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豬嗜血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病一般有什么症状

本站原创 0 2025-04-21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副豬嗜血杆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副豬嗜血杆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副猪嗜血杆菌病一般有什么症状?
  2. 什么是猪副嗜血杆菌病?主要症状如何?防治措施?
  3.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症状与防治
  4.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5. 仔猪副嗜血病怎么治?

一、副猪嗜血杆菌病一般有什么症状?

喜特肥是什么药?

病情分析:

您好!得了绦虫病,大便里面会常常有绦虫的节片排除来,是白色的,像面条一样宽的扁的。

指导意见:

另外得了绦虫病也容易得猪囊虫病,皮下可以有一些豌豆大小包块,如果囊虫长到脑子里或眼睛里,可以引发癫痫、头痛,或引起失明。

医生询问:

病情分析:

你好,猪肉绦虫主要是吃了生的,或者没有煮熟的猪肉有感染几率,一般以颅内感染居多

指导意见:

感染后多数人会表现为头痛等不舒服,一般发病率还是很低的,不必过于担心和紧张,以后注意饮食做熟而且少吃凉菜等食物,祝你健康!

医生询问:

病情分析:

你好,条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导致肠道疼痛。

指导意见:

吃生的猪肉很容易引起寄生虫病,比吃熟的几率大一些,不要吃太多这样的食物,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很重要,祝你健康

医生询问:

什么是副猪嗜血杆菌?如何诊断?如何治疗?

你的猪有没有体温高的现象?我记得我亲戚家上次的那猪也那个样子。

二、什么是猪副嗜血杆菌病?主要症状如何?防治措施?

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呈散发性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随着世界养猪业的发展,规模化饲养技术的应用和饲养高度密集,以及突发新的呼吸道综合征等因素存在,使得该病日趋流行,危害日渐严重。特别是规模化猪场在受到蓝耳病、圆环病等感染之后免疫功能下降时,猪副嗜血杆菌病伺机暴发,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主要症状:病猪发热、体温升高至40.5~42.0℃,精神沉郁、反应迟钝,食欲下降或厌食不吃,咳嗽、呼吸困难,腹式呼吸、心跳加快,体表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部分病猪出现鼻流脓液,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出现跛行或一侧性跛行、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也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严重时母猪流产。在发生关节炎时,可见一个或几个关节肿胀、发热,初期疼痛,多见于腕关节和跗关节,起立困难,后肢不协调。

防治措施:猪场一旦得到正确诊断或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必须应用大剂量的抗菌素进行治疗,并且应当对整个猪群或同群猪进行药物预防;大多数猪副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和增效磺胺类药物敏感,但对红霉素、氨基甙类、壮观霉素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免疫:预防可用灭活苗免疫母猪,初免猪产前40天一免,产前20天二免。在经免猪产前30天免疫一次即可。受本病严重威胁的猪场,小猪也要进行免疫,从10日龄到60日龄的猪都要注射,每次一毫升,最好一免后过15天再重复注射一次。

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症状与防治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革拉泽氏病,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高达到50%。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的一种新传染性疾病。该病在换料、转群、变温、免疫、去势等应激条件下容易发生,此病流行很广,主要养猪国都有该病原的存在。近几年来,由于大量频繁的从国外引种,已将此病带入我国,并在个别地区开始发生,应高度警惕。 副猪嗜血杆菌病症状: 以咳嗽、呼吸困难、消瘦和被毛粗乱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厌食、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颤抖、反应迟钝、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耳尖腹部青紫;断奶仔猪的急性病例,皮下和肺发生水肿,在应激或神经症状出现后很快死亡;母猪急性感染,可出现流产;公猪发生跛行症状。 副猪嗜血杆菌病剖检: 为多发性的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多发部位在腹膜、心胞膜和胸膜,有时也可发生在脑膜、关节表面,尤其是在腕关节、跗关节;肾表面偶尔可见出血点。 副猪嗜血杆菌病防治: 用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可有效预防本病。一旦发病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药物治疗效果好,对于群体,一头发病除个别重点治疗外,要全群投药可有效控制此病的流行。

四、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正确答案:本病主要以关节肿胀、疼痛、跛行,呼吸困难以及胸膜、心包、腹膜、脑膜和四肢关节浆膜的纤维素性炎症为特征

五、仔猪副嗜血病怎么治?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革拉瑟氏病。副嗜血杆菌,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有15个以上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13最为常见(占70%以上)。

该菌生长时严格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特殊培养基,一般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尤其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的病猪的病料或不及时接种病料,因而给该病的诊断带来困难。据报道,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真实发病率可能为实际确诊的5-10倍之多。

该菌属于明显条件性细菌,饲养环境不良时多发,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的应激诱因。

副猪嗜血杆菌病症状和临床表现

副猪嗜血杆菌只感染猪,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小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5%~20%不等,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或以上。

急性病例往往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40.5~42.0℃)、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

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常见后肢关节肿大,生长不良,直至衰竭而死亡。

猪群经常伴随其他呼吸道病原如:支原体肺炎、PRRS、PCV-2、猪流感、伪狂犬病等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危害会加大,会加剧生产中保育舍的PMWS(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发生。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方法及预防

1、副猪嗜血杆菌的药敏试验

在国内副猪嗜血杆菌的药敏试验很少有报道,但从报道的只少数药物有敏感性,如氟甲砜霉素、头孢菌素、替米考星等。

2、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要点

(1)抗生素治疗严重的副猪嗜血杆菌暴发效果不理想,一旦临床症状已经出现,应立即采用口服之外的方式、应用大剂量上述敏感抗生素对发病猪进行注射治疗,每隔4~8h用药一次,同时对全群其他猪进行预防。

(2)该病的治疗效果不好,所以在猪场生产中,重在于预防。由于该病通常伴有支原体和其他病毒的混合感染,在饲料中添加科学的药物组合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建议如在仔猪断奶前3天到断奶后10天饲料中按每吨饲料添加氟甲砜霉素60克(原粉计算)+强力霉素300克;或支原净125克+氟甲砜霉素50克。

(3)免疫:有条件的可选用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菌苗进行免疫。母猪:初免猪产前40天一免,产前20天二免。经免猪产前30天免疫一次即可,受该病严重威胁的猪场,小猪也要进行免疫,可根据猪场发病日龄推断免疫时间,仔猪免疫一般在其发病前10-14天内进行首免,最好一免后过15天再重复免疫一次,二免距发病时间要有10天以上间隔。

(4)消除应激诱因,加强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在疾病流行期间有条件的猪场仔猪断奶时可暂不混群,对混群的一定要严格把关,把病猪集中隔离在同一猪舍,这样也可减少PRRS、PCV-Ⅱ在猪群中的传播。注意保温和气温的变化;在猪群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前后可在饮水中加一些抗应激的药物,如维生素C等,同时在饲料中添加以上推荐药物组合可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

0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副豬嗜血杆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副豬嗜血杆菌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农业学术活动

上一篇:耳朵发蓝猪耳朵发紫发蓝的原因如何处理防止猪是否快死了
下一篇:十世禅悟佛教哲学的深邃探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