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养蜂技巧与方法蜜蜂管理夏季生存策略
0 2024-12-27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是由牛疱疹病毒1型(Bovine herpesvirus 1,BoHV-1)引起牛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上呼吸道及气管黏膜发炎、呼吸困难、流鼻汁等症状,BHV-1还可引起生殖道感染、结膜炎、脑膜脑炎、流产、乳房炎等多种病症。该病被OIE列为B类传染病,也被我国列为二类动物传染病。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牛疱疹病毒I型的病因 牛疱疹病毒I型的症状和控制措施。
1、病因和机理
本病通过呼吸道途径感染,传染性脓疱性外阴炎可通过传染。本病还可以通过垫草传染或者通过嗅闻感染动物的和会阴部传染,此外也可通过被污染的传染。流产排出物也是重要的传染源。感染后患牛表现严重程度不同的临床症状,有些牛在感染后无临床表现,或症状消失后成为潜在带毒者。潜伏感染时,病毒在三叉神经和荐骨神经节持续存在。本病潜伏期10~20天,之后患牛可出现急性呼吸道和生殖器官疾病症状。通常呼吸症状持续时间短,而传染性脓疱性外阴炎引起的病变可长期存在,有时可达数星期以上。病毒随呼吸道和生殖道分泌物排出的时间约在14天左右,而隐性携带者可周期性排毒,应激时、注射后或在动物存活的任何时期排毒。感染流产株和排出胎儿之间的间隔时间差别很大,有些为数天,有些则在妊娠期满后产出死胎或感染的犊牛。
2、临床症状
本病生殖道型不表现其他症状,不伴发呼吸型疾病,传染性脓疱性外炎很少与流产同时发生。传染性脓疱性外阴炎发病突然并且呈急性,往往在配种感染后24~48小时内出现症状,初产奶牛的症状比经产奶牛更为严重,开始肿胀并疼痛,而肤色浅的牛充血更为明显。黏膜上很快出现许多红色小疱,这些小疱可能会很快破溃或发展为脓疱,由此形成直径3毫米左右的出血性溃疡灶。流出分泌物的量不尽相同,有些仅有少量粘附在外阴和尾毛上的渗出液,有些则有大量的粘液脓性分泌物。可用内窥镜检查黏膜,但因为使用内窥镜会造成疼痛和不适,应在使用前先进行尾部硬膜外。病变处明显疼痛,患畜不安,频尿和努责,摆尾。短暂发热和产奶量下降。全身性变化根据是否有呼吸困难而不同,感染急性期在约10~14天后缓解,但有些患牛排泄分泌物可达数星期以上。当母牛出现症状时,必须检查公牛是否有病变,因为与其他多数的性传染性疾病不同。
不育:配种时或配种后感染牛疱疹病毒都会引起繁殖力下降。人工授精污染的可导致妊娠率低下,这是因为在子宫的输精部位可出现严重的局灶性坏死性子宫内膜炎,并可持续1~2星期。还没有确切证据表明与感染公牛交配后是否会出现相同的病灶。牛疱疹病毒可直接入侵细胞,从而引起孕体死亡,早期孕体死亡后,母牛可在输精后正常间隔期内返情。BHV-1还可引起双侧坏死性卵巢炎,而黄体似乎特别易感,特别是排卵后最初几天的黄体,对发育黄体的损伤可直接影响其功能,使孕酮的分泌量显著低于正常水平,最终会影响孕体的生存。
流产:BHV-1是全球范围内引起牛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呼吸性疾病并不能作为流产前的征兆,因为在感染和排出胎儿之间很长一段时间里,早期呼吸性疾病可能被忽视。用改良的活疫苗免疫后也可发生流产。流产可发生在妊娠的第4个月到妊娠期满之间,多数发生在妊娠期的第4~8个月。有些牛产下死胎,有些会产下活的胎儿,但都会以死亡为结局。病毒感染的程度与毒株类型有关。根据报道,在妊娠期25~27星期,感染BHV-1型的青年母牛,在感染17~85天后流产。另一方面,从犊牛本身感染到病毒被排出的间隔时间相对较短,一般认为不超过1星期。然而,从胎儿感染到排出的间隔时间已足以使胎儿发生高度自溶,少数胎儿干尸化,流产后常发生胎衣不下。
3、控制措施
生殖道病变会自发恢复,因此并非必须治疗。然而,在外阴、和处涂抹润滑剂会有助于康复。在康复期会出现狭窄和或包皮粘连以及包茎。应将已感染动物隔离,停止自然交配。
预防接种以及健全的生物安全措施是控制本病最重要的方式。有多种疫苗可以使用,包括弱毒苗和灭活苗。青年牛应在6月龄后并在配种前免疫,之后每年接种1次。妊娠牛只能接种灭活苗,因为活疫苗能引起与自然感染BHV-1时相同的各种生殖系统损伤。
接种后公牛的血液检测中血清反应为阳性,可能会被视为感染而被淘汰。最好通过常规方法检查时,确定是否有病毒存在。
牛疱疹病毒1型基本特性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现称为牛疱疹病毒I型(BHV-1),是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成员。病毒颗粒球形,有囊膜,基因组为双股DNA。病毒对、氯仿、丙酮敏感,在pH6.9~9.O时稳定,在pH4.5~5.0下可被灭活。病毒在4℃可保存1个月,37℃存活10天左右,-60℃可保存9个月,对冻干、冻融也很稳定,但在63℃以上数秒内可被灭活。多种消毒剂均可使病毒灭活,如0.5%氢氧化钠、0.01%氯化汞、1%漂白粉、1%酚衍生物和l%季铵盐在数秒内灭活,5%甲醛溶液1分钟内灭活;将污染物品暴露在38%甲醛气溶胶(20毫升/立方米)6小时、次氯酸钠溶液(相当于1.5%活性氯,200毫升/立方米)1小时、3%过醋酸(200毫升/立方米)1小时,0.25~1.6毫克/升臭氧可灭活病毒。
牛疱疹病毒1型的传播
牛疱疹病毒1型主要感染牛,尤以肉用牛多见,其次是奶牛。肉用牛群的发病率高达75%,病死率也较高。病牛和带毒动物是主要传染源,隐染的种公牛因带毒,因此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愈牛可带毒6~12个月,甚至长达19个月。病毒主要存在于鼻、眼、分泌物和排泄物中。
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物体和病牛的直接接触、交配,经呼吸道黏膜、生殖道黏膜、眼结膜传播,但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吸血昆虫(软壳蜱等)也可传播病毒。
在自然条件下,仅牛易感。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牛均易感,其中以20~60日龄的犊牛最易感,肉用乳用牛易感。其他家畜和实验动物,如绵羊、山羊、马、猪、犬、猫、豚鼠、小鼠等,都具有抵抗性。
病毒在秋、冬寒冷季节较易流行。过分拥挤、密切接触的条件下更易迅速传播。运输、运动、发情、分娩、卫生条件、应激因素等均与病毒感染的发病率有关。一般发病率为20%~100%,死亡率为1%~12%。
牛疱疹病毒1型感染的症状
潜伏期为4~6天。根据侵害的组织不同,分为呼吸道型、生殖道型、流产型、脑炎型和眼炎型五种类型:
呼吸道型
体温突然升高达40℃以上,精神沉郁,废食,呼吸高度困难,不断咳嗽,鼻流大量粘液脓性鼻液,鼻粘膜严重充血呈火红色并有溃疡,鼻镜发炎充血,呈火红色,故称红鼻病。
生殖道型
生殖道型病初轻度发热,频频排尿并有痛感,及粘膜水肿、充血,尚有不少颗粒状小脓疱,严重时粘膜表面被覆灰色假膜,并形成溃疡。患病公牛、包皮内层和充血,形成小脓疱或溃疡,康复后可长期带毒。
眼炎型
眼炎型一般无明显全身反应,主要症状是结膜角膜炎,表现结膜充血,水肿,角膜形成云雾状灰色坏死膜,结膜形成颗粒状坏死膜,眼、鼻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有的与呼吸道型同时发生。
流产型
多无前驱症状而流产,多见于初胎青年牛。
脑炎型
脑炎型主要发生于犊牛。体温升高,共济失调,沉郁后兴奋或沉郁与兴奋交替出现。吐沫,惊厥。最后卧地不起,角弓反张,终因衰竭死亡。
牛疱疹病毒1型感染的病理变化
呼吸道高度发炎并有浅溃疡,其上被覆灰色恶臭的脓性渗出物,肺有化脓性炎症,脾脓肿,肾、肝散在粟粒大小的灰白色或灰坏死灶。流产胎儿、肝、脾有坏死灶,皮肤水肿。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确诊可进行病毒分离、包涵体检查、免疫荧光试验、血清中和试验、间接血凝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近年来,检测病毒DNA的核酸探针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也已建立。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病毒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病原分离鉴定(仅限于),无替代诊断方法。
病料采集方法主要是鼻腔拭子、脓性鼻液(应在感染早期采集)。对于隐性炎或炎的病例,应采取生殖道拭子,拭子要在黏膜表面上用力刮取,或用生理盐水冲洗包皮收集洗液,所有样品置于运输培养基,4℃保存并快速送检。尸检时,应收集呼吸道黏膜、部分扁桃体、肺和支气管淋巴结做病毒分离材料。对于流产的病例,应收集胎儿、肝、肺、肾和胎盘子叶。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应与牛流行热、牛病毒性下痢病、牛蓝舌病和茨城病等相区别。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防治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尚无特效疗法,所以防治本病应采取隔离、封锁、消毒等综合措施,由于病畜应及时严格隔离,最好予以扑杀或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将其淘汰。最重要的措施是必须实行严格检疫,防止引入传染源和带入病毒(如带毒)。因此,采用敏感的检测方法(如PCR技术)检出阳性牛并予以扑杀,可能是目前根除本病的惟一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