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10亩连栋大棚里夸张地养出一片灯笼花海
0 2025-01-03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业生产者越来越多地参与市场化,农业新闻中的市场报道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农业新闻中的市场报道主要是指农产品离开生产现场、走向市场、最后到达消费者餐桌的一系列环节所产生的报道。 这一系列环节包括加工、宣传、销售等环节,涵盖了农产品“实现惊险一跃”的全过程。
但此类新闻的报道存在一定程度的简单化、千篇一律的报道倾向,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市场的变化和趋势,不能很好地指导生产者决策。 据此进行调整,促使政府改变或增加相应职能。
本文以我国西部《重庆日报农村版》《聚焦滞销农产品》栏目为例,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农产品市场化报道的不足,探讨如何更好地报道市场经济视角下的农业新闻。
一、农业新闻市场报道背景
(一)宏观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逐步实现两次转变,一是从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并存的二元经济向现代单一经济转变,二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农产品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已逐渐步入市场经济的潮流。 1999年,政府进一步明确农村市场化改革政策,全面放开农产品收购市场。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产品市场成为最早开放的市场之一,农业生产受到较大市场影响。
(2)微观缺陷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下,农业生产者却越来越不适应市场。 这种不兼容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者观念的落后。 中国实行小农经济已有数千年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实行计划经济,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才30多年。 目前,很多生产者,特别是从事单户生产的农民,头脑中还存有小农经济、计划经济的思想。 “呛水”是难免的。
二是生产者行为不适宜。 “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者更好地掌握各种信息,提高应对市场的能力,这就涉及到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管理体系进行生产。 目前的独栋生产方式以及部分业主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够,也导致生产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
二、农业新闻市场报道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以市场为导向、反映农产品销售情况的新闻在“三农”报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此类报告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生产结构和质量,而且客观反映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期望。 “对于所有政府部门来说,这是极其重要的信息来源。
2011年11月,《重庆日报农村版》在关注农产品市场的基础上,开设“聚焦滞销农产品”专题栏目; 2012年,本栏目全年共发表文章62篇。 无疑,这些手稿帮助生产者吸引了买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销售困难; 同样,作为一个新栏目,其存在的问题也具有代表性。
下面以2012年本专栏发表为例,分析一下存在的问题。
(1) 报告平面化
报道的平面化主要是指报道仅限于发布农产品“卖难”的信息,而没有深入探讨农产品“卖难”表象下存在的问题。
例如,2012年2月10日的第九期《合川太和镇1200吨胡萝卜等待收购》,主要写的是该镇小河村种植的600亩胡萝卜滞销。 文章生动地描述了村里胡萝卜滞销的情况和农民焦急的表情,并详细计算了如果滞销农民将遭受的经济损失。
不可否认,报道销售困难信息是此类稿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但这只能帮助一地的农民,无法帮助农民。 农业生产者的发展有前车之鉴,从而扩大了关注的受众范围,新闻的价值将进一步提升。
(2) 报告模型化
《聚焦农产品滞销》栏目开播三个月后,平淡报道数量减少,栏目稿件开始有意识地分析“滞销”原因,但由于作者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又进去了。 另一个误解:模型化。 也就是说,提出的理由是普遍适用的,到处都适用,但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
例如,2012年8月30日,第九版《5万斤梨滞销寻找买家》讲述,綦江区甘水镇新路村梨大户张少文种植的黄花梨,不能出售。 本文简单概括了三个原因:交通不畅、信息不通、供过于求——这三者也是山区农产品滞销的普遍现象。
然而这篇文章发表后,笔者又有机会与张绍文聊天,发现他虽然努力,但付出的努力与收获却远远不成正比。 除了基础设施落后之外,张绍文思想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前来收购水果的水果批发商“赚大钱”,导致供大于求; 以陈旧低效的方式种植和销售,没有时间接触外界信息,使得他的品种和储藏方式落后外界至少10年,进一步加剧了销售难度。
笔者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有意将辛苦与“销售难”进行了比较,深入剖析了张绍文“销售难”背后的故事和原因,并写了一篇《每天都盼着辛苦结束》的文章。刊登在《重庆日报》市区版和农村版的《重庆日报》不仅收到了报纸当天的好消息,还被三农网、大舆网等媒体转载。
(三)报告视野狭窄
随着交通的便利和信息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生产者面对的市场已从一乡一县扩大到全国乃至世界。 因此,农产品销售受外界影响较大,写作时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
以2012年8月24日“盲目扩大种植青蒿、青蒿价格大幅下跌”为例,介绍了酉阳元年青蒿价格高位后,农民盲目扩大种植的情况当年,青蒿大面积遭遇“卖难”。 文章将青蒿销售困难归咎于盲目扩张,供过于求导致销售堪忧。
可以肯定的是,笔者确实找到了青蒿难卖的原因。 但如果你搜索更多相关信息,不难发现供过于求的背后是国际市场:过去,药企到酉阳等地收购青蒿,以提炼青蒿素这一特效药。治疗疟疾。 2011年,四川、湖北多家药企加入青蒿素生产大军,抬高了青蒿素采购价格。 但提炼青蒿素的价格较高,国内外药厂已开始积极开发人工合成青蒿素的方法。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蒿素的预期价格,导致2012.3年青蒿素价格暴跌。 提高农业新闻报道质量的措施
在信息技术浪潮席卷全球、改变生活的今天,作为传统纸质媒体,要想赢得受众的青睐,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相比,纸质媒体的时效性较差,但可以为受众提供更权威、更有深度、更具可读性的新闻。 因此,提高农业新闻的市场报道质量,有利于以报道“三农”为主的媒体赢得市场,这也对撰写此类题材的记者、通讯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通过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理论来源于实践,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从更高的层次指导人们的实践。 虽然我在写市场报道,但我仍然需要提升政治理论素质,加强马列主义科学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使新闻有正确的立场。 同时,作为农业新闻市场报道的撰稿人,还必须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和辩论方法,这样才能在看到现象时透过现象了解本质,写出有深度、高水平的文章。高质量的手稿。
(二)深入基层抓“活鱼”
农业新闻市场报道服务“三农”和广大基层。 所以,要想获得第一手的新鲜素材,我们必须勤于腿、勤于脑、勤于手。 我们要深入农村基层,采访他们,了解他们销售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最深层次的原因,避免报表上的扁平化。 ,建模趋势,为观众奉献新鲜而深入的市场化报道,为更多制作人提供参考。
(三)有整体意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今天的市场不再局限于一乡一县,生产者不仅受到当地市场的影响,还可能受到千里之外的国外市场的影响。 因此,写作时一定要关注宏观背景,关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对当地农业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厘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为生产者提供更有权威性和预测性的信息,也为政府提供更有权威性和预测性的信息。 各部门从宏观角度把握形势、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更有效的决策参考。
(4)可以使用比较写作
“随时捕捉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反差现象,就能找到新闻的切入点。” 将“畅销”型号的农产品和“难销”型号的农产品放在一起,就会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是整理稿件的一种方式,也是提高报告质量的有效手段。 文章《梁平任贤镇:去年供大于求,没人要莲藕,今年提前高价上市,不愁销路》。 2012年9月11日第9页刊登的文章,就是利用种植者2011年和2012年的营销策略,不同产品的不同选择,导致了不同的销售结果,形成了“没人要”和“没人要”的强烈对比。不用担心卖掉”。 这样的手稿不仅因其形象生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也给关心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带来了启发。
4. 总结
农业新闻的市场报道比例也越来越大,但发表的许多文章并不令人满意。 从《重庆日报农村版》“聚焦农产品滞销”专题栏目发表的62篇文章来看,农业新闻市场报道普遍存在报道视野狭窄、报道扁平化、报道模块化等问题。 面对报道中存在的问题,记者要通过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树立大局意识,深入基层抓“活鱼”,用比较写作来提高报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