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盆种菜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收获
0 2024-11-09
水产养殖过程中,因操作不当造成新进放养鱼种死亡而造成损失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在多年的技术推广和鱼种引进等服务过程中,多次遇到类似问题,经过实践分析,探索出几种鱼种死亡防治方法。
一、水体酸碱度不适
一般鱼类适宜水体pH6.7~8.6,虽然6.3~9.0范围内也可生存,但易染病或慢性中毒。新建鱼池有些用水泥浇铸,池水在未经淹水浸泡的情况下,其pH值可达9.6或更高,所以新池应浸泡7~10天后换掉浸泡水,重新注入新水后放鱼;另一方面,老旧鱼池的淤泥腐殖质较丰富,可造成池水成酸性,如果不进行酸碱综合性消毒,也是不适合放养鱼种的,应采取生石灰带水消毒(1米水深)120~150千克/亩,7~8天后才能放鱼。
此外,对pH值为8.5或以下的弱碱性鱼池,可全池泼洒0.5克/米3的硫酸铜,pH值会有所下降(可满足需及时进鱼的特殊情况)。
二、长途运输疲惫
如果调进鱼种属长途运输,且运输方法和技术措施不当,导致运输鱼种已疲惫不堪,机体损伤过重,DnA新水域环境改变,pH值、水温等因素与原环境差别较大,极易造成大批死亡。这时,如果还按照老一套下池前必须消毒的方法处理的话,会使本已疲惫不堪的鱼种再一次经受消毒药物的刺激,可造成大批甚至全部死亡。因此,对调进的鱼种在运输上应该制定周密的计划、选择科学的方法,尽量避免过度损伤,运输过程中应把握正确的运输常识,到达目的地后,及时测量放养水体水质是否相符,并且视鱼的健康状况来确定是否要立即消毒,建议可先让鱼种下塘,待鱼种恢复后消毒,虽然用药量会增大,但安全性会提高。
三、带病进入
由于鱼病有地区性、阶段性和品种间隔性,同时具有隐蔽性和潜伏性的特点,所以,即使专业人士在购买时也难以发现,加上各地的水产品检疫工作开展滞后。因此,本来养殖地没有的鱼病,到购买地购买鱼种时,通过鱼体、水体可带进新的病原体。一旦病原体的繁殖条件成熟,疾病可在养殖区迅速暴发。各地鱼病流行有其重点,一般认为I四)il鱼线虫多,广西、云南绦虫多,所以调进鱼种时,需要了解进鱼渠道和方向,预先做到侧重防范。
四、应激性反应
有时即使运输方式科学、放养时水域水质测量相符,而放鱼后也会出现大批死亡,且无明显特征病灶,一般认为是鱼种产生了应激反应,当环境突然改变,新进的鱼种不适应新的水域环境,而造成死亡。多发生在购进水域与养殖地水域不符,如池塘培育的鱼种进到网箱或稻田中养殖,网箱培育的鱼种进到池塘或稻田中养殖,稻田培育的鱼种进到池塘或网箱中养殖等。以池塘培育的鱼种引进到网箱中养殖最易发生。防治方法:一是新进的鱼种先放在较大的网箱中暂养或稀养过渡;二是在放养的前、中、后期有针对性地加一些抗过敏的药物,如维生素C(用量为100克/米。)、维生素K、利福平等,都有一定预防和减轻过敏反应的作用。
五、放养密度过大
新进的鱼种应有科学的放养量,根据水域大小确定调进鱼种数量,比如只能放养200千克鱼种的水体,却放入超出几倍的投放量,必然造成鱼种浮头缺氧死亡,一部分虽然短期尚能成活,但随后同样会造成死亡。
六、水域污染
养殖地水域污染是导致调进鱼种死亡的又一因素,在调进前、中、后时段内,水域污染都是直接危害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来源:一是水源污染,含化肥、农药、工业污染等;二是养殖池污染(多发生在稻田生态工程中);三是大气污染。需要找准污染的原因,因弊设防。如果是水源污染的须另选进水,如果是养殖池污染的应在稻田中停止或减少施肥放药量,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保障鱼类安全。[pagebreak]
七、浸种消毒不当
除运输不当死亡外,如果常规消毒程序不当,也是造成新进鱼种死亡的原因之一,一般用于浸种消毒的药物比全池泼洒的浓度高得多,因此浓度要求准确,浸泡时间须严格控制。同时,药物浸泡的浓度与浸泡时间、水温高低的关系较大,温度过高,浸泡的浓度和时间都要求降低和缩短。在浸泡浓度确定的情况下,应视鱼的忍耐程度把握浸泡时间。一般常规浸泡方法有:3%食盐水浸泡3~5分钟,5毫克/升的晶体敌百虫浸泡10~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