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止盆栽植物因病虫害减少生长
0 2024-11-24
本报讯(记者范建) 从面条一煮不成条,咬一口面包满嘴喷屑沫的尴尬,到面条、面包既好吃又好看,还成了与西餐主食相比美的待客上品。5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以“品质分子改良”为主题的小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20多个国家以及国内的140多位小麦科学家,从中国的小麦科研的这一新变化,高度评价中国这一小麦主产大国的科技新进展:等研究人员采用生化和分子检测与常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影响中国小麦加工品质的主要限制因素,提出了一套崭新的育种方法;中国科学院等研究人员在高低分子量亚基的基因克隆及外源有益基因的发掘上也有新发现。育成的“济麦19”、“豫麦34”、“宁麦9号”等一批加工品质优良、产量潜力高的小麦品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克服了品种多而杂、种植规模小、现有标准落后及小麦混收混存等严重制约商品小麦品质提高的弊端。 从专家目光所及“从分子改良到消费者需求”的主题,可见中国农业科学家目下的研究紧扣民众生活。小麦育种专家何中虎博士称,此一成绩得益于科技部973计划、948项目和产业结构调整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的结果。一批青年科学家不仅业务素质高,成果显著,且有海外学习工作多年经验,国际交往能力强,善于团结协作,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小麦品质研究的中坚力量。 中国作物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澳大利亚面包研究所和利马格兰产业集团联合举办的这次学术研讨,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遗传育种、农学生理、谷物化学、产后加工与面粉企业的国际大聚会。既为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也为展示我国在小麦品质方面的研究成果。 中外专家就全球小麦产业现状与趋势、新技术与新产品、加工品质的遗传和谷物化学基础及品种改良提出建议。专家说,改良小麦品质需要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而小麦品种、栽培管理、谷物化学、加工技术、粮食分级贮运及面粉食品业的紧密结合,是实现小麦产业化和增加附加值的保证。 东道主负责人何中虎博士认为,此次学术交流,反映出国际小麦领域三大发展趋势:一是改良加工品质,为消费者提供安全营养多样化的食品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小麦出口国还是中国和印度等小麦主产国,都十分重视小麦品质改良。面粉行业也一再强调商品粮的品质及其稳定性。二是小麦品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明显进展,分子标记技术和转基因技术接近成熟,目前,面临的任务是进一步降低成本,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加快品质的改良速度。三是品质快速检测技术发展迅速,近红外分析仪、单籽粒硬度仪和微量和面仪等已广泛用于品质检测,面条和馒头等东方食品的评价方法日趋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