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科技花开 硕果遍地

本站原创 2023-12-04 11:40:20

  

王凤忠所长(左二)在青稞酒厂车间指导生产。王珊珊摄

  

不久前,中国农科院加工所在网络直播发布了“生鲜肉冷链物流保鲜技术”和“中式传统休闲肉制品业化加工技术”两项技术,在肉品加工行业引起强烈反响,指导了企业应急防控和生产保供。加工所所长王凤忠告诉记者:“我们研发的都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急需的、有市场价值的技术和产品,正因为如此,科技成果才能转得出,企业才能用得上。”据统计,2019年,全所新增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41项,到账经费3785余万元,越来越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成“真金白银”,助力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

  

聚焦真需求产出硬成果

  

“企业存在什么问题?你能解决什么问题?你解决问题的方案有何独到之处?你的解决方案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魏益民教授在与企业合作时常提到上面这段话。这是他带领科研团队与河北金沙河面业集团长达十八年合作的总结。双方团队紧紧围绕小麦产业链发展的技术需求,从小麦原粮生产至分类贮存,从质量管理至节能降损技术提升,从产品研发至市场开拓,开展全方位、深度融合的合作。为了解决挂面干燥次品多能耗高的难题,魏益民教授亲自带领助手、学生深入到挂面烘房,常年监测温湿度和能耗数据,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科研攻关,实现了挂面干燥多因素多点自动控制,挂面干燥能耗降低了约24%,出品率比行业平均水平提高了0.6个百分点,水分均匀度明显提高。金沙河面业一举从一个地方小厂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单位能耗行业最低,经济效益行业最高。

  

面对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工所科研团队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系列加工领域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张德权研究员带领肉品加工与品质调控创新团队创建了适合我国饮食模式习惯和加工方式的羊肉梯次加工技术体系,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解决了我国羊肉加工技术落后、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其中研发了的羊肉标准化分级分割、柔性组合保鲜绿色保鲜与精深加工技术,构建了羊肉减损保鲜与绿色加工技术体系,在企业广泛应用,肉羊宰后损耗由5%-8%降至3%以下、产品货架期由7天延长至45天、附加值提高20%以上羊肉宰后损耗由5%-8%降低至3%以下,货架期由7天延长到45天;羊肉制品加工过程节能30%-35%以上,加工危害物降低60%-50%以上。该技术在15家企业整体应用后,建立了25条示范线,近5年累计新增销售额84.60亿元,新增利润7.73亿元,成果转化收入费为960万元;每万元成果转化费每年新增产值880万元,新增利润81万元。

  

助推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产业兴。加工所优化科研布局,强化核心优势,提升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力。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生油生产与消费国,普遍采用的传统高温压榨工艺存在油的营养损失重、原料浪费严重及附加值偏低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花生产业可持续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经过10余年攻关,王强研究员率领油料加工与品质调控科研团队成功创制了“花生低温压榨制油与饼粕蛋白联产技术及装备”,实现了传统制油技术的重大革新,填补了国内花生蛋白加工技术领域的空白,研发出低温压榨花生油、系列蛋白与功能性短肽等重要新产品。该成果建立了国内最大的低温压榨制油与蛋白联产生产线,新技术在三大花生主产区的9家企业转让应用,三年累计销售收入148.5亿元,新增利润8.0亿元、税收2.1亿元,建立花生标准化种植基地120万亩,累计增加农民收入约7.2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成果不但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引领了科技创新,而且助推了产业发展,把“小花生”做成了“大产业”,牢牢把握住世界花生加工话语权。

  

翻开加工所的科技创新成绩单,一大批重大源头创新成果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腾飞引人关注。特别在脱贫攻坚中,由科技推动产业发展,由产业带动脱贫的效果十分显著。青稞产业作为最大的农业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关键。王凤忠研究员在调研的过程中看到许多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加工青稞,产业效益低下,产品类型单一。如何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王凤忠研究员积极帮助企业完成项目设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产品包装、企业营销,先后解决了青稞米腹沟无法有效脱皮、青稞米保质期短、青稞米口感粗糙等难题,并积极协调中粮集团、燕之坊等国内知名企业开展技术、市场对接。目前青稞米进入国家扶贫产品采购名录,项目产后可创造8亿元产值,为自治区脱贫3000余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土地贫瘠,生态脆弱。为实现脱贫攻坚,2017年河池市政府把“贷牛还牛”作为精准扶贫项目在都安县推广,广西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是当地“贷牛还牛”扶贫产业的重点企业。然而因技术的缺乏,公司产品仅为冷鲜牛肉,以产品原料形式在广西当地销售,产品类型少、产业链短、经济价值不高。张春晖研究员带领传统食品加工与装备团队立即对传统牛肉制品进行了工艺挖掘,仅用2个月的时间内,创新的将定量卤制技术应用到传统牛肉制品的加工中,改变了传统“小锅变大锅”的传统生产方式,原辅料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出品率提高5%-8%,能耗降低40%-50%。2020年元旦前夕嘉豪的风干、酱烤、酱卤牛肉及肉丸等系列新产品面市了,大山里的牛肉变成了高附加值的牛肉制品,产品增值1倍以上。大山里的养殖户、加工厂、养殖户三方欢喜,实现了用科技助推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产业优势转移转化,以产业带动了乡村振兴。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转化热情

  

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长期以来是个难题。加工所是如何做到成果不断转化的呢?除了成果本身,加工所还注重培育“放水养鱼”的转化理念,营造宽松的转化政策环境,理顺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科研团队、转化人才的积极性、能动性,激发全员参与成果转化热情和活力。

  

加工所研究制定出台《加工所成果转化六策》、修订《加工所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明确成果转化收入80%归课题组、20%归研究所的分成比例,规定对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给予适当奖励。在职称评审上,成果转化也作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在合作模式方面,探索“股权合作”“销售提成”以及品牌商誉使用权合作等新模式,不断推进成果转化。如王凤忠团队与六经生物科技公司签订合同,约定合作开展功能性饮品,六经生物科技公司除向团队支付一次性技术服务费外,还规定产品上市后,每年提取销售额的1%支付给团队。

  

加工所还注重强化战略合作,搭建转化平台。科研团队独自在市场上找企业联系对接,存在信息缺乏、成本偏高、效率偏低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研究所从所级层面统一布局,以研究所名义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企业集团等进行联系对接,根据双方平等协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企业集团帮助梳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具体需求,研究所有针对性地组织专家团队到企业考察、对接,效率明显提高。

  

在加工所,“以成果转化论英雄”的氛围已悄然形成形成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正在积极转变,推进成果转化的自觉性大幅提高。“人人是成果转化员”在加工所体现在每个人的日常行动中,全体干部职工利用各种方式,或研发产品,或提供信息,或参与谈判,或宣传成果,积极参与到成果转化中来,共同推动成果转化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水激活万水流”。随着更多科研成果在全国落地开花,加工所成果转化逐步实现了从“我们到处找企业”向“企业主动找我们”的转变。王凤忠所长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农产品加工业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工所将根据地方的需求,以服务产业为目标,深入推进院(所)地合作,加快在全国的布局,为成果转化搭建更多的平台,将更多科研成果尽可能多地转化出去,以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来源:szb.farmer.com.cn/2020/20200710/20200710_005/20200710_005_1.htm

上一篇:中国食品报科技研发为泰和乌鸡产业又添羽翼
下一篇:世界第一口水母网红诞生科技揭示植物与益生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