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型猪瘟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本站原创 0 2024-10-30

历经多年的不断努力,猪瘟已在各地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近年来随着养猪场户自主免疫技术的普及,特别是养殖场、户之间免疫程序的简单照搬、套用,致使温和型猪瘟不断发生,给养猪业造成了新的危害。

归纳起来,临床上温和型猪瘟常呈无规律性的散发。一般患猪体温不高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不佳。仔猪常伴有腹泻,眼结膜潮红发炎,皮肤发炎,共济失调,甚至后躯麻痹;成年猪感染后多体温升高,消瘦、僵滞不长,四肢及耳、尾末端皮肤坏死,跗关节重大,行走不稳;怀孕母猪感染后易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或产出的仔胎颤抖不已,新生仔猪极易死亡。死胎皮下水肿严重,腹水、胸水较多,大脑及肺发育不良,胸腺萎缩、淋巴结肿大。

笔者认为造成温和型猪瘟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疫苗质量问题。一方面受条件限制,疫苗的运输、保存、使用方法不当,造成疫苗效价降低,影响免疫效果。另一方面受经济利益的,劣质猪瘟疫苗的生产销售,造成猪免疫失败和温和型猪疽的增多。二是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程序的关键是排除母源抗体干扰,确定合理的首免日龄。一些地方忽视本地实际和猪只个体的差异,照搬死套同一个免疫程序来进行免疫,在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时接种疫苗,往往被母源抗体中和掉部分弱毒,阻碍疫苗弱毒的复制,致使仔猪难以产生坚强的免疫力,而发生温和型猪瘟。三是动物防疫体制、机制存在弊端。在一些地方由于防疫难度大,为了减轻工作压力和工作量,采取重点轻面的做法,应付上面的检查或重突击轻常规,每年只象征性地搞春秋两季防疫,其他时间基本不闻不问,社会化免疫出现了免疫空白期、空白带。四是免疫注射时违背规程操作。诸如消毒不严、剂量不够、稀释后疫苗超时间使用等现象的发生,造成了整体免疫水平下降。五是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症(PRRS)在猪群的发生存在,造成猪体免疫抑制,从而使猪只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免疫失败。六是病原的遗传变异弱毒疫苗的普遍使用改变了猪瘟病毒的生态环境和病毒群落产生病毒变异,产生了以温和型为主的猪瘟病。

针对上述问题,降低温和型猪瘟发生,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广泛推广免疫监测技术,避免盲目照办套用免疫程序的现象发生。各地应结合动物疫情监测,对大中型猪群进行定期免疫监测,根据免疫抗体水平,实施合理及时的免疫。二是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不同的猪场,不同的时期,应该制定不同的免疫程序。一般讲,在猪瘟控制区可实行30日龄一次免疫或60日龄二次免疫,效果较好。母猪的免疫应避开配种和妊娠期,以免引起胎盘感染或超前免疫时仔猪发生过敏性休克(可能由于母源抗体过高)。在猪瘟威胁地区,特别是对农村散养仔猪,以20~25日龄首免4头份疫苗,60~65日龄二免2头份疫苗的免疫程序,可有效控制猪瘟的流行。为排除母源抗体的干扰,使仔猪获得较强的免疫力,可对初生仔猪进行超前免疫(又称乳前免疫),并应在35、70日龄前后各进行一次免疫,可保证绝大多数猪只保持较高的抗体水平。母猪在配种前免疫,一年两次,公猪一年免疫两次。三是采取综合措施,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扑灭、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四是尽快实施兽医体制改革,使动物防疫工作进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五是加强生猪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减少疫病的传播和蔓延。

标签: 农业学术活动

上一篇:超越命运的重生孽债系列揭秘
下一篇:中国很快进入缺粮时代-饥饿的阴影揭开中国即将到来的粮食危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