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文化-探索微观世界菌类文化的奇妙面貌
0 2024-11-14
看牦牛村的纳西族妇女在织布
3月3日,记者驱车穿过金安桥水电站库区,在新建的盘山公路毛路上艰难地行进了26公里以后,来到了分散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高寒山区的永胜县松坪乡下村委会看牦牛村。一路上想象看牦牛村应该可以看到牦牛成群的高原牧场风光,可到了实地,记者见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我家去年种了5亩玛咖,收入3万多元。卖掉玛咖以后,花了1.8万元买了21只牦羊,加上原来的6只,一共养了27只。”今年57岁的杨进国在这里所说的牦羊,其实就是绵羊。在看牦牛村见不到牦牛,却冒出了牦羊,还真是一件新鲜事。
“据说在很早以前,丽江的木土司派了杨姓的纳西族到这里看牦牛。他们来到这里看了一段时间以后,牦牛都死了,因不敢回去复命就留下来,在这里繁衍生息。”陪同采访的松坪乡李必发介绍,看牦牛村由此得名。
“看牦牛村共有136户、383人,全部是纳西族,而且几乎都姓杨。”看牦牛村村长杨万林介绍,看牦牛村纳西族的服饰和语言,都与其他地方的纳西族存在很大差异。
今年73岁的杨玉生,是村里的老东巴。他告诉记者,在看牦牛村,还经常搞一些东巴祭祀活动。据介绍,看牦牛村的纳西族群众,至今还保留着火葬习俗,村里现在还有两个火葬点。另外,看牦牛村纳西族的祭祀习俗,也与其他地方的纳西族不太一样。杨氏祖先遗留下来的牦牛角,也随处可见,只不过已经成为神圣的图腾,一般情况不能随便挪动。所有这些,对于研究纳西族的历史文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牦羊是看牦牛村纳西族群众的传统产业,家家户户都养牦羊。”杨万林介绍,全村平均每户养牦羊20只以上,户均每年出栏五六只,收入上万元。去年全村养牦羊实现收入150多万元。
看牦牛村自然环境恶劣,进村公路崎岖陡峭,晴通雨阻。李必发说,这种情况将很快得到改变。乡里已经拿出规划,把从金安桥到看牦牛村的土路改造为水泥路。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看牦牛村将掀开神秘的面纱,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