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本站原创 2023-12-23 14:52:00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为第一要务”。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国家加大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 然而,我国尚未建立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确保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完善农业生产经营制度,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开信息化与农产品品牌建设。 数字经济对推动经济发展、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以数字技术引领农业农村创新发展,助力农业绿色安全优质高效发展,从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实困境

农业生产资源和环境恶化

长期以来,我国种植业投入大量化肥、农药等现代化工产品,以提高农产品产量。 但石化产品的投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农业水资源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问题。 同时,由于工业“三废”排放、生活垃圾、废旧电池和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区域和流域土壤重金属的影响,我国耕地土壤和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 《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一至三级优质耕地面积6.32亿亩,占耕地总量的31.24%耕地面积。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耕地土壤存在点位超标,主要污染物种类远高于林地、园地和未利用地。 农业生产资源和环境的逐步恶化,给农产品绿色安全生产带来沉重压力。

农业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经营者整体素质不高。

当前,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者老龄化严重,文化素质低,学习和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差,难以适应农业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较低。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规模化农业经营者仅占农业经营者的1.9%,经营耕地30亩以上的户数占比不足5%。 %。 个体农业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无知”、“无良”,导致农药兽药过量使用、农产品添加剂滥用。 此外,小规模生产标准化程度低,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成本较高,容易出现监管漏洞,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风险。

农业生产技术研发、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滞后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建立竞争开放、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农业技术体系和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超过6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尖端农业生产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突破性技术权利。 。 基层涉农技术研发和服务人员数量少、专业化程度低。 农业新技术接受能力弱,导致农技设施无法有效利用,技术服务效率低下,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落后。 以上因素制约了绿色安全农业的快速发展。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不统一,政府监管体系落后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涉及农业、市场监管、卫生等多个部门,很容易造成“多重管理、分割管理、环节缺失”的局面。 多部门制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层次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导致标准体系不一致、不完整。 地方政府作为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者,建立了覆盖本地区的安全监管体系。 面对大量外地农产品,地方政府很难全程监管。 目前,农产品追溯系统只能追溯产地和物流,无法满足生产环境监控、生产过程监控、农产品加工监控等更多需求,也无法追溯农产品的批发零售环节。农产品。 我国尚未形成全面有效的“从产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数字乡村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在机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数字乡村是伴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 正在进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乡村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智慧农业生产带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实现优质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 利用数字信息技术,采用环境监测农业物联网设备,对农业生产区域的环境和污染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加强面源污染和畜禽粪便污染防治。 在生产过程中,我们还实施智能灌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构建数字化信息决策系统,改造升级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达到提高农产品品质、保证品质的目标。保障农产品安全,提高效益。

其次,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机械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使小农户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农业生产,从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小农作为当前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单位,在优质农产品品种的选择、现代农业机械的使用、农业信息的获取等方面都相对滞后。 数字农业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力量,使农民采用以先进机械、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化生产方式; 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生产环节的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 依托新型农业社会服务和农业信息平台,缓解“小农”与“大市场”的基本矛盾,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优化农业产业链,实现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给小农户。

三是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从而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有机融合的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生产技术、传感器技术、数据远程传输与处理技术、农产品检验检测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披露技术、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技术逐步走向智能化、精细化。 区块链技术以其分布式、可追溯、不可篡改、非对称加密、自我维护等特点,正逐步应用于农产品溯源系统。 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生产经营者信用信息评价体系,鼓励农产品生产者规范生产行为,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实现对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因素的预警和过程控制,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最后,数字乡村建设利用数字技术,建立农业生产领域数字信息数据库,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生产社会服务供给信息、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平台,提高数据信息获取的速度和准确性。小农户。 、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技能和安全意识,规避农业生产风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

关于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但当前实践中存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数字乡村建设科技支撑能力薄弱、农村技术人才匮乏、农业数据信息共享体制障碍等问题。 为此,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建设要与政府主导和市场参与相结合,促进政府与各类市场主体的合作。 积极引导市场主体特别是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乡村振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支持公益性强、示范效应大、辐射面广的示范工程建设项目。

根据农村区域差异,有针对性地加强数字技术研发。 数字乡村建设要立足国情和农业实际,注重数字技术的科学规划和优化布局,针对平原、山区不同农业生产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适应性强的信息技术。我国的地区和牧区农村。 政府设立数字农业专项研发基金,引导资金流向具体核心技术研发项目。

培养和引进农村技术人才,服务数字乡村建设。 政府要加大农村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研究出台解决农村技术人才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政策,吸引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到农村基层工作。加强农村本土人才建设。 培养“土专家”、“田学者”。 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运用先进农业技术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 建立“高度开放、覆盖全国、共享可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 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信息网络,确保农产品信息公平、及时传输,实现数字经济的保障和保障作用。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

【本文作者韩青,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市食品安全政策与战略研究基地研究员; 本文由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项目“北京粮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算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资助农产品质量安全”(20JCB105)]

《国家治理》2021年6月10日

注:《国家治理》周刊是我国第一本以治理为主题的主流期刊。 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载体。 其主要内容是对地方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有效性的调查评价。 依托民智市场研究公司(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和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突出调查、评价、服务三大特色,突破传统纸质媒体的理念和内涵,成为品牌——新出版理念、新商业模式 智库型现代全媒体。

上一篇:广东农科院动科所所长罗成龙到饲料所调研
下一篇:罗成龙教授率队赴饲料所考察调研农业图片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