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留热体温高低不一日差大于1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水平以上的热型称为

本站原创 0 2025-04-21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稽留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稽留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体温高低不一,日差大于1℃,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水平以上的热型。称为...
  2. 稽留热名词解释
  3. 稽留热名词解释

一、体温高低不一,日差大于1℃,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水平以上的热型。称为...

【答案】:A

考点:热型的判断;精析:A.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B.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C.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日至数日,反复发作;D.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E.波浪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故本题选A。避错:本题部分考生易选B,由于混淆弛张热与稽留热的热型变化而误选,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以上,而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由题可知,本题选A。

二、稽留热名词解释

稽留热 [jī liú rè]

稽留热(continued fever)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热型。体温上升后即恒定地维持在39℃-40℃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多为高热,体温常在39℃以上,一般上午体温较下午低,体温可渐退或骤退,临床上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极期,也可见于。应及时予以药物降温。降温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勿滥用抗生素、和退热药。

三、稽留热名词解释

稽留热名词解释

1.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2.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驰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体温骤高峰后持续数小时

,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体温渐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菌病。

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持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3.热型: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4.水肿: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按发生部位可以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水肿,按发生机制可以分为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

5.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咳出者。骤发大量的咯血可从口腔涌出,甚至导致呼吸道血块阻塞,引起患者窒息死亡或者休克。

6.症状:是患者患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如疼痛,瘙痒。

7.体征:是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如皮肤黄染,肝脾肿大。

8.放射痛(牵涉痛):除患病器官的局部疼痛外,还可见远离该器官某部位体表或深部组织疼痛。

9.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扇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10.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由于睡眠中迷走神经兴奋刺激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或者仰卧时肺活量减少肺淤血加重,表现为夜间睡眠中突感胸闷气急,坐起,惊恐不安。

11.酸中毒性大呼吸:血中酸性代谢产物增加,强烈刺激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呼吸中枢引起的呼吸困难,其特点为呼吸深长而规则,常伴鼾声。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2.心源性哮喘:左心衰竭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性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

13.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

14.恶心:指上腹部不适和紧迫欲吐的感觉。

呕吐:通过胃的剧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

15.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常伴有黑便,严重时可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16.便血: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排出。便血可呈鲜红色、暗红色或黑色。

17.隐血(occultblood):消化道少量出血,粪便颜色不变,必须隐血试验才能发现便中带血。

隐血便:凡小量消化道出血每日5ml以下,不引起大便颜色改变,仅在化验时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称为隐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隐血便。

18.里急后重:即坠胀感。感觉排便未尽,排便频繁,但每次排便量甚少,且排便后未感轻松,提示直肠疾病,痢疾、直肠炎、直肠癌、原发性腹膜炎。

19.柏油便: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则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得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

20.腹泻(diarrhea):是指大便频率的增加和性状的改变: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或未消化食物。按发生机制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病程超过两个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稽留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稽留热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上一篇:爱恋中的迷雾我的失忆男友
下一篇:激动人心的极速摇篮视频高能运动摇床体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