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铺就忽皮岭致富路

本站原创 0 2025-04-07

■疏 自碾玉峡沿着溪间山道而上,过石湾,一条灰白色水泥路从安徽省桐城市龙眠境内最高处——忽皮岭蜿蜒而下,引领我们上山。 五年前,笔者曾来过这里。那时的泥土路陡而窄,急弯多,坑洼深。而现在,路面拓宽了,浇上水泥了,陡坡降缓了,小轿车长驱直入。站在高高的山脊俯视山下那些若隐若现的水泥路,如一条条白色的藤蔓,甲壳虫似的小轿车和运送茶叶机械的小货车,沿着藤蔓来来往往地爬行。藤蔓与山下的X015县道相接,与彩虹桥边的206国道大动脉贯通。 望着重峦叠嶂间藤蔓密布的路网,当年邀请笔者进山的忽皮岭康之源家庭农场负责人崔高升的一番话犹在耳边:“要想富,先修路!”沐浴着民生工程的春风细雨,这里的水泥路很快就修好了,茶机、茶叶运送都方便,茶农进城便利,城里人进山也便捷,真是一举多得。 作为桐城小花茶的源产地之一,茶叶是这里的主打经济作物,也是茶农主要收入来源。每年茶叶生产大忙季节,仅靠留守的老人和妇女明显不足,必须大量外雇采茶工。长期在此生活的崔高升决定依托科技力量,发动群众,将茶叶修剪机、杀青机、理条机、揉捻机、微波烘干机等茶叶生产和加工机械请上山。说到农业机械,60多岁的吴国良老人笑逐颜开,“购买这些茶叶机械,还能享受到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减少投入资金。农机部门提供技术服务,帮助我们解决生产加工中的技术难题,推动农机上山,既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工,又降低了生产成本,茶农不再为找不到临时工而发愁了。” 尝到农机化甜头的崔高升决定大干一场。在桐城市农机局和市茶叶办的指导下,2014年1月成立忽皮岭茶叶合作社,其60余人,拥有各类茶叶机械90余台套,茶园800余亩,辐射周边茶园千余亩。合作社引进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邀请专家授课,传授茶苗种植、病虫害物理防治、标准化采摘与加工技术,指导茶农改良土壤,种植白花三叶草抑制杂草,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在管理上,合作社统一采摘、收购、加工、销售,互助互利,合作共赢;生产的茶叶除了老客户和城里的代销点,还通过微信朋友圈、淘宝订单,实行网络销售,供不应求,年销售额400多万元。 与五年前相比,这里除成立了茶叶合作社,还于2015年10月成立了康之源家庭农场。忽皮岭有天然的牧场,站在岭上放眼望去,成群的芦花鸡悠闲地在山地里刨食捉虫;山腰间有微波荡漾的小水塘,鹅鸭凫水,游鱼喋唼;茶园里套种了紫薇、核桃等花卉苗木,参差有致,互利共生;山脚下成片的油菜田,蝶飞蜂舞,嘤嘤嗡嗡。富有创新思维的崔高升利用得天独厚的山场资源,养殖家禽、水产和蜜蜂,采集蜂蜜、蜂王浆,从事农产品初加工和销售,发展多种经济,富裕山庄乡亲。笔者与崔高升是微信好友,经常看到他在朋友圈晒农场劳作的图片,晒带领周边茶农创富的图片,感到特亲切。“下一步,我们将开发乡村旅游,把忽皮岭打造成城里人的后花园。”提到未来的谋划,康之源家庭农场主崔如是说。 与山脚下的诸多景点一样,这里也是一块风景独秀之地。岭上有老虎岩,近百米高的峭壁陡然耸立,站在山下远望,如同静卧的老虎。站在岭上向北仰望,与舒城交界的山峦如一座屏风,风力发电机的巨型叶片似乎伸手可触;向南远眺,薄霭朦胧处可见高楼林立的桐城市区,甚至还能看到嬉子湖、长江。站在山顶听风,听鸟,看山,看云,极目骋怀,自是无比惬意,恍若世外桃源。 有世外桃源打底,忽皮岭的创富新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标签: 农业媒体报道

上一篇:农场的未来探索新型农业项目的多样性与创新
下一篇:农村养殖的黄金选择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可持续性的家禽养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