研机构开展种业科研成果股权比例改革试点。 核心是个人科研人员将获得成果的直接回报,比例不低于40%。

种业科研成果向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确权”,引发科技成果转化“核裂变”,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热潮技术人员。 2014年8月,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平台上线当天,共签约9笔交易,包括“精科968”三系配套杂交制种方法转让、 3K玉米SNP标记开发利用业务许可证。 交易总金额突破3000万元。

为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15年挂牌成立“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建立国家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综合服务机构。 截至2021年底,中央网站已公告交易225笔,合同金额5.06亿元,一大批新技术、新模式落地转化。

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组织实施中,探索构建符合农业科研特点和产业规律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推动“清单清单、指挥部”等制度分类实施。 ”、“赛马”、“委托最好”以及启动实施大豆、玉米种源研究的“揭榜、挂牌”工作。

农业科技强化成果导向,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和决策权,有效放下“权力”。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转基因项目等300多个项目中,实现了三个“独立”,即科研人员在研究方向不变和评估不变的前提下,可以自主调整研究计划和技术路线。指标不下降。 独立组建科研团队,独立调整相关预算项目。

实施中央级农业科研机构绩效评价改革试点,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以主体定位和核心使命为评价依据,解决评价导向“唯论文、唯奖励”问题》和评价方法“用尺量到底”。 在试点成果的基础上,及时印发《关于深化农业科研机构创新和服务绩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加快建立分类评价导向的农业科研机构创新服务绩效评价体系。通过研究创新、发展贡献和行业相关系统。

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搭建科企融合平台载体,整合优势科技资源,着力解决行业性、区域性、基础性重大问题,先后认定了60个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作为优质乳业、棉业、渔业设备。 ,数千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联盟建设,有效改变了各科技创新主体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现状,基本形成了产、学、教紧密结合的协同合作格局。研究与应用,上中下游有机衔接。 全国棉花产业联盟联合我国棉花“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纺织-服装-贸易”产业链208家企事业单位,致力于打造CCIA这一我国高棉产业国际品牌。 ——优质棉花产业链,推动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工业强国转变。 强大的转变。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按照建设“农业硅谷”的思路,建设南京、太谷、成都、广州、武汉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大力推进关键技术集成、创新成果集聚。要素、关联企业集中、优势产业集聚。 科学家与企业家同台竞技的平台,创新元素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共有389个高水平科研团队、420家高新技术企业、30只优质基金落户5个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硅谷”效应逐步显现。

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激发了科技人员创业的积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建立了四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队伍:具有深厚爱国情怀和深厚科学素养的战略科学家,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领跑,一批敬业的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为解决“保供应、解决问题、防风险”等产业难题做出了贡献。 、绿色转型”。 青年科技人才在农业重大科技项目、创新平台建设、产业技术体系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 A group of grassroot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talents, high-quality farmers and local talents are showing their talent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talent team has continued to grow and expand, and my country'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ength is moving from quantitative accumulation to qualitative leap, and from point breakthroughs to systemic capability improvement.

To strengthen agriculture and promote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ke precedence. From the long-term planning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our beams and eight pillars of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to a series of practical measures to stimulate the potenti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vitality of my country'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constantly bursting out, and one harvest after another will contribute to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economy. Social development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making the journey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teady, far-reaching and powerful.

上一篇: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农田杂草防控技术研究与示
下一篇:天理要闻 学校与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举行战略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