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物价变化对城乡居民生活影响分析

本站原创 0 2024-11-24

内容提要:2007年下半年开始,辽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物价上涨过快的情况,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并呈加速的态势,到2008年2月达到最高点。随后,自2008年4月份开始逐月下降,2009年一季度CPI累计下降1.4%。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利用抽样统计调查资料,分析了本轮物价变化的特点及其对居民生活积极和负面影响,提出如何合理利用价格杠杆积极引导和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供领导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CPI变化的新特点 1. 猪肉带动食品类上涨,结构性特征明显 2007年5月份,辽宁的猪肉价格开始大幅上涨,进而带动食品类价格的大幅上涨。2007年CPI全年累计上涨5.1%,其中食品价格涨幅达12.8%,猪肉更是上涨53.1%,2008年一季度CPI同比上涨7.2%,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0.4%,猪肉上涨70.4%。这一轮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产品生产成本大幅增加,造成比价不合理,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从而引起供求结构失衡,使得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上涨特征。 2. 八大类商品呈“5升3降”格局 2007、2008年全年物价累计分别上涨5.1%和4.6%,八大类商品呈“5升3降”格局。其中食品价格上涨明显,两年分别上涨12.8%和12.3%,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等连续两年上涨,而衣着、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则表现出下降趋势(详见下表)。 2007、2008年物价指数表 分类名称 2007年 2008年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5.1 104.6 一、食品 112.8 112.3 二、烟酒及用品 100.7 103.1 三、衣着 98.5 93.1 四、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1.3 103.6 五、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1.9 103.1 六、交通和通信 99.3 97.7 七、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9 99.1 八、居住 104.8 104.1 3.涨跌互现,反差明显 本轮物价变化在两年的时间内经历了快速上涨和下落两个阶段,反差特别明显。2007年下半年物价开始大幅上涨,2008年2月达到最高点,同比上涨8.4%,随后逐步走低,到2009年3月,已同比下降2.0%。(详见下图) 以本轮物价变化最具代笔性的猪肉为例,2007年5月开始,猪肉价格一路上涨,到2007年8月,最高涨幅达到92.4%,自2008年5月开始逐月回落,到2009年5月,同比下降31.7%。在此过程中,油脂、鲜蛋、牛羊肉同样经历了先高后低的涨跌过程。 二、CPI变化对城乡居民生活的积极影响 1.物价上涨使城乡居民的名义收入增加 首先,物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营销收入增加,盈利企业增发工资,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增加。据辽宁调查总队调查数据,2008年辽宁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9495元,比上年增长15.6%,农村居民全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036元,比上年增长18.4%。 其次,由于物价上涨特别是大幅上涨,国家必然会采取包括提高银行存利率在内的一系列财政金融措施,从而使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加。2008年,辽宁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为人均248元,比2007年增长38.3%,其中利息收入增长35.1%;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为201元,比2007年增长12.2%,其中利息收入增长114.6%。 再次,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助于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利于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2931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农业、牧业、渔业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2.4%、11.0%和35.3%。可见,广大农民从本轮的物价上涨中得到了实惠。 2.物价下降使城乡居要商品消费量增加 自2008年4月物价指数逐月下降,至2009年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为98.0。2009年1至3月份累计下降1.4%。受物价下跌影响,居民的消费增强,潜在消费能力得到释放,居要商品消费量明显增加。据辽宁调查总队调查数据显示,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猪牛羊肉7.1千克,比上年同期增长12.9%,人均消费鲜瓜果13.7千克,比上年增长11.7%,人均购买服装1.55件,比上年增长17.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猪牛羊肉4.4千克,比上年同期增长12.0%,人均消费鲜瓜果6.8千克,比上年同期增长15.8%。 3.资源性价格上涨,改变居民消费行为 资源性价格的上涨,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社会消费行为,有利于节约型社会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以液化石油气和管道燃气为例,2008年全省液化石油气和管道燃气分别上涨19.1%和0.3%,人均液化石油气使用量减少1.66千克,下降18.2%,人均管道煤气使用量减少27.5立方米,下降42.7%,而用电量则增加38.69度,增长8.0%。 4.物价上涨有利于拉动投资增长 物价上涨可使投资者增加对未来投资的预期收入,因此投资者增多,投资力度加大,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宏观方面看,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16.3亿元,比上年增长34.7%,外商直接投资额12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1%。从微观方面看,2008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居民中城镇个体或企业主有12人,比2007年增长了33.3%,占家庭人口数比例由2007年的3.2%上升到2008年的4.4%。农村居民家庭生产费用支出由2007年的2069元上升到2008年的3387元,增长29.8%;购进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增长了13.3%。这表明城乡居民的投资热情明显增加。 三、物价上涨对城乡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 1.居民实际收入增速减缓,城乡差距拉大 据抽样调查资料,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393元,增幅达到17.0%,但是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为12.1%。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全年纯收入5576元,增长16.8%,扣除物价因素后为10.7%,低于城镇居民1.4个百分点。由物价上涨因素导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分别增加473元和199元。据测算,2008年辽宁城乡收入比为2.58:1,若剔除物价影响因素,已高达2.61:1,可见,物价大幅上涨使居民实际收入增速减缓,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物价上涨使居民的财产缩水。物价上涨特别是较大幅度上涨,会使居民的储蓄存款保值效益降低。以2008年一年期定期存款为例,银行的年利率为4.14%,如果扣除全年4.64%的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存款利率为负0.5%,也就是说,一万元存款,到期时实际只相当于9950元,从而使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减少。 2.居民消费需求受到制约,农村居民生活改善步伐明显慢于城市 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城乡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分别由上年的26.5%和32.4%下降到25.5%和30.5%。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家庭设备消费支出占总消费的比例分别由上年的9.3%、11.2% 和4.7%下降到8.1%、10.2%和4.5%。农村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分别由上年的8.8%、12.0%下降到8.3%、11.4%。 耐用消费品购买量下降明显。2008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和淋浴热水器的购买量分别下降7.0%、11.7%、23.1%、5.1%和8.5%。而每百户农村居民的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热水器和缝纫机购买量则分别下降11.8%、18.5%、15.0%、13.5%和49.5%。 2008年,辽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814元,比上年增长13.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3%。在农村居民所增加的446元消费支出中,由于物价上涨多支出199元,占支出增加额的44.6%,用于改善生活的占55.4%,而同期城镇居民增加的1802元消费支出中,由于物价上涨多支出473元,占支出增加额的26.3%,用于改善生活的占73.7%,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改善生活支出比城镇居民低18.3个百分点。这表明农村居民改善生活的步伐明显缓慢。[FS:PAGE] 3.对低收入居民影响较大 由于粮食、肉禽蛋菜等属于居民生活必需品,属于刚性需求,不会因为价格的上涨而大幅波动。此轮物价上涨属于食品拉动型,食品价格的上涨对中低收入人群生活影响甚大。据抽样调查资料,2008年,10%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333元,消费支出为27004元,其中食品支出为8619元,占消费支出的31.9%。10%最低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409元,消费支出为4548元,其中食品支出为2095元,占消费支出的46.1%,高于高收入户14.2个百分点。2008年,10%最高收入户人均新增消费9026元,食品支出新增2998元,占新增消费的33.2%。10%最低收入户人均新增消费376元,食品支出新增221元,占新增消费的58.9%,高于高收入户25.7个百分点。可见,低收入家庭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大,新增消费主要用于食品支出,食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影响甚大。 按相对收入不等距分组的收入与消费支出一览表 合计 最低10% 低10% 较低20% 中间20% 较高20% 高10% 最高10%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393 4409 6535 8927 12094 16402 22392 39334 人均消费性支出(元) 11232 4548 5779 7679 10019 12710 16445 27004 人均食品支出(元) 4378 2095 2658 3460 4205. 4906 5880 8619 食品占消费支出比重% 39.0 46.1 46.0 45.1 42.0 38.6 35.8 31.9 4.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缓慢 由于农村居民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一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却不比城镇低,使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升级缓慢,具体表现在:当一些耐用消费品在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家庭中已趋于基本饱和时,却难以进入大多数农村家庭,高档消费品更是滞后于城镇居民。2008年辽宁城镇居民百户拥有电冰箱94.8台、淋浴热水器66.6台、家用电脑51.2台、家用汽车4.7辆,而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仅拥有电冰箱43.6台、淋浴热水器7.2台、家用电脑3.9台、家用汽车1.1辆,至于高档享受型耐用消费品,如消毒碗柜、洗碗机等在农村居民家庭中几乎是空白。当城镇居民消费从普通耐用品向高档耐用品以及教育、旅游、文化娱乐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方面提升时,农村居民正从生活必需品向中低档耐用消费品方向缓慢发展。较低的收入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农村消费品市场难以启动。 四、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合理引导居民消费 物价是产品价值、供需关系状况的综合反映,同时价格的适当调整也能够改善供需结构,达到供求平衡。目前,辽宁物价水平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同比指数已经连续6个月下降,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充分利用价格的杠杆作用,合理引导居民消费,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1.积极促进农村居民生产性消费 今年4月份全省农资价格同比下降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较低,有利于农民扩大生产规模,应鼓励农民增加生产性投资,实现农业结构调整。首先是确保落实国家农机下乡政策,使农民得到实惠,促进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农业耕作。调整种植业结构,在保证粮食产量稳定的前提下,加大大豆、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生产,满足人们多层次的生活需求。鼓励发展畜牧业,对农民给予科学指导,生产出更多的优质肉禽蛋类食品,提高食品质量。另外,积极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对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实现产业升级。同时,要对农村居民进行必要的教育培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落实好家电下乡政策,丰富农村居民物质文化生活。 2.积极引导城镇居民提升消费档次,实现消费结构升级

标签: 农业要闻农业资讯

上一篇:培养爱心与知识同时增长儿童参与如何促进植物生长和学习过程
下一篇:对小型农户来说参与未来十大暴利种植可以实现什么样的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