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农业农村农民科普讲座探索本草植物奥秘到
162 2023-12-02
“科普比做科学研究更难。” 从事农业37年,59岁研究员将平台搬到抖音
“科普真的已经到了必须要做的地步了。”
今年59岁的李文娟从事农业已有37年。 她所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同事大多都很低调。 科学研究本来就是需要慢慢努力、耐得住寂寞的,从事农业研究更是如此。
随着退休的临近,李文娟意识到保持低调可能行不通。 在与年轻人交流时,她发现很多不应该是“问题”的农业“问题”如今却困扰着很多人。 40天后准备出栏的鸡需要注射激素吗? 有机蔬菜是完全无农药的吗?
半年多的时间里,她的抖音账号“李文娟农业科普”粉丝已增长至78万,点赞数超过472万。 在此期间,由于一些人根深蒂固的偏见,质疑和攻击时常发生。 最严重的时候,她非常沮丧,以至于停止了读书。 老朋友农民的肯定,让她重拾了信心。 他们说:“李老师,你是为我们农民说话的人。”
“揭露美丽的谎言”
李文娟被“骗”进科普。
2021年,她在农科院与几位90后年轻人聊天。 有人说,用来包蔬菜的胶带含有甲醛,必须把它切成碎片扔掉。 剩下的一半必须浸泡在盐、苏打水和面粉中,以洗去虫子和农药残留。
李文娟听后觉得可笑。 这不仅浪费了一半的菜品,而且另一半往往是叶子,在浸泡过程中叶子会不断吸收钠,摄入过多的钠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但老百姓都相信。 李文娟的婆婆已经80多岁了,洗菜时也习惯抓两把盐。
“不洗就吃的风险比这个小。” 在李文娟看来,这种洗菜方法充满了矛盾。 如果能把虫子洗掉,那么蔬菜上肯定就没有农药残留; 如果能把农药残留洗掉,那么食物里就绝对不会有虫子了。
“这不都是小儿科知识吗?” 李文娟在农业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已有37年。 她没想到,这些流传了多年的谣言,也会为眼前这些年轻人带来麻烦。 经过一番交流,他们干脆建议把这些闲聊拍下来拍成科普视频。 正好她的工作结束得早,还有时间,所以一时冲动就这么做了。 她想,玩得开心就好。 如果你能帮助别人,“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从11月份开始,李文娟开始在抖音账号“李文娟农科普”上分享一些农业知识。 她谈到了反季节草莓是否安全,并解释了为什么“用避孕药种黄瓜”等谣言并不可信。
李文娟说,黄瓜分为雄花和雌花。 在实际种植中,雄花的花粉往往无法到达雌花的雄蕊。 但黄瓜的特点是雌花可以单独结果。 为了让这种“单亲”黄瓜长得更好,菜农会在开花期给雌花施用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 该制剂的停药期只有5天,而且黄瓜成熟时已经降解,因此与避孕无关。 “其实很容易理解,吃了避孕药应该不会有什么结果吧?”
李文娟解释说,大多数传统黑黄瓜之所以顶花有刺,是因为没有授粉。
由于这种通俗易懂的解释,顶花黑黄瓜被重新命名。 但随着科普的深入,“质疑”也随之出现。
其中,就包括有机蔬菜。 李文娟解释说,有机种植还需要使用农药和化肥,加工时还要使用保湿剂和防腐剂,并不是大家理解的“纯天然”。 她第一次“戳穿美丽的谎言”,就受到了“一波骂”,而且她身边还有认识的人在卖有机产品,她对此很生气。 有同事直言:“你的科普挡住了别人的理财机会。”
之前谈很多话题,李文娟就已经预料到会被骂,但她觉得如果自己不说,错误的思想就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一些白领和低收入的妈妈就会继续这样下去。为此花费不公正的钱。 。
然而,李文娟没想到,有时正是被忽视的“常识”,引发了巨大争议。
“消除不必要的恐惧”
鸡40天就被淘汰了,是因为生长激素吗? 相关内容在不少“爱心家庭”群体中走红。 去年12月21日,李文娟录制了一段视频,解释了此事。
她说,40天左右就能上市的鸡都是白羽鸡。 这是首次从国外引进的优质肉鸡。 只需40至42天即可长到2.8至3公斤,达到出栏标准。 正是因为白羽鸡的引进和优化以及配套养殖技术,泡椒凤爪、奥尔良烤翅、鸡胸肉等鸡肉产品广受欢迎,“让国人实现了吃的自由”鸡。”
长期以来,我国白羽肉鸡来源一直依赖进口。 直到科研人员培育出家养白羽鸡,才取得突破。
本来是好事,但有网友并不买账,甚至升级为人身攻击,说她嘴歪,是念歪经的和尚。 “我为什么要这样骂她?” 李文娟已经停止更新近一个月了。
但那段时间,支持和喜欢这个视频的人数也随之增加。 截至目前,该视频已累计获得29.9万点赞。 很多粉丝也给她私信,安慰鼓励她,还经常催她更新。 同事们还告诉她,事实上,喜欢和支持这个帖子的人比侮辱她的人还要多。 同事的叔叔还专程到农科院来看望她。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村里很多人都是她的粉丝,“李老师,你为我们农民说话。”
李文娟有些惊讶。 也许他们只是想起了之前无意中说过的话,不要浪费粮食,农民种地不容易。
1985年,李文娟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进入农业科学院工作。 她跟随老同志在全国各地对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进行调研。 有一次,他们乘坐40多个小时的绿色列车进行小麦科研,从北京向西,经过甘肃、陕西等地,终于到达新疆。 回来的路上遇到了沙尘暴,整个车厢都摇晃起来。 风停了,我们稍微动了一下,却不料,一段铁轨被流沙覆盖了。 她在马车上等着清理流沙,双腿坐在那里都肿了。
这种奔跑与农民种植时的辛苦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亲身走进这些艰苦的环境,李文娟懂得了如何同情农民的劳动。 2022年元旦,她恢复抖音更新,重新开始农产品“辟谣”。
“(谣言)到底是在欺骗农民。” 提到热议的“药”沃柑,李文娟强调,沃柑的果皮本身含有厚厚的蜡质,可以保存一两个月。 如果使用防腐剂,应在来年春季出售。 为了杀菌、抑制细菌,很多冷库会释放微量的二氧化硫气体进行熏蒸,不会危害健康。 红富士苹果、超市里的进口香蕉,甚至中国出口欧美的荔枝,都是用这种方法保鲜的。
李文娟觉得,人们对食品生产过程和食品安全存在一些“不必要的恐惧”。 尤其是农药,“都被妖魔化了”。 李文娟说,很多人认为80、90年代的农药很好,像敌敌畏,一季喷一次农作物,但毒性很大,而且不可降解。 事实上,蔬菜拿到手上的时候,还是有残留的。 如今的农药已经更新迭代,“高效、低毒、半衰期短”。
她解释说,半衰期短意味着降解速度很快。 当暴露在阳光下时,它可能会在几个小时内发生光解而失效。 因此,可能需要注射10次,“但10次注射的毒性比30年前注射1次的毒性要小得多”。 有时在研究现场,她摘一个苹果或一个草莓,擦在上面直接吃。
“看到中国农业的进步”
自从做农业科普以来,李文娟更加关注网络上流传的农业内容。 她发现,很多误导人们的错误信息往往都有推销商品的目的。
有一次,她看到一个博主打扮成老农民的样子,手里拿着几个很小的土豆,说这些都是纯天然的土豆,是那些专家经过基因改造,把土豆做得这么大的。 可口。 李文娟看到土豆的叶子长得这么茂盛,很有可能是种子感染了病毒。 “如果我们国家几千亩土豆只生产几个小黑土豆,我们怎么有土豆吃呢?” 她感觉自己傻眼了。
在李文娟看来,做科普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比做科学研究困难得多。 做科研的时候,面对的是同行,大家的认知水平都在同一水平,所以沟通很容易。 但科普必须把学术语言翻译成白话,否则普通人听不懂。 “就算他们听懂了,也未必会相信,骂你。”
但不能忽视的是陌生人的善意和信任。
李文娟回忆,一段有关基因改造的视频发布后,有粉丝留言真诚表达感谢,称今晚可以睡个好觉了。 李文娟和同事们大为震惊。 他们没想到,有些人会因为各种与转基因无关的信息而焦虑得睡不着觉。 那一刻,她觉得即使是为了这些人,“骂也值得”。
还有一次,她收到了大凉山贫困县一位老师的私信。 老师要带领学生种菜,问她种什么菜比较好。 她向出生在广西山区的丈夫提起了这件事。 他回忆起初中时在学校种菜的情景。 当他们住在学校时,他们必须从家里带食物。 因此,这件事让李文娟特别关心,她录制了三个视频来回应并更新进展。 一家农业公司看到了这段视频,向学校捐赠了一卡车化肥。 “孩子们非常高兴。”
秋天开学的时候,李文娟就会看到一把小扇子。 这位大四学生在考研期间一直在看她的科普视频。 成功考入农科院分子育种专业后,他给她发私信,告诉她这个好消息。 她告诉年轻人:“作物科学研究所就在我们研究所大楼旁边,你来的时候,可以透过窗户互相看看。”
如今,面对负面评论,李文娟仍然会生气、委屈。 当她谈到会被骂的敏感话题时,她根本不看评论。 有时她也会反思,如果自己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就开始做一些农业科普,现在大家的认识是不是会不一样呢?
幸运的是,现在还不算太晚。 李文娟半开玩笑地说,做科普最大的收获就是深入了解了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和社会现象,“真是大开眼界”。 她早就听说过抖音,但一直没有关注过。 直到现在她成为了抖音博主,她才看到了抖音博主的繁荣和发展。
李文娟认为,自媒体时代也是科普的春天。 农科院已经开始号召科研人员兼职做科普。 她还鼓励周围的同事参与其中。 “这比那些冒充农民、抹黑中国农业的胡言乱语要好。” 益处。”
李文娟说,“西红柿越来越没味道了”,因为我国引进了一批个头大、多汁的欧美品种。 随着中国研究人员破译番茄完整基因组序列图,他们有机会在短时间内培育出适合不同场景的番茄。
她希望今后有越来越多的同事、同行加入到科普队伍中来,让普通老百姓看到中国农业的进步,慢慢改变固有的偏见和认知,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惧,进而理解、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文/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