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所揭示麦蚜及其寄生性天敌烟蚜茧蜂对报警
197 2023-12-3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培肥与改良创新团队基于红壤旱地长期定位试验,揭示了施肥管理调控土壤氮素供应与损失途径,为优化农田氮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Agriculture, Ecosystems Environment)》上。
土壤有机氮解聚过程是控制氮转化的限速步骤。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微生物氮利用效率在土壤氮供应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施肥会引起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进而调控微生物氮利用效率及氮转化过程。然而,目前关于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对长期施肥管理的响应机制尚不明晰。
该研究依托红壤旱地长期定位试验,借助同位素示踪技术,解析了施用对土壤初级氮矿化、铵固持和硝化速率的调控机制。与施用化肥相比,施有机肥缓解了土壤-微生物碳氮计量不平衡,增加了氮解聚酶活性并降低了微生物氮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了初级氮矿化速率。有机肥施用通过提高微生物生物量促进铵固持,降低了铵的可利用性,从而减缓了硝化过程。
该研究得到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通讯员 金云翔)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gee.2023.108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