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计算圈养50只羊一年所得的收入
0 2025-02-27
于国花在自己的养猪场喂猪 “乡民中产以下,服鹑衣、食玉麦,以终其身。”因为山穷水恶,以前彭水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1949年,农民人均年收入仅为21元,而去年,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29元! 彭水贫困曾震惊中南海 1985年,彭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8元,人均占有粮食仅为291公斤。当时,一部反映小厂乡地氟病的专题片《穷山的呼唤》,全面反映了彭水的贫困状况,震惊中南海。而彭水县坝竹村的于国花,也在这年嫁给了丈夫李武荣。一家人地倒不少,有七八亩,种玉米麦子红苕,倒也不缺吃,不过,家里总是没有钱用,一家四口,住着三四间土木房子。孩子读书后,婆婆恰恰生病了,全靠借钱过日子,衣服补了一遍又一遍,村里的其他人,也是这样生活着。 从这年起,县委、县政府就在上级大力支持下,采取多种形式推进扶贫开发。 1993年,彭水县被国家确定为“八七”扶贫攻坚时期全国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之一。 主动造血改善贫困 最原始的扶贫,是给钱。但长期给钱不是办法,县委、县政府将扶贫重点转向扶贫开发。 上世纪90年代,彭水县围绕“五、八”标准和“四个一”建设,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把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摆在15个特困乡、155个特困村,以128379户建卡贫困户、481773个贫困人口为攻坚对象,组织和动员全县人民大打扶贫攻坚总体战,经过7年的扶贫攻坚,于2000年1月实现了成建制越温达标。 于国花一家,在上世纪90年代末,受县上扶贫政策、扶贫思想的影响,开起了一家酿酒厂,并用酒糟养起了10多头猪。在整个彭水县广大农村,也兴起了产业脱贫的风潮,农民们纷纷尝试着自己做生意干个体。 修通扶贫路让钱路畅通 养猪的时候,于国花和她的同乡们发现,要将猪抬出山去卖,是一个困难事,抬出山,要请10多人抬几个小时。“路不通,脱贫就是空话!”县扶贫办副主任梅小玫开始大力修路。 2005年,上边给的扶贫资金,梅小玫就投入到修路中去,把路修好了,物资进出方便了,村民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更多村民参加到脱贫产业中来。2005年,县里给有养殖业基础的养殖大户发了10头猪,并给予3000元建圈补助及1000元的饲料补贴。 于国花也领到了这些,同年,她开始大力发展养殖业。 扶贫出成果增长列第一 现在,于国花读中专的儿子回家了,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将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了。家人过得开开心心。他们计划着,还要将规模进一步扩大,要做成村里第一大户…… 在彭水的扶贫工作中,彭水县农村涌现出的于国花数不胜数。2008年,彭水全县农村经济总量达到18.5亿元,同比增长8.1%;农业增加值达到11.2亿元,同比增长6.1%;农民人均纯收入3174元,比2000年增长130.8%,贫困农民人均收入达1129元,比2000年增长63%。 2008年,彭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亿元,同比增长26.3%,增幅列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