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病虫在什么地方过冬-
110 2023-11-29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带动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势头强劲。 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进入后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 全国有5000万农业机械化从业者,年财富超过6000亿元。 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春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业机械的普及似乎是一个寒冷的春天,很少有冬天的梅花; 一些农机报刊发行量锐减,生存陷入危机。 难以继续出版,令人深思。 本文对此进行研究,以期摆脱困境,繁荣农机科普事业,支持农业机械化更好更快发展。
1、农机科普的载体
农机科普的载体就是用什么来承载农机科普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普及率全球领先,信息传播十分便捷。 但就农村地区而言,互联网普及率仅低于20%,农民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仍主要来自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中,电视覆盖率最高,农村地区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然而,电视传播基于图像(印象),图像不易记录且转瞬即逝。
二是与农民眼见为实的接受心态有很大不同; 他们往往只重视周围发生的、可以验证的信息; 他们只关注距离自己较远的信息,一般不会将其作为决策信息进行处理。
三是电视信息的可信度因一些不良信息的危害而大大降低。 传统媒体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农机报。 这些报刊大多由国家或省级农机主管部门主办,汇集了大批农机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学者; 作者主要来自农业机械化工作领域的基层专家,他们传播的知识和信息来自实践,对工作影响较大。 针对性和指导性非常高; 这些人最了解农业生产实际,更能掌握农民生产性消费心理和需求,与农民(特别是农机操作员、机器操作员)进行“零距离”对接。 大的; 有些研究报告主要来自农民的声音,更容易被农民接受。
四是互联网快速发展,成为农机普及的生力军。 随着5G智能手机、智能农机大量走进农业生产一线,新农民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渠道发生了颠覆性变化。 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农机操作人员甚至实现了与农机专家学者的可视化“一对一”服务,解答问题的及时性就像专家学者亲临现场一样。 而且其传播效率、可在线人数、解决问题的即时性都是传统纸质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农民需求和实际出发,农机报刊只有与网络媒体融合发展,与时俱进,才是农机的“新生态”科普及相关知识和信息传播。 否则,传统纸质媒体将难以生存,更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二、农机普及的原则
当然,从科普的角度来看,农机普及的载体还是有很多的。 例如,产销户与地方农机推广部门联合组织的产品演示(推广)现场会、演示会、培训会等; 又如农机管理成功经验的介绍和宣传; 目录); 农业机械补贴目录; 但从“长效机制”来看,农机报刊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具有“零距离”、“品牌永久”、运营成本低、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农机科普的原则。
农业机械化是人类现代文明成果应用于农业的载体,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是农民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增加收入的必要劳动工具。 这就决定了农机科普的主要对象是农机的农民(使用者)。 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生产力,能否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主要取决于接受者(农民)的理解和接受,能否给农民带来现实、满意的经济效益。 这就是农机科普的实用原则。 这一原则对农业机械的普及提出了以下要求。
1、简单易懂。 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 如果我们使用更专业、更难理解的术语,就会出现很多读者看不懂、听不懂的“科技障碍”。 他们会与读者分离,最终失去读者。 如今,一些刊物片面强调学术高深,“品味”提高了,但却走进了“象牙塔”,成为特殊人群的“垃圾纸”商场。 如果读者不同意,他们就走进了死胡同。 失去的是读者,换来的只是不尽如人意的“铜臭味”。 剩下的就是生意惨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倒闭”。 因此,我们在向基层科技人员和农民宣传农机应用、管理知识和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新材料时,要把易懂性放在重要位置,并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以便他们能够应用您所学到的知识。
2、注重效率。 农民有强烈的务实心态。 他们最容易接受和欢迎的技术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亲身体验过、应用后能带来显着经济效益的技术。 因此,在开展相关科普活动时,应客观评价其应用效益、经济效益、投资回收期,并论证好。 如果有相关成功的商业经验案例,一起引进,效果会成倍增加。
3、要紧扣生产实际。 农业生产是一个季节性很强的行业,这就决定了农机的科普工作不能按部就班、循规蹈矩。 相反,应该贴近生产,贴近实际,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符合农业生产实际。 将已进入实际生产应用阶段的技术和信息及时介绍给农民; 针对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影响。
4.系统性、趣味性、可读性相结合。 科普工作的系统性(专题性、广角性、深入性、全方位的技术整合和支撑)往往会提高知识和信息的实用性。 而乐趣可以让枯燥的机械化技术变得生动,易于接受者理解和接受; 这样,有了可读性,科普的质量和效率就会提高。
三、农机科普特点
农机科普的特点是立足农业,因读者的特殊性而强化,因不断的实践探索而合理化。 对农机科普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简而言之,农机科普的特点是:
1.多元化。 随着农业生产向纵深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农业经济结构相应调整。 不再是单一的种植业经营,而是扩展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特色农业产业、经济等领域。 种植业全面发展。 多品类、多行业业务发展,形成了农机科普的多元化需求,农机科普领域也相应扩大。 这就要求农机科普工作顺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向读者介绍相关的实用技术、资料和信息。 农机科普要及时调整,以便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谋求发展。
2.梯度结构。 从全国来看,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农机科普需求的梯度结构。 很难想象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媒体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 因此,各类农机媒体应扬长避短,发展自己的特色。 通过这种差异化,满足读者的独特需求。 对此,农机杂志社创办的智谷互联网新媒体可以借鉴。 这种做法使得传统平面媒体和新媒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那就是利用杂志的“杂”优势,提高覆盖面。
还联合了一批基层农机专家,使其报道、信息、新知识更加贴近农机化一线需求,吸引了一大批“铁粉”。 在报道专题上,我们紧扣农业机械化生产实践,制定了大量专题方案,整合相应的信息、信息、技术、管理、市场、使用维护等,为农业机械化生产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报道。 - 观点和深度报告。 ,让读者感觉“很有用”。 这种梯度结构的设计满足了读者需求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一些开发水平较高、素质较高的读者已不再满足于掌握一些常规技术。 他们需要的是创新技术和更高水平的实践技能。
另一方面,我国农机用户95%也是操作者。 他们对农机操作和管理的软科学会有更强烈的需求。 客观上要求农机科普要“软硬结合”。 事实上,这正是当前农机科普的“软肋”,智谷新媒体弥补这一“短板”的尝试值得同行学习和借鉴。
3.多元化。 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不同读者需求形式的多样化和层次性。 农机科普必须细分读者,满足其需求,才能得到发展。
四、农机科普要求
我们强调农机报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我们不希望它们像一个大“杂烩”或一个大“拼盘”。 相反,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读者的需求。 每个时期都要有中心、有重点,发展自己的特色。 这是新的、快速且准确的。 智谷的实践给了我们新的感受、新的认识。
新是指重点报道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经济、专业化等相关产业机械化已进入实用阶段、适合农民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机械、新经验,可以尽快进行更大规模的转化,以获得真正的生产力。 根据农村发展新形势、农民新要求,提供合适的“产品”。
“老生常谈”的知识,只要农民需要,就必须用新方法、新角度、新高度,化腐朽为神奇,让农民得到新感受、新享受。 快,就是快速响应相关信息,及时了解读者需求,快速提供“产品”,尽快满足读者的求知欲。 我们要努力提高实效,而不是“事后”行动。 准确是指介绍的知识必须准确、可靠,防止“伪科学”给读者带来不良影响; 选题要准确,根据生产季节及时约(编)刊,提高针对性。 你需要识别自己的读者群,定位报纸和新媒体,并准确满足他们的需求。
五、农机科普形式
如前所述,农机科普有多种形式。 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和综合利用将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但由于目前农村条件限制,一些活动投资大、运营成本高,相关各方难以承受,无法形成长效机制。 相比之下,基于农机报纸与新媒体融合的科普读物是最容易做的事情,也是农机科普最理想的载体。 其优点是:
1、花更少的钱,实现更高的效率。 一条高档卷烟的价值可用于订阅两到三本农机报刊或十余本农机书籍,而农机新媒体则可以免费登录浏览。 学习后将获得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将产生比投资成本大数百倍的价值。
2、不受时间、空间、财力的限制。 利用农机科普报纸和互联网新媒体开展农机科普,不需要特殊设施和特殊要求。 只要利用空闲时间,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技术、信息和信息,并且可以反复阅读,传播给很多人,广泛受益。
3、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读者的求知要求,提高读者的科技素养。 农机报刊种类繁多,涵盖内容广泛,从使用到维护,从经验到管理,从基础知识到各种资讯信息。 只要你学习,打开书总是有好处的。
六、农机科普宣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机科普是农机推广、安全监督管理等的延伸,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机管理的事。 做好农机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特别是农机操作人员(操作人员)的操作使用水平,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潜在读者群超过5000万,为世界第一,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但目前像《农机科技推广》杂志这样规模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刊物并不多。 大部分报刊发行量萎缩,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
究其原因,一是国家报纸发行订阅政策的宏观影响; 二是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对农机报刊发行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做好宣传和组织订阅工作。 三是存在误解,认为组织订阅农机报刊是为了增加农机户的负担; 四是由于经营不景气,一些报刊低稿甚至无稿酬经营,违反经济规律,难以获得高质量的专着、专题、高端文章。 他们的竞争力不断下降,进入了恶性循环。 奇怪的循环; 五是一些报刊定位不准确,脱离公众,进入了“象牙塔”。
对此,我们首先要有统一的认识。 农机报刊与农机新媒体融合发展、共存共荣,是扶贫先行、扶智之举。 是推广农业机械科技和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宣传农机政策法规的重要窗口,也是农机管理部门的职责。 的重要职能之一。
二是农机报刊与农机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农机科技扎根农村、服务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公益之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市场机制“失灵”时,公共财政应发挥其推动和支持作用。 当前农机科普的普及就满足了这一要求。 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可以争取国家支持,建立农机科技杂志和互联网新媒体作为农村信息支撑基地,支持农民科技书店加大覆盖面,努力确保农村每一个村庄有农业机械。 书店及农机新媒体应用终端。 同时,可以借鉴农村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政府卖)的做法,把新的农机媒体、报纸分发给村庄和农民;
三是将农机新媒体、报纸发行与农机复习培训、安全教育等工作有机结合,并进行必要的评估,吸引关注; 对部分农机大户、农机科技示范户订阅农机报刊进行奖励,帮助开通农机新媒体终端方式,让其优先接收相关信息和服务。
四是与农机经销商合作,向农机新购买者投放一两款农机新媒体APP,让其接受相关农机知识的“培训”,并将其作为经销商的特色服务之一。 一;
五是农机报刊新媒体首先要适当提高稿酬,使其符合再生产规律,形成稳定的作者队伍,吸引好稿件、专文、特文,发展自身特色,提高自身水平。竞争力; 二是精准定位。 笔者认为,农机报纸和互联网新媒体的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的。 基础性、学术性、研究性刊物位于塔顶,读者对象为科研、开发、教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出版物和新媒体位于塔顶,读者群为基层农机科技工作者和文化素养较高的一线农机用户; 大量大众化出版物和新媒体是塔的基础,读者群是农机用户、操作人员和基层农机科技工作者。
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为他们提供合适的“产品”,从而获得市场的认可,拓展发展空间,赢得读者的青睐。 智谷农机网与农机杂志融合发展的实践,以每月超过400万的浏览量给了我们肯定的答案。 这个浏览量甚至是一些专业官方网站无法比拟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思路和方向的正确性,也为农机科普化危为机指明了路径。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创新思维,方法得当,措施扎实,定位准确,就能更好地做好农机科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