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的智慧揭秘农业背后的故事
0 2024-12-19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业生产者参与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市场报道在农业新闻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农产品新闻中的市场报道,主要是指农产品离开产地、走向市场、最终到达消费者餐桌这一系列环节中产生的报道。 这一系列环节,包括加工、宣传、销售等环节,涵盖了农产品“实现惊险一跳”的全过程。
但此类题材的新闻报道存在一定程度的单一化、模式化报道倾向,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市场的变化和趋势,不能很好地引导生产者。作出相应调整,促使政府改变或增加相应职能。
本文以我国西部《重庆日报农村版》“关注滞销农产品”栏目为例,分析我国西部农产品市场化报道的不足,探讨如何更好地报道农产品。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新闻。
一、农业新闻行情报道背景
(1)宏观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逐步实现两个转变,一个是从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并存的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体制转变,一个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农产品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也逐渐步入市场经济的大潮。 1999年,国家进一步明确农村市场化改革政策,全面放开农产品收购市场; 2001年我国加入WTO,农产品市场成为最早开放的市场之一,农业生产受到较大市场影响。
(2)微观缺陷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农业生产者并不适应市场。 这种不兼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者观念的落后。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实行小农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实行计划经济,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也不过30多年。 目前,许多生产者,特别是单户生产的农民,头脑中还残留着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思想。 “呛水”在所难免。
二是生产者行为不当。 “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者更好地掌握各种信息,提高对市场的反应能力,这就涉及到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管理制度进行生产。 但目前单户生产方式,部分业主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充分,也导致生产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
二、农业新闻行情报道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以市场为导向、反映农产品销售情况的新闻在“三农”报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此类报告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产品的结构和质量,还能客观反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期望。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来源。
2011年11月,《重庆日报农村版》在关注农产品市场的基础上,开设了“聚焦滞销农产品”专栏; 2012年本栏目全年共发表文章62篇。 毋庸置疑,这些稿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生产者吸引买家,解决了卖难问题; 同样,作为一个新栏目,其存在的问题也代表了当前我国西部农业新闻市场报道。
下面以2012年本专栏的出版为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报告平面化
报道平面化主要是指报道仅限于发布农产品“卖难”的信息,而没有深入探讨农产品“卖难”表象下存在的问题。
例如,2012年2月10日,第九期《合川太和乡1200吨胡萝卜寄望买家》主要写道,该镇小河村种植的600亩胡萝卜滞销。 文章形象地描述了村里胡萝卜滞销的情况和农民焦急的表情,并详细计算了如果滞销对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
不可否认,上报销售困难信息是此类稿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但这只能帮助农民一个地方; 农业生产者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从而扩大了关注的受众范围,新闻价值将进一步提升。
(2) 报表建模
《关注滞销农产品》栏目开办三个月后,平面报道数量减少,栏目稿件开始有意识地分析“卖难”的原因,但由于作者素质参差不齐等各种原因,又进去了。 另一个误解:模型化。 也就是说,提出的理由具有普适性,处处适用,但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个体差异性关注不够。
例如,2012年8月30日第9期《5万斤梨销路不畅找买家》报道,綦江区甘水镇新路村梨大户张绍文种植的黄花梨,不能卖。 本文简单总结了三个原因:交通不畅、信息不畅、供过于求——这三个也是山区农产品滞销的普遍经历。
但本文发表后,笔者因其他机会与张绍文闲聊,发现他虽然努力,但付出与收获远远不成正比。 除了基础设施的落后,张绍文思想落后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他担心前来采购水果的水果批发商会“大赚一笔”,供过于求; 以陈旧低效的方式种植和销售,没有时间接触外界信息,使得他的品种和贮藏方式落后于外界至少10年,进一步加剧了销售难度。
作者根据所学,有意将努力与“卖难”相提并论,深入分析了张绍文“卖难”背后的故事和原因,并写了一篇《每天都盼着努力的结束》刊登在《重庆日报》市区版和农村版的《重庆日报》,不仅收到了当天的喜讯,还被三农网、大禹网等媒体转载。
(三)报告视野狭窄
随着交通的便利和信息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生产者面对的市场已经从一乡一县扩大到全国乃至全球。 因此,农产品销售受外界影响较大,写作时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
以2012年8月24日发布的《青蒿盲目扩种价格大跌》为例,介绍了当年酉阳青蒿价格高企,农户盲目扩大种植后,青蒿大面积“卖难”。 文章将青蒿卖难归咎于盲目扩张,供过于求导致销售堪忧。
可以肯定的是,笔者确实找到了青蒿难卖的一个原因。 但是,如果多搜索相关资料,不难发现国际市场供过于求的背后是:过去,毒贩为了提炼青蒿素这一治疗疾病的特效药,到酉阳等地收购青蒿。治疗疟疾。 2011年,川鄂地区多家药企加入青蒿素生产大军,青蒿素采购价格上扬。 但青蒿素提取物价格高昂,国内外药企开始积极开发人工合成青蒿素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蒿素的预期价格,导致青蒿素价格大幅下跌2012.3. 提高农业新闻报道质量的措施
在信息技术浪潮席卷全球、改变生活的今天,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体,要想赢得受众的青睐,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相比,纸媒的时效性较慢,但可以为受众提供更权威、更深入、更易读的新闻。 因此,提高农业新闻的市场报道质量,有利于以“三农”为主要报道对象的媒体赢得市场,这也对撰写此类话题的记者和通讯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通过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理论来源于实践,为人们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从更高层次上指导人们的实践。 虽然是写市场报道,但还是要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的科学理论学习,使新闻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同时,作为农业新闻行情报道的撰稿人,还必须掌握经济学和司法法学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看到现象,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写出有深度、有深度的文章。质量手稿。
(二)深入基层抓“活鱼”
农业新闻市场报道服务于“三农”和广大基层。 因此,要想获得第一手的生鲜素材,就需要勤、动脑、动手,深入农村基层走访,了解他们在销售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最深层次的原因,从而避免报告扁平化、趋势化建模,为观众奉献新鲜、有深度的市场化报告,为更多的生产者提供参考。
(3)具有全局意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现在的市场不再局限于一乡一县,生产者不仅受到本地市场的影响,还可能受到千里之外的国外市场的影响。 因此,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宏观背景,关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对当地农业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为生产者提供更权威、更有预见性的信息,为政府提供支持。 各部门从宏观上把握形势,调整产业结构,为决策提供更有效的参考。
(4) 可以采用对比写法
“随时捕捉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反差现象,就能找到新闻的切入点。” 把“畅销”的典型农产品和“难销”的典型农产品放在一起,就会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是一种排稿方式,也是提高报告质量的有效手段。 2012年9月11日第9版刊文《梁平任县:去年莲藕供不应求,没人要,今年提前上市价高无忧关于出售它们”。 不同产品的不同选择,导致了不同的销售结果,形成了“没人要”和“卖不愁”的强烈反差。 这样的手稿不仅以其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也给关心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以启发。
四。 概括
农业新闻的市场报道比例也有所增加,但发表的文章很多并不尽如人意。 从《重庆日报农村版》“聚焦滞销农产品”专栏刊发的62篇稿件来看,农业新闻中的市场报道普遍存在报道视野狭窄、报道扁平化、报道模块化等问题。 面对报道中的问题,记者要通过学习提高报道质量,提高理论水平,树立大局意识,深入基层抓“活鱼”,运用比较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