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学术论坛公告
58 2023-12-04
8月16日至19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系年度学术年会暨“科学与中国”院士访问吉林20周年纪念活动在吉林省举行。 中国科学院党组、中国科学院学部院长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院士们“做好四个表率”的要求,决定2022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年会将在不同专业部门和地区举行。 同时,“科学与中国”20周年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区域产业发展。
化学部2022年学术年会报告会于16日至17日召开。 院士约70人出席,由化学部常委副主任安立嘉、谢毅、丁奎岭、田河主持。 吉林省省长韩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化学部主任张涛分别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辉作《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稳中求进的经济政策体系》形势和任务报告,经济所副所长梅红院士学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作了《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报告,丁奎岭等16位化学系院士做了相关学术报告。 在《化学与生物学交叉融合的合成科学》报告中,丁奎岭院士从“合成化学推动的合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推动的合成化学”、“三大生命物质的合成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主要章节进行阐述,通过对15个前沿研究方向的归纳、总结和分析,从两学科相互促进的角度展示了合成科学发展的历史、现状、趋势和挑战。习近平撰写《什么是化学?》报告,回顾化学史,他认为化学家不需要担心“什么是真正的化学”,与其拘泥于传统化学的界限,不如跳出界限,打破陈规,建立化学研究新范式,大胆探索化学研究新方向。 赵玉良院士作了《大有可为、小有成——纳米科学发展战略(2021-2035)》的报告,介绍了纳米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纳米科学发展的优先领域。
卜先和院士做了题为“配位聚合物:从结构设计到功能实现”的报告。 报告介绍了配位高分子化学的发展概况和未来展望。 谢素元院士做了《富勒烯新材料研究——从“是”到“多少”到“好不好””的报告,报告回顾了富勒烯领域的研发历程,分析并展望李景红院士做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化学计量学》报告,介绍了化学计量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并指出化学计量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刘买力院士做了《生物核磁共振谱分析》的报告,介绍了核磁共振在提高灵敏度方面的工作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王美香院士做了题为“新大环与超分子化学:从杂杯芳烃、冠芳烃到锯齿环分子”的报告。 报告介绍了大环分子向锯齿状环状分子的转变,合成了多种不同直径、形状、功能化的锯齿状环状分子,阐明了它们的结构和性质。 于彪院士作了《糖研究的进展与展望》报告,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开发的两种新的糖基化方法,以及大量结构独特的天然糖苷化合物的合成。 周翔院士做了《核酸化学生物学》报告,介绍了基于化学探针识别和调控核酸结构和修饰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领域的应用和探索。
马宇光院士做了《有机蓝色OLED进展》报告,介绍了国内外有机蓝色OLED瓶颈问题的最新进展及其未来展望。 迟立峰院士做了题为“表面原位化学与低维碳基功能聚合物”的报告,介绍了其课题组利用表面反应构建新型碳基低维材料的成功范例,并提出了见解这些低维碳基功能聚合物的未来用途。 人们对使用三维材料研究特定的光学、电学和磁学特性进行了展望。 方宇院士做了题为“Adlayer结构创新与薄膜荧光传感器”的报告,介绍了Adlayer结构创新在FFS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对农民田间学校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了展望。 马光辉院士做了题为“均匀微球和微胶囊:从受控制造到生物制药应用”的报告,举例说明了微球和微胶囊产品如何彻底改变生物制药工程技术以及均匀微球和微胶囊的变革本质。 受控制造技术,以及新型微球和微胶囊的创新生物制药技术。 袁迎金院士作了《合成生物学及其应用》报告,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包括酵母染色体的化学合成、基因组的精准可控重排、合成生物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新应用等。 DNA信息存储等。孙立成院士做了《催化水分解——从自然光合作用到人工光合作用》的报告。 报告介绍了O-O键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形成的、O-O键的形成途径以及O-O键形成的新途径。 等内容。 与会院士就报告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增进了院士之间的了解,促进了学术交流和跨学科融合。 18日至19日,“科学与中国”20周年院士活动在吉林举行。 与会院士分别前往长春新区、吉林市国家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一汽集团、吉林大学、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展专题咨询、学术交流、调研和科普报告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