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最近的自然环境中买鱼苗南美白对虾水泥池养殖要点
0 2025-01-04
夏季,湖南省双峰县井子镇华山村的田野里碧波荡漾,水稻长势良好。 烈日下,来自喀麦隆的留学生乔治和他的科研团队与农民和技术人员交流了小型农机设备的操作经验,探讨了提高性能的技术难点。
双峰是农业大县、“小型农机之乡”。 聚集了一批研制适合丘陵山区的小型农业机械的企业和科研机构。 对于有着深厚“稻田情结”的乔治来说,农机实际操作和技术应用的机会非常丰富。
31岁的乔治2017年来到中国,在湖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攻读农业机械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农业机械研究领域越陷越深。
乔治在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工程培训中心学习农业机械设备。 (吴伯华 摄)
“我国以高原山地地形为主,农业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目前80%以上的大米仍依赖进口。” 乔治告诉记者,喀麦隆农业机械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市场渠道不畅通,许多机械零部件损坏后很难修复和更换零件,制约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他梦想将中国小型农机推广到喀麦隆。
“从实验室到田间,从课堂到工厂,学校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训练,这也让我认识到产学研协同转化非常重要。毕业后,我想把农业技术带回家乡,同时把积累的市场资源带回来,成为中喀农机技术合作和贸易交流的践行者。” 乔治自信地说。
农业技术合作是中非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农机装备研发、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等领域具有优势,在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有特色做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非洲学子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学习。
“大数据、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我国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尼日利亚留学生尼克一直非常关注智慧农业。 2016年进入湖南工业大学,就读于该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农业信息化研究。
尼克表示,尼日利亚土壤肥沃,农业资源丰富,但农业耕作方式较为传统,生产效率不高。 走信息化、智能化道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Nick(右)在湖南农业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实验。 (吴伯华 摄)
为了提高专业的适用性,在国内学习期间,他还与家乡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将国内生产的先进传感器等设备运回使用。 “中国和尼日利亚都是我热爱的地方,我希望通过互动交流学术知识,加强合作,增进双方科研人员之间的友谊。”尼克说。
2022年,尼克进入湖南农业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攻读生态学博士学位,并选择课题“玉米秸秆合成生物炭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作为博士研究方向。 “我希望充分利用在中国的学习机会,开阔视野,提高技能。” 尼克说。
创办农业咨询公司、实施农业信息化改造项目、开展农田土壤污染治理……不少非洲留学生向记者表达了毕业回国后投身农业行业的计划和决心。
“农业是中非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随着中非农业贸易交流和技术合作不断深化,该领域创业机会众多,发展前景广阔。”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留学生易果说。
“非洲学生是中非农业技术交流合作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湖南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副处长张玉尚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瞄准未来农业发展前沿,依托“中非农业合作联合中心”等“中非现代实践平台”。 “农业产学研合作示范与培训”将完善定向培养、联合攻关、校企联动等机制,进一步增强非洲留学生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创新性、针对性、应用性,使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把科技和友谊带回非洲大地。(记者谢奔、谢莹、张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