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专用工具大全解锁甜蜜的花园管理
0 2024-12-12
近几年,因为牛肉味道鲜美,富含营养,已经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肉类,所以肉牛的饲养量逐年升高,更多的饲养者加入到肉牛养殖行列。气肿疽俗称黑腿病或鸣疽,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自然感染一般多发于黄牛、水牛、奶牛、牦牛、犏牛易感性较小。发病年龄为0.5-5岁,尤以1-2岁多发,死亡居多。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气肿疽的患病症状 牛气肿疽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疾病的流行
气肿疽梭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支持运动功能的鞭毛,是引发气肿疽的病原,并且能够在体外形成专性厌氧的芽孢。肉牛感染气肿疽主要是由于消化道感染而引起,此外深部创伤在临床中也能够引起气肿疽的感染。气肿疽在疾病的流行中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地方性,而且具有突出的季节性流行特点,比如气温偏高的夏季有蚊蝇进行比较频繁的活动,所以属于气肿疽感染的主要阶段,一旦有牛感染就很容易导致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流行,具有比较大的影响。
气肿疽的主要传染源就是牛,尤其是肉牛在生产中主要是借助土壤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肉牛在采食过程中如果食入的饲料或者饮水中污染了气肿疽梭菌,病原就会通过多种途径侵入牛的血液中,从而造成牛发生全身染的症状。在气肿疽的常发地区的易感染群体是6-36月龄的牛,但是幼龄犊牛和其他年龄段的牛也同样具有发病的情况,只是发病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已。体型肥壮的牛和比较瘦弱的牛相比较易感性要更强一些,实际生产中饲养者应该多对牛群进行观察并且给予该病足够的重视。
2、患病表现
一般牛感染气肿疽之后会有3-5天的潜伏期,个别的潜伏期在1-2天,还有潜伏期比较长的能够达到7-9天之久。生产中一般不见肉牛有任何患病表现而突然就体温升高到41-42℃之后就会表现发病症状。肉牛感染气肿疽的早期仅仅是有热和痛感,但是随后可以发现肿胀的中央变凉,最后肉牛没有痛感。如果将患牛的患部皮肤用刀切开,会有液体流出,呈污红色带泡沫且具有酸臭味道。
3、综合诊断
临床诊断的方式主要是从肉牛的患病情况为切入点,同时还要结合对疾病具体流行情况的调查,如果符合上述的特点即可诊断为气肿疽。但是此种诊断会存在误差,所以生产中如果有条件结合实验室诊断的手段更为准确。
实验室诊断:条件允许的饲养场可以进一步采取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是采取患牛病变部位的肌肉、水肿液或是病死牛的肝脏作为检验的病料,在这些病料的表面进行涂片和染色处理,然后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即可确诊。实验室诊断更为准确,所以在临床中应该加以推广应用。
4、防治措施
预防方法:饲养者在实际生产中应该争取尽早发现病牛,然后在第一时间对病牛加以有效的治疗。放牧的牛群应该派专人管理,这样能够随时掌握牛群的具体情况,一旦牛出现异常表现就可以马上报告相关领导。通过临床诊断手段可以初步确诊牛感染气肿疽,就要尽快将病牛进行转移,同时对牛群和放牧地区展开消毒、灭菌措施,并且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执行操作。而其他的牛群也必须尽快实行强制性的疫苗免疫,目的是预防健康牛群感染气肿疽甚至造成大范围的流行情况。一般在每年的春季给成牛、犊牛一律皮下注射5mL的气肿疽菌苗,通常犊牛应该在其6月龄之后再进行1次疫苗免疫,这样能够保证犊牛体内能维持6个月的免疫力,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免疫期。生产中必须将病牛和疑似牛与健康牛隔离,采取隔离饲养的方式,对于健康的牛要紧急免疫气肿疽甲醛苗用于预防气肿疽的发生和流行,避免牛场遭受更大的损失。此外,病死牛的尸体必须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处理,切忌随意乱丢弃,更不能为了贪图经济利益而违规出售或者直接食用,这样会导致污染的程度更加严重,造成的损失更大。生产中应该将病死牛的尸体和已经被病菌污染的饲料、粪尿、垫草等采取一起焚烧或者深埋的处理方式。随后采取相应的彻底且全面的消毒处理措施。进行出售处理或者是需要调运的牛,在操作之前必须是通过相关的检疫操作才能够进行,如果经检疫发现牛不健康则禁止运出,控制病菌流出而避免将气肿疽病的感染范围进一步扩大,导致疾病的流行更加严重。此外,应该加强对与肉牛的饲养管理措施。将恶劣的饲喂环境加以改变并且要及时的对饲养方式进行调整,将疫病的流行进行控制,避免扩大疾病的传播范围。平时的临床生产过程中应该多观察肉牛,避免其躯体发生创伤而降低了肉牛机体的抵抗力。如果饲养场具备条件,可以在自己的牛场种牧草养牛,这样对于饥饿的肉牛可以及时采取补饲措施。
治疗: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如果能够静脉注射抗气肿疽血清,则会收到更加理想的效果,通常是一次注射150-200mL。临床生产中,通常采用青霉素给患牛进行肌肉注射,每次200万IU,每天注射2-4次。还可以给患病牛静脉注射100-200mL的磺胺噻唑钠,临床效果比较好。
牛气肿疽的流行特点
自然感染一般多发于黄牛、水牛、奶牛、牦牛、犏牛易感性较小。发病年龄为0.5-5岁,尤以1-2岁多发,死亡居多。猪、羊、骆驼亦可感染。病牛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处理不当的尸体,污染的饲料、水源及士壤会成为持久性传染来源。
该病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深部创伤感染也有可能。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有一定季节性,夏季放牧(尤其在炎热干旱时)容易发生,这与蛇、蝇、蚊活动有关。
症状
潜伏期3-5天,最短1-2天,最长7-9天,牛发病多为急性经过,潜伏期3-5天,往往突然发病,体温达41℃-42℃,早期出现轻度跛行,食欲和反刍停止。相继在多肌肉部位发生肿胀,初期热而痛,后来中央变冷无痛。患病部皮肤干硬呈暗红色或黑色,有时形成坏疽,触诊有捻发音,叩诊有明显鼓音。切开患部皮肤,从切口流出污红色带泡沫酸臭液体,这种肿胀发生在腿上部、臀部、腰、荐部、颈部及。此外局部淋巴结肿大。食欲反刍停止,呼吸困难,脉搏快而弱,最后体温下降或再稍回升。一般病程1-3天死亡,也有延长到10天的。若病灶发生在口腔,腮部 肿胀有捻发音。发生在舌部时,舌肿大伸出口外。老牛发病症状较轻,中等发热,肿胀也轻,有时有疝痛臌气,可能康复。
主要病变,尸体显著膨胀,鼻孔流出血样泡沫,与口也有血样液体流出,肌肉丰满部位有捻发音。皮肤表现部分坏死。皮下组织呈红色或胶样,有的部位杂有出血或小气泡。胸、腹腔及心包有红色、暗红色渗出液。
病理变化
尸体迅速和臌胀,天然孔常有带泡沫血样的液体流出,患部肌肉黑红色,肌间充满气体,呈疏松多孔之梅绵状,有酸败气味。局部淋巴结充血、出血或水肿。肝、肾呈暗黑色,常因充血稍肿大,还可见到豆粒大至核桃大之坏死灶;切面有带气泡之血液流出,呈多孔海绵状。其他器官常呈败血症的一般变化。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典型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其病理诊断要点为:
1、丰厚肌肉的气性坏疽和水肿,有捻发音;
2、丰厚肌肉切面呈海绵状,且有暗红色坏死灶;
3、丰厚肌肉切面有含泡沫的红色液体流出,井散发酸臭味。炭疽、巴氏杆菌病及恶性水肿也有皮下结缔组织的水肿变化,应与气肿疽相区别。炭疽、巴氏杆菌病与气肿疽之区别参见本节炭疽病之诊断。气肿疽与恶性水肿的区别:恶性水肿的发生与皮肤损伤病史有关;恶性水肿主要发生在皮下,且部位不定;恶性水肿无发病年龄与品种区别。
预防治疗
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有本病发生的地区可用疫苗预防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
病畜应立即隔离治疗,死畜禁止剥皮吃肉,应深埋或焚烧。病畜厩舍围栏、用具或被污染的环境用3%福尔马林或0.2%升汞液消毒,粪便、污染的饲料、垫草均应焚烧。
在流行的地区及其周围,每年春秋两季进行气肿疽甲醛菌苗或明矾菌苗预防接种。若已发病,则要实施隔离、消毒等卫生措施。死牛不可剥皮肉食,宜深埋或烧毁。早期之全身治疗可用抗气肿疽血清150--200毫升,重症患者8-12小时后再重复一次。实践证明,气肿颅期应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次100万-200万国际单位,每日2-3次;或四环素静脉注射,每次2-3克,溶于5%葡萄糖2000毫升,每日1-2次;会收到良好的作用。早期之肿胀部位的局部治疗可用0.25%-0.5%昔鲁卡因溶液10-20毫升溶解青霉素80万-120万国际单位在周围分点注射,可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