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好的养殖业有哪些我眼中的宝藏揭秘那些热门又赚钱的养殖项目
0 2024-11-06
在疫区,有些猪场为了控制子猪早期感染猪瘟,在子猪吸吮初乳前进行免疫(即超前免疫),每头猪注射1头份~2头份,注射后1小时~2小时让其自由吮奶;第2次免疫在30日龄~40日龄进行,每头猪接种3头份~4头份;种猪(公母)每年2次集中统一免疫,每头种猪(公母)每次接种4头份~6头份。 以上3种免疫程序各有利弊。第一种免疫程序可以简化管理,生产上容易操作实施。在受猪瘟威胁的地区或发生猪瘟时可以很快控制疫情的发展,减少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但对怀孕母猪,尤其是怀孕后期母猪会有不良影响。有资料表明,母猪配种和妊娠期免疫,会引起胎盘感染或导致子猪首免时发生过敏性休克(可能由于母源抗体过高)。同时,很难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众所周知,制定免疫程序的关键是如何排除母源抗体干扰,确定合适的首免日龄。一般认为,母源抗体效价降至1∶4~1∶8时是猪瘟疫苗首免的最佳时期。因此,这种方法很难保证子猪首免时间的合理。 如果确实需要坚持“种猪集中统一免疫”,就必须经常对子猪的母源抗体进行监测,随时调整子猪的首次免疫时间,使子猪首次免疫避开母源抗体的干扰,而又不给猪瘟野毒提供感染机会。 母源抗体的干扰 母源抗体对初生子猪有保护作用,但也会影响子猪的免疫效果,即母源抗体的双重性。因此,在给子猪使用高质量的疫苗时,能否起到良好的免疫效果与母源抗体滴度有关。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实施免疫接种,疫苗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不起保护作用。因此,在实施免疫接种前要考虑母源抗体的滴度,同时还要注意母源抗体的整齐度。 做法 免疫接种前测母源抗体滴度,调整母源抗体的整齐度,保证空怀母猪猪瘟的抗体水平不低于1∶64,分娩母猪猪瘟的抗体水平不低于1∶32。对反复接种后抗体水平仍然很低的母猪以及带毒母猪应彻底淘汰。 种猪与子猪的带毒和排毒 有资料报道,母猪在妊娠30天前,10天~50天,20天~97天,30天~100天接种疫苗后均可引起胎盘感染,即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因胎盘感染,子猪往往成为亚临床感染者,可能长期带毒、排毒。这些猪常具有免疫耐性,对猪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很低,易发生温和型猪瘟。有资料显示,母猪带毒则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差,并能垂直传染给下一代,从而引起温和型猪瘟。 疫苗效价的影响 有些疫苗不是正规厂家生产的,或疫苗未经过严格检验就出厂,这样的疫苗就达不到规定效价。此外,疫苗在运输、保管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稀释液中含有影响疫苗的活性物质,稀释后的疫苗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或置于高温环境下,这些都会降低疫苗的效价,而影响免疫的效果。因此,免疫过程中一定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和稀释液,严格按规定运输、保管和使用,才能确保防疫效果。 免疫抑制疾病的影响 传染病是引起畜禽免疫力抑制的主要原因。有些传染病的发生,可使动物体对其他病源的易感性增强,对多种疫苗免疫力反应下降,甚至导致免疫失败。有些病毒直接侵袭猪的淋巴器官,诱导某些细胞因子的释放,激活抑制性细胞,从而影响免疫效果。生产中,当发生其他传染病时,不能进行猪瘟免疫。 药物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使用弱毒疫苗前后一段时间,不应使用抗菌药物。研究证明,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或对动物体内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或对T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效果。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对疫苗造成直接破坏,因此,在防疫前后,要注意不能使用抗病毒药物。 建议与对策 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 健康状况良好的猪群在免疫时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而体质虚弱、营养不良或患有慢性病的猪群免疫应答能力较差,因此,应保证饲喂饲粮的数量和质量;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坚持自繁自养,防止病源传入,对生产区要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和防检疫措施;在饲养密度、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质量等方面采取措施,为猪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严格控制疫苗质量 疫苗的质量 疫苗的质量直接影响免疫的效果。国家定点专业生物制品厂生产的疫苗一般质量可靠,但是我国目前核定的猪瘟免疫量为每头份150个免体反应单位,而国外的核定标准为每头份400个免体反应单位。因此,在我国每头猪1头份的猪瘟免疫量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在我国养猪场都有猪瘟不同程度流行的情况下,更难保证猪瘟的免疫效果。 疫苗的运输和储存 猪瘟细胞苗必须在-15℃条件下保存,有效期为1年;0℃~8℃冷暗干燥处保存,有效期6个月;8℃~25℃有效期仅为10天。因此,应在运输、储存设备完善的单位购买疫苗,严禁反复冻融疫苗,以免造成效价降低或影响真空度。 现在国内已有猪瘟淋脾毒耐热保护剂活疫苗,每头份含有600个免体反应单位。耐热保护剂可使该疫苗在2℃~8℃保存2年,37℃保存10天,用专用稀释液稀释的疫苗在37℃放置2小时,其效价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 正确使用疫苗 稀释后的疫苗效价下降速度快,气温在15℃~30℃时,3小时可能失效。因此,预防注射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稀释液用前应置于4℃~8℃冰箱内预冷,稀释后的疫苗同样放于有冰块的保温箱内,并在1小时~2小时内用完。严禁用碘酊或其他消毒液消毒针头,用碘酊在注射部位消毒后必须用棉球擦干。严禁用大号针头注射和打飞针,以免造成疫苗灭活或注射量无保证。免疫注射前应对针头进行蒸汽消毒,注射时应1头猪1个针头,严禁1个针头打到底,造为地将处于潜伏期的猪瘟病毒传染给其他健康猪。 采用合理免疫程序 做过猪瘟免疫的母猪,其新生子猪可通过初乳获得母源抗体。在子猪3日龄~5日龄时,其母源抗体的中和效价为1∶64~1∶128,具有坚强的免疫力;20日龄~25日龄时,抗体中和效价在1∶32以上,保护率为75%,能耐受猪瘟强毒攻击;30日龄,抗体中和效价降到1∶16以下,无保护力;60日龄时,子猪血清中已无母源抗体。因此,子猪应在25日龄~30日龄首免,每头猪使用猪瘟细胞苗4头份或猪瘟淋脾毒组织苗1头份;60日龄~70日龄第二次免疫,每头猪使用猪瘟细胞苗4头份或淋脾毒组织苗1头份。在猪瘟发病较多或受威胁的场(户),可在此基础上增加子猪超前免疫1次,每头猪使用猪瘟细胞苗2头份或淋脾毒组织苗1头份。母猪在产后20天~25天进行猪瘟免疫,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1次,每头猪使用猪瘟细胞苗5头份或淋脾毒组织苗1头份。 规范使用药物 某些药物,如氟苯尼考、卡那霉素和磺胺类、病毒唑等,对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影响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尤其是在免疫前后不规范地使用这些药物,可导致机体白细胞减少,从而影响免疫应答。 严禁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 霉变饲料含有各种霉菌毒素,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淋巴结出血、水肿,严重破坏猪的免疫器官,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因此,要严格控制饲料和各种原料的质量。 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 近年来,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呈上升趋势。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 圆环病毒感染、喘气病等都能破坏免疫器官,导致猪瘟的免疫失败。因此,在生产中,应按照免疫程序加强对疾病的防控。 淘汰亚临床感染猪 猪瘟免疫监测的重点应放在母源抗体水平、免疫应答效果、亚临床感染和疫苗效价的监测上。根据产子季节,在防疫高峰期后1个月内,随机采取免疫猪血清做抗体监测,计算总保护率。如总保护率在50%以下,显示免疫无效。同时根据抗体的分布,分析是否存在亚临床感染。 另外,造成猪瘟持续染的根源在于母猪带毒,即妊娠母猪自然感染低毒力或中等毒力的猪瘟病毒后引起潜伏染。带毒母猪妊娠后,猪瘟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垂直传播,带毒公猪也可通过传染母猪,也可传播给子猪。带毒母猪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造成猪瘟的持续感染。同时,先天感染猪瘟的子猪产生后无免疫耐受性,经反复注射疫苗不产生抗体,成为持续染的带毒猪。如果这种猪被误作后备种猪培养,就会形成新的带毒种猪群,这样会造成猪瘟感染的恶性循环。因此,对猪场除进行猪瘟抗体的定期检测之外,还要进行种猪的带毒检测,以使种猪群的瘟病得到控制与净化。 [FS:PAGE] 总之,在养猪业中,猪瘟的免疫预防的成败与否,仍然是困扰养殖户的关键问题。只要我们在做猪瘟的免疫过程中注意并避免免疫程序缺陷、疫苗效价不稳定、免疫抑制疾病、药物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一定会大大提高猪瘟免疫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