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收集与加工的精巧工具探索蜂产品用具的艺术与实用
0 2024-10-23
随着养鸡规模的逐渐增大,养殖场对雏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质量优秀的雏鸡要求品种一致等多项指标达标。这些指标的优劣不仅影响雏鸡早期死亡率的高低,更重要的是能够决定产蛋阶段鸡群的生产性能,因此,提高雏鸡质量是种鸡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关系到种禽及孵化行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
1做好种鸡的饲养工作
在种鸡饲养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制定科学的消毒制度和免疫程序,彻底消灭纵向传播的疾病,从而保证雏鸡的健康水平和抗体水平一致;其次,种鸡开产前和产蛋期间如饲喂不足或饲喂过度均会对产蛋率及其后代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饲养管理人员应在产蛋前期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喂计划;另外,种鸡饲料中的一些微量营养元素(维生素、微量元素),对其后代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产蛋前期饲料原料的选用不仅影响种鸡生产性能,而且对后代带来直接影响,所以无论从经济价值还是从生物学角度来考虑,营养专家必须严格采用正确的饲料配方,提供高质量的种鸡饲料是至关重要的。
2认真进行种蛋的挑选
孵化厅接收种蛋时,应严格把好种蛋的质量关。首先将各种畸形蛋、月状蛋、沙皮蛋、裂纹蛋等不合格蛋进行淘汰,因这些蛋不仅出雏率低,而且孵出的鸡为残鸡或早期感染病源微生物,导致雏鸡早期死亡率增加。此外,由于同批孵种蛋蛋重差距大,控温情况难以针对不同蛋重进行调整,这样会使蛋重过小的种蛋孵出的雏鸡弱小,易脱水、抗病能力差,早期死亡率高;蛋重过大的种蛋孵出的雏鸡易出现大肚子、腹水、卵黄吸收不好等症状,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几率高,早期死亡率也高。所以种蛋最好控制在55~65g之间,而且尽量做到同日龄种蛋同批入孵,从而保证出壳雏鸡大小均匀一致,提高早期成活率。
3做好种蛋的消毒和保存工作
种蛋选择完毕,必须将蛋车推入熏蒸问进行彻底消毒。才能将病源微生物消灭于孵化前。要想获得最佳的孵化率,种蛋的保存期应不少于3d,但不能超过7d,温度在16~18℃,相对湿度为70%~80%。若保持期在7~10d时,温度要求l3~l5℃,相对湿度为75%~80%;若保存期超过10d,温度应在10~12℃。相对湿度达到80%。冬季保存温度应不低于10℃,保存种蛋超过5d时,蛋的小头必须朝上。只有做好种蛋的消毒和保存工作,保证种蛋的质量,才能为孵出优质的雏鸡奠定良好的基础。
4加强孵化厅的卫生消毒工作
孵化厅的潮湿和9阵化温度是病原微生物繁殖的适宜条件,如果孵化厅包括孵化器及用具消毒不严。使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通过闭合不良的脐孔进入卵黄囊可导致脐炎,因此孵化人员应按照合理的卫生消毒程序,对孵化厅进行定期消毒,这是保证孵化期胚胎免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关键措施。
5严格按孵化程序操作
现代的规模化孵化场,已采用先进的孵化设备来有效的创造鸡胚发育所需的最适宜条件,但是由于人为或机械性等因素,如检测仪器不准确、供电供水故障、操作不当等,使孵化的温、湿度不适宜,均会导致孵化率低或弱雏畸形率增大。因此,我们在孵化过程中应加强孵化器的监控,规范孵化制度,减少不规范的操作,避免弱雏率的增加。此外,还应根据季节的变化、胚胎发育状况、蛋重大小等,适时调整孵化条件,建立最适宜的孵化环境,保证胚胎正常发育,孵出健壮的雏鸡。
6认真挑选雏鸡
孵出的雏鸡必须逐只挑选,严格把好质量关,若符合下列标准的雏鸡方叮出场:体重达30g以上,无外伤残疾,绒毛洁净干燥,脐部愈合良好,被腹部绒毛覆盖,站立稳健,活泼好动,叫声洪亮,对光和声音反应灵敏等。坚决杜绝:脐部愈合不良,绒毛粘连、粗糙、歪嘴、瞎眼、拐腿等残弱雏。
7确保雏鸡迅速、安全到达养殖场
雏鸡本身体质弱,抗病能力低,如果再经过长途运输,引起机体处于长时间的应激状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发生紊乱,引起营养物质大量消耗,机体消瘦、贫血、免疫力下降,造成雏鸡的抵抗力会大大减弱。因此,在运输过程中应充分做好运输前的准备工作,及时运送雏鸡,尽量缩短运输时间,确保雏鸡迅速、安全到达养殖场。
8提供舒适的育雏环境
良好的卫生条件、适宜的环境温湿度及合理的通风是雏鸡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雏鸡到达前2d就应对育雏舍进行预温。在其到达后先放到25~26℃的温度下缓和一会,然后再放入33~35℃的温度、湿度在40%~70%之间的鸡舍内,并根据实际情况即鸡群的表现状态,及时调整温湿度和通风量,使雏鸡始终处于一个舒适的环境中,为它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9及时饮水和开食
雏鸡安置完毕。应及时供给不低于27℃的温开水,并在饮水中添加5%的葡萄糖和电解来提供能量和缓解运输过程中的应激。同时,提供营养全价的雏鸡料,将料撒在开食盘上,使雏鸡尽快学会采食。每2~3h喂1次,每次喂2g,尽量做到少喂勤添,这样可促进雏鸡食欲,大大增加采食量,最关键的是能充分刺激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发育,从而极大提高了育雏成活率。
综上所述,要想获得优质的雏鸡质量,不仅需要我们种鸡管理者和孵化工作者在饲养、孵化环节上下功夫,还需要在实践中通过探讨、创新,总结经验和教训,加强各个环节的调控,才能取得良好的孵化效果,获得丰厚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