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视频网 - 艳丽瞬间探秘网络上最火的美女视频分享平台
0 2024-12-31
牛的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疱疹病毒、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侵入牛体后,导致持续染,病牛长期乃至终生带毒,给控制和消灭本病带来极大困难.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和防治。
1、发生和传播
病原体为疱疹病毒科的牛疱疹病毒1型。病毒对热敏感,加热至50℃时21min即死亡。常用消毒药液,如0.5%氢氧化钠溶液、5%福尔马林溶液、1%石炭酸均能在数分钟内将其灭活。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及隐性带毒牛。病毒随患牛的鼻液、眼液、分泌物不时排出体外,有的牛康复后带毒时间长达17个月以上。隐染牛可在牛群中散布病毒.使该病长期存在,难以根除。易感牛通过吸入污染的空气、飞沫经呼吸道感染。病牛的中可带毒,故可通过交配感染,在冷冻保存的中,病毒可存活4~12个月。
2、临床特征
该病的潜伏期为3~7天,有时超过3周。由于病毒重点侵害的脏器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类型,但通常是不同程度地同时发生,很少单独表现。
呼吸道型。为最常见的病型,有时表现为轻微感染,仅见有水样的鼻汁和流泪。也可表现为很严重的疾病。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升高(40℃以上),大量流涎、流泪、流黏液脓样鼻汁。鼻黏膜高度充血,并散在灰粟粒大脓疱性颗粒,以后出现浅溃疡。频发咳嗽,呼吸增数、浅表。
生殖器官型。①母牛:该型主要见于性成熟的母牛,母牛患该病型时,以传染性脓疱性外炎为主症。病牛摇摆不安,频频举尾,红肿,流出黏脓性分泌物。黏膜有灰白色粟粒大的脓疱。大量小脓疱形成特征的颗粒状外观。小脓疱相互融合形成广泛的伪膜,脱落后形成浅溃疡,产奶量下降。②公牛:患该病型时以传染性脓疱性包皮一炎为主症。、包皮水肿,有小脓疱或溃疡,同时多数病牛精囊腺变性、坏死。公牛因此而失去繁殖配种的价值,即使康复也将长期带毒,须坚决予以淘汰。
流产型。有的病毒株可以侵害胎盘和胎儿,引起流产,且以头胎怀孕牛多见,流产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阶段。流产率2%~20%。该病型可与上述两种病型并发,也可能无任何其他症状而突然流产。
肠炎型。以2~3周龄的犊牛多见。病犊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还可导致腹泻症,甚至粪便中带血。犊牛的病死率可达20%~80%。
脑膜脑炎型。4~6月龄的犊牛最易发生,病犊在出现上呼吸道症状之后3~5天出现神经症状;共济失调,肌肉震颤甚至倒地、惊厥、抽搐、角弓反张;兴奋和沉郁交替发作,病程大约为5~7天。本型发病率很低(1%~2%),但病死率很高(50%以上)。
角膜结膜型。该型一般与呼吸道型并发。轻症患牛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大量流泪;重症患牛眼结膜表面形成灰白色伪膜,呈颗粒状外观。重症患牛角膜呈白色混浊,一般无溃疡,流黏液脓样分泌物。
3、病理剖检
不同临床病型有不同的病理变化。主要病变是重剧的呼吸道黏膜炎症,有浅溃疡,覆盖灰色、恶臭的黏液脓性渗出物。继发细菌感染时,还可见支气管肺炎。生殖道型的变化与临床表现相同。流产胎儿皮肤有水肿和出血,肝、肾和淋巴结有小坏死灶。脑膜脑炎型可见非化脓性脑炎变化。
4、诊断要点
根据上述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特点,可初诊。最可靠的确诊方法是通过实验室诊断法检测病毒是否存在。用灭菌棉拭子沾取疑似患牛的鼻分泌物、泪液、生殖器官分泌物、公牛,以及流产胎儿的胸水、气管、肺、肝、脾等病料后妥善保存,送往有关实验室诊断;或者通过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核酸探针技术进行检测。中和试验是最常用的血清学方法,可于急性期和恢复期各采取1份血清送检,中和抗体可持续5年之久。
5、防治方案
防止传染源传人牛群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措施。杜绝从已知疫区引牛,确实需要引进牛的,对引进牛须先隔离检疫3周;对种公牛要进行检验,确认无病后方可混群,进而参与配种。一经发生该病后,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国外已生产有弱毒疫苗,除妊娠母牛和种公牛外都可以应用,老疫区只对5~7月龄犊牛接种疫苗。妊娠母牛和种公牛可用灭活疫苗。据报道,免疫期可达3年。康复牛可终生免疫。犊牛吮吸康复牛初乳可获得被动免疫2~4个月。但据报道,使用疫苗并不能阻止持续感染,因此认为捕杀病牛是最有效的控制方法。该病尚无特效药物可供治疗。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学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或牛疱疹病毒I型(BHV-Ⅰ)引起,IBRV在分类地位上属疱疹病毒科a疱疹病毒亚科。该病毒呈球形,带囊膜,成熟病毒粒子的直径约150~220 nm,主要由核心、衣壳和囊膜三部分组成。核心由双股DNA与蛋白质缠绕而成,包含基因组的核衣壳为立体对称的正二十面体,外观呈六角形,有162个壳粒,周围为一层含脂质的囊膜。双股DNA分子量为8.4x106,其中G+C含量为72%,浮密度为1.731 g/cm 。 IBRV基因组是138 Kb的线性双股DNA分子,分成特异长区(UL,106 Kb)和短区(US,10 Kb),后者被两个反向重复序列(IRS,TRS各为11 Kb)包围,因而短区能够反转方向,使病毒DNA具有两种异构体。据测IBRV基因组可编码大约70个蛋白质,其结构和功能目前大部分已知,存在于病毒囊膜的gB、gC、gD和gE四个主要精蛋白基因已经测序并在哺乳动物中表达。gB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显示出引起细胞融合和多核体的形成,对病毒复制是必需的;gC对病毒吸附组织培养细胞是重要的,但它在牛细胞内的表达并不影响病毒蚀斑的数量和病毒的存在;gD被认为是病毒粒子表面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主要分子,抗体糖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在病毒吸附后中和病毒并显示出较高的中和滴度,表明gD可能参与病毒进入细胞,并为病毒复制非必需基因。鼠和牛的免疫试验显示出gD能够引起比gB、gC更强和持久的细胞免疫。
诊断
本病的典型病例(上呼吸道炎)具有鼻黏膜充血、脓疱、呼吸困难、鼻腔流脓等特征性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可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必须依靠实验室诊断,包括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通常检测血清样品中BHV1抗体的方法有病毒中和试验(VN)和各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另外,还有琼脂扩散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因为IBRV感染后一般发生病毒潜伏,所以,鉴定血清学中阳性动物是检查动物感染状态非常有用而且理想的指标。抗体阳性动物可认为是病毒携带者和潜在的间歇性排毒者,从初乳获得母源抗体的犊牛和经灭活疫苗免疫的非感染牛除外。
(一)病毒中和试验
中和试验是以测定病毒的感染力为基础的,以比较病毒受免疫血清中和后的残存感染力为依据,判定免疫血清中和病毒的能力。它被认为是血清抗体检测最标准的方法。IBRV只有1个血清型,只要有1个已知标准毒株的免疫血清,通过在敏感细胞培养后所进行的中和试验就可以作出鉴定,但该方法存在费时费力、试验周期长、易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如病毒毒价的准确性、细胞量的多少及生长情况、病毒/血清孵育时间长短不同等因素将直接影响中和试验的结果,目前在检疫中逐步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所替代。
(二)ELISA
ELISA法是将酶与抗原结合成酶标记物,这些酶标记物仍保持原有的免疫学活性和酶的活性,它可与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滴加底物溶液后,底物可在酶作用下使其所含的供氢体由无色的还原型变成有色的氧化型,出现颜色反应。因此,可通过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定有无相应的免疫反应,颜色反应的深浅与标本中相应抗体量呈正比,此种显色反应可通过ELISA检测仪进行定量测定。ELISA法因其具有快速、敏感、简便、易于标准化等优点,在大批量动物进口时作为首选方法被推广使用,但经长期应用发现,目前市场上已商品化的ELISA试剂盒或多或少存在有质量问题,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几率较大,很难确保检疫质量,而且进口的试剂盒价格普遍偏高,无形中又增加了检疫的成本。
(三)琼脂扩散试验
可用已知的IBR抗原检查被检血清中的沉淀抗体,也可用IBR阳性血清来检测病料标本或细胞培养物中的相应抗原。
(四)间接血凝试验
将已知抗原结合在鞣酸处理的绵羊红细胞上,采用常规的试管凝集法或微量凝集法来检查被检测血清中的相应抗体,这是一种简便、快速、实用的诊断方法。由于IBRV有潜伏感染性,自然感染病牛中和抗体滴度在感染2周时才达到高峰,并且在持续2周或4周后即逐渐下降,且可能降到零,进入潜伏感染期。此后,一旦应激因素刺激,抗体滴度又上升,并排毒,如此反复,IBR感染牛的抗体滴度也随之呈现波浪式的起伏。因此,即便通过中和试验或ELISA法判定牛群IBR抗体呈阴性反应,仍难保证牛群确无IBRV感染。由此可认为,要确定1个牛群是否有IBRV感染的最根本的方法应当是检测IBR抗原。
(五)病毒分离鉴定
1.样品的收集和处理:从早期感染牛采集鼻腔拭子。对于外炎和**炎病例,采取生殖道拭子,用拭子在生殖道黏膜表面上用力刮取,**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包皮,收集其洗液。所有样品均应悬浮于运输培养基(含抗生素和2%犊牛血清的组织培养液),储存于4℃,并迅速送达实验室。样品送到实验室后,将拭子在运输培养基中充分搅动以便将病毒洗脱,室温放置30 min再取出拭子,将运输液15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用作病毒分离的样品。用做病毒分离的需经特殊处理,因为中含有对细胞有毒或对病毒增殖有抑制作用的酶和因子。
2.病毒分离:多种细胞可用于IBRV分离,牛胎儿肺、鼻甲或气管等组织制备的细胞株及已建立的传代细胞系(如MDBK细胞)都比较合适。当使用24孔塑料培养板时,每孔需接种细胞培养物上清液100 μl~200 μl,吸附1h后倾去液体,然后,加入维持液。每天观察细胞病变情况,一般于接种后3 d出现细胞病变现象(CPE)。细胞的典型变化是圆缩,聚集成葡萄样群落,在单层细胞上形成空洞,有时会发现有数个细胞核的巨大细胞。若7 d还不出现CPE,应再盲传1次,将培养物经反复冻溶后离心,取其上清液用于接种新的单层细胞做进一步病毒分离。为鉴定致细胞病变的病毒是否为IBRV,细胞培养的上清液必须与单特异IBRV抗血清或单克隆抗体(MAb)作中和试验。
(六)免疫荧光试验
用来检查眼结膜触片、组织切片和细胞培养物涂片中的IBRV。
(七)PCR法
1993年,Vilcek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用于IBR的诊断。试验证明,PCR比病毒分离更加敏感,阳性检出率比病毒分离高出5倍。甚至可检出3个分子的病毒。由于其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而能够在检测牛血清中微量的IBRV等方面得到重要应用。因此,将PCR技术应用到进出境牛的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检疫,将会大大降低检疫成本和检疫周期,并有效的提高检出率,为打破贸易技术壁垒、促进我国外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保护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安全发挥出极大的作用。
临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一般为4-6天,人工感染(气管内、鼻内、滴注接种)时,潜伏期可缩短至18-72小时,可表现以下临诊类型:
(一)鼻气管炎最常见的症状,有轻有重。病初高热(40-42℃),精神萎顿,厌食,流泪,流涎,流粘脓性鼻液。母牛乳产量突然下降。鼻粘膜高度充血,呈火红色,并出现浅的、粘膜坏死。呼吸高度困难,呼出气体恶臭,咳嗽不常见。一般经10-14天左右症状消失。
(二)传染性脓疱性炎病初轻度发热,食欲无影响,产奶量无明显改变。动物表现不安,频尿,排尿时因疼痛而尾部高举。外阴和粘膜充血潮红,有时粘膜上面散在有灰、粟粒大的脓疱,内见有多量的粘脓性分泌物。重症病例,粘膜被覆伪膜,并见有溃疡。孕牛一般不发生流产。病程约2周左右。
(三)传染性包皮炎、包皮、等充血,有时可见弯曲或形成溃疡等。多数病例见有精囊腺变性、坏死。通常在出现病变后一周开始痊愈,彻底痊愈需两周左右。若为种公牛,患病后3-4月间,失去配种能力,但可成为传染源,应及时淘汰。
(四)角膜结膜炎多与上呼吸道炎症合并发生,病初由于眼睑水肿和眼结膜高度充血,流泪,角膜轻度混浊,一般无溃疡,无明显的全身反应。重症病例,可见眼结膜形成灰针头大颗粒,致使眼睑粘着和眼结膜外翻。眼、鼻流浆性或脓性分泌物。
(五)流产一般见于初胎青年母牛怀孕期的任何阶段,有时亦见于经产牛。常于怀孕的第5-8个月发生流产,多无前驱症状,约有50%流产牛见有胎衣滞留,流产胎儿不见有特征性肉眼病变。
(六)肠炎生后2-3周的犊牛感染[1] 不娠妊的原因。
上述症状往往不同程度的同时存在,很少单独发生。
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病毒常常经上呼吸道粘膜、生殖道粘膜侵入,还可经眼结膜上皮和软壳蜱侵入,是否经口腔感染仍未证实。经上呼吸道入侵的病毒沿粘膜、神经纤维、淋巴管扩散到邻近部位引起上呼吸道炎症、结膜炎。虽然血液的细胞成分在病毒复制、扩散中起重要作用,但很少观察到病毒血症。在病毒血症期间,病毒可侵入呼吸道深部、中枢神经系统、胎犊中,在这些部位引起病变,表现发热性全身性呼吸器官疾病、脑膜脑炎或流产。因条件致病菌易在发炎的粘膜中繁殖,所以有时还可能发生继发性炎症病变如肺炎。
呼吸道病变表现在上呼吸道粘膜的炎症,窦内充满渗出物,粘膜上覆有粘脓性、恶臭的渗出物组成的伪膜。在极少数病例,肺小叶间水肿,一般不发生肺炎。组织学检查,粘膜面可见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粘膜下层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的浸润。在疾病早期,气管上皮细胞内见有Cowdry A型包涵体。
受侵害的消化道表现颊粘膜、唇、齿龈和硬腭溃疡(与粘膜病不同),在食道、前胃、真胃也可见同样的病变,肠表现卡他性炎症。组织学检查,上皮细胞空泡变性,派伊尔结(Peyer’s patches)坏死,肝可见坏死灶、核内包涵体。
生殖道型的病例,表现外阴、、宫颈粘膜、包皮、粘膜的炎症,一些病例可发生子宫内膜炎。组织学检查,见有坏死灶区积聚大量嗜中性白细胞,坏死灶周围组织有淋巴细胞浸润,并能检出包涵体。
流产胎儿体内所见的肉眼变化,几乎是由于死后所致。组织学检查,在肝、肺、脾、胸腺、淋巴结和肾等脏器常发生弥漫性的灶状坏死。由于胎儿物均系死后排出,因机体自溶,包涵体多已消失,很难检出。
患有脑膜脑炎的病例,除脑膜轻度充血外,眼观上无明显变化。组织学检查可见淋巴细胞性脑膜炎及由单核细胞形成血管套为主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