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慧土元养殖的秘诀与实践
0 2024-12-23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粮食安全与农业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笔者所在的江西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在面对疫情带来的风险挑战时,正在开展撂荒耕地治理行动,抓住农时进行春播春种。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进展后,笔者回到乡下围绕撂荒耕地治理进行了调查。
山区耕地为何撂荒?笔者所在地位于湘赣边界的丘陵山区,在记忆中,大部分耕地被撂荒的情形已经有十余年了。然而,如今却是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原本已撂荒多年的水田里,有许多妇女正在忙碌地劳作着。经问询,这是因为政府下了通知:“今年不允许耕地荒着,村委会负责给农民免费打田和育秧,农民必须种上水稻,不然村里会把地给收回去。”
种粮成本急剧上升、效益低下,是农民撂荒耕地的根本原因。根据笔者的调查,即使是赣北平原地区,一家规模化、机械化的水稻合作社仍然面临诸多发展困境,而在丘陵山区,更难以形成规模应用机械也极为困难。
即使算上各项惠农补贴,如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水稻大灾保险和农机具补贴,也很难从中获得较高盈利。“在家种田,不如出去赚钱”已经是大多数农民的心声。这也是基于理性的考量,同时也是最佳选择。
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缺失,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一些需要投入大量劳动的环节,如果缺乏专业化生产服务,将导致机会成本居高不下,对于鼓励复耕具有积极作用。
为了鼓励农民在撂荒 耗的地上种植早稻,有的地方采取代耕代种或集中流转等形式,或引导村委会发挥作用。一位六十岁左右的小老人告诉笔者,她家的两亩不到的地可以再接着种,“如果村里会帮忙打好田,又给发秧苗,那肯定再接着种。”
在丘陵山区,其中一种情形是仍然坚持种粮,但两季改为只種一季。而另一种情形则是在放弃离家较远、生产不方便的地而改成近处自家的承包田里养鱼或蔬菜,这些“非粮化”的土地成了留守老人的日常生计保障,也体现出乡村活力与生机。
疫情下的 撂 荒 耗 地 治 理 常态化应对疫情,稳产保供是农业首要目标。在这个背景下,要确保实现438亿斤的粮食总产目标,就要求早稻面积必须稳定1800万亩以上,每年都要增加160万亩左右。但这绝非易事,因为当今时代的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再做苦力的工作,只想过轻松点生活,所以动员他们增 种 早 稼 是 一 件 很 难 的 事 情 。
因此,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通过强有力的行政督导力量来推动这一任务落实,将其分解到乡镇、村落实到户,并且通过挂点包片机制让县直部门挂点乡镇,再由乡镇干部包干村组,最终由村组干部对口每个家庭,对连续两个年度依法收回承包权并暂停提供土地质量保护补助。此外,还应该将这些措施纳入日常考核体系中,以此来提高整个过程中的执行力度和效果,并惩罚那些因工作不力造成减少播植面积或者出现3亩以上土地长期无人照料的情况的人员。此外,还应当加快推进高标准良品示范工程,以提升整体土地使用效率和作物品质,从而更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为国家提供更多可靠供应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