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要预防鸡白冠病和鸡痘

本站原创 0 2024-10-30

1前言

1.1鸡白冠病是由卡氏住白细胞原虫寄生于鸡的红细胞和单核细胞而引起的鸡的贫血性疾病。吸血昆虫蚋和库蠓叮咬鸡引起传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一般在夏末和秋季多发,由于夏季降雨量较大,部分沟渠积水,库蠓和蚋多孽生,因此在多雨水涝的年份发病率明显增高。1998年中国从南到北发生洪涝灾害,吸血昆虫的孳生格外严重,出现了一个白冠病多发年,而后两年发病稍轻,并有地区性,今年8月中旬以来白冠病的发病以呈抬头趋势,有一定的死亡率,对蛋鸡产蛋率也会引起一定程度的降低,应引起养鸡户的重视。

1.2鸡痘也是一种虫媒传染病,多发于秋季和初冬,吸血昆虫库蜢、蚊、蝇是其主要传播媒介,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表现为部位皮肤型和粘膜型鸡痘,引起雏鸡和育成鸡发育受阻,蛋鸡产蛋率降低,并有一定的死亡率,特别是当有并发症时,死亡率更高,损失更为严重。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将白冠病和鸡痘的预防和控制进行阐述,也许对广大养鸡户有所帮助。

2流行病学

2.1白冠病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在8~10月份发生流行,这是由住白细胞原虫的生活史所决定的,它的生活史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有性生殖在终宿主库蜢或蚋体内进行,原虫的发育需要库蠓和蚋参加才能完成,大约需3天,生成有侵袭力的孢子出现在库蜢或蚋的唾液内,通过它们再次叮咬或吸血侵入鸡体,并开始裂殖生殖,引起鸡群发病。在3~6周龄的雏鸡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育成鸡发病后死亡率较低,产蛋鸡出现一定的死亡率,发病严重鸡群产蛋率能降低10%~20%。

2.2鸡痘本病主要发生于鸡,火鸡,鸽子有时也可发生。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以成年鸡和育成鸡最易感染。秋冬两季最易流行,秋季8~10月份多发生皮肤型鸡痘,冬季则以粘膜型鸡痘为主。本病主要通过皮肤或粘膜的伤口感染,病鸡脱离和碎散的痘痂是传播病毒的主要污染物。易感鸡经带毒的库蠓、伊蚊和按蚊叮咬后而感染,这是夏秋季易流行鸡痘的重要原因。鸡群过分拥挤、鸡舍阴暗潮湿、营养缺乏、寄生虫病及并发或继发其他疾病时,均能加重病情和引起病鸡死亡。

3临床症状

3.1白冠病本病的潜伏期6-10天,该病主要感染成年鸡,病鸡精神沉郁,机体消瘦无力,经常卧在地上,接着出现零星死亡。鸡群中约有10%-20%的鸡表现在鸡冠和肉垂苍白,有时见冠髯根部苍白,上部为或白色。蛋鸡出现产蛋率下降,产软蛋壳、薄皮蛋。部分发病鸡,拉黄绿色稀便。有的死亡鸡口流鲜血。有的脚软或轻瘫,本病病程7-15天,治疗及时,可很快治愈。

3.2鸡痘鸡痘的潜伏期约为4~10天。根据病禽的症状和病变,可以分为皮肤型、粘膜型和混合型三种病型。

3.2.1皮肤型皮肤型鸡痘主要发生在鸡体的或毛稀少部分,特别是在鸡冠、肉髯、眼睑和喙角,翼下、腹部及腿等处,生出一种灰白色的小结节,渐次成为带红色的小丘疹,很快增大如绿豆大痘疹,呈、灰或褐色,凹凸不平,呈干硬结节,有时和邻近的痘疹互相融合,形成干燥、粗糙、呈棕褐色的大的疣状结节,突出皮肤表面。皮肤型鸡痘一般比较轻微,没有全身性的症状,但在严重病鸡中,尤以幼雏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消失,体重减轻等症状,甚至引起死亡,产蛋鸡则产蛋量显著减少或完全停产,这对集约化养鸡场危害甚大。

3.2.2粘膜型(白喉型)此型鸡痘的病变主要在口腔、咽喉和气管等粘膜表面。初期为鼻炎症状,2~3天后先在粘膜上生成一种黄白色的小结节,稍突起于粘膜表面,以后小结节逐渐增大并互相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假膜,覆盖在粘膜上面,这层假膜是由坏死的粘膜组织和炎性渗出物凝固而形成,很象人的“白喉”,故称白喉型鸡痘为鸡白喉。如果用镊子撕去假膜,则露出红色的溃烂面。随着病的发展,假膜逐渐扩大和增厚,阻塞在口腔和咽喉部分,使病鸡尤以幼雏鸡呼吸和吞咽都受障碍,严重时嘴也无法闭合,病鸡往往张口呼吸,发出“嘎嘎”的声音。病鸡由于采食困难,体重迅速减轻,精神萎靡,最后窒息死亡。此型多发生于小鸡和中鸡,死亡率高,严重时可达50%。有些严重病鸡,鼻和眼部也受到侵害,产生所谓眼鼻型的鸡痘。先是眼结膜发炎,从眼和鼻孔中流出水样分泌物,以后变成淡浓稠的脓液。时间稍长后,由于眶下窦有炎性渗出物蓄积,因而病鸡的眼部肿胀,可以挤出一种干酪样的凝固物质。甚至引起角膜炎而失明。

3.2.3混合型本型是指皮肤和口腔粘膜同时发生病变,病情严重,死亡率高。鸡痘的发病率高低不一,由少数到全群都发病,死亡率也不相同,这都取决于病毒的强弱,饲养管理条件和是否及时采取防制措施有关,一般是成年鸡死亡率小,中雏死亡率约5%,幼雏可达10%以上,特别是鸡群拥挤,卫生条件差,饲料不足时,或者是混合型病例时,最严重病例可达50%以上的死亡率。

4病理解剖

4.1白冠病肝脾肿大、有时有肝上出现白色肿瘤结节,脾脏肿大2-4倍,外观呈大理石样,肝脾上有出血斑点,肺、肾等内脏器官出血,气管黏膜出血。病鸡心外膜、腹部脂肪、胸、腿部肌肉有突出表面的寄生性小结节或血囊肿。肠系膜,肠道浆膜,胰腺,卵巢,输卵管黏膜均可见针尖大或米粒的灰白色小结节。

4.2鸡痘鸡痘的病理变化比较典型,容易识别。皮肤型鸡痘的病变如临诊症状所见。在病禽皮肤上可见白色小病灶、痘疹、坏死性痘痂及痂皮脱落的疤痕等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粘膜型鸡痘则见口腔,咽喉部甚至气管粘膜上出现溃疡,表面覆有纤维素性坏死性伪膜。重者还可见到支气管、肺部及鼻部的病理变化。

5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变化可基本确诊,一般不用进行实验室诊断。若进行实验室诊断可采用下述方法:

5.1白冠病取病鸡血液涂片或出血结节压片,经姬姆萨染色后,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在组织中可见到许多紫红色的裂殖子。在血液中可见有如梭形的,也有少数为椭圆形的白细胞原虫配子体,确诊为鸡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

5.2鸡痘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取病变组织(痘痂或伪膜)用生理盐水作成1∶5~1∶10混悬液,每毫升加青霉素、链霉素(或卡那霉素)各1000单位,室温下感作2h,低速离心沉淀,取上清液接种易感鸡,可以涂擦在划破的冠部,拔毛的腿部毛囊或刺种,如有痘病毒存在,接种3~4天后,可见接种部出现痘肿。取上述处理的病料,接种在9~12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每胚0.1~0.2ml,37℃孵育4~5天后,可见绒毛尿囊膜水肿,增厚,有明显的致密的痘斑样增生性病灶。

5.3血清学方法

有必要时还可进行琼脂扩散试验、ELISA、微量中和试验等方法检验确诊。

6防治

6.1白冠病

6.1.1在流行季节,鸡舍内外、纱窗应喷洒7%的马拉硫磷等药物,以杀灭蚋及库蠓,垫平臭污水沟,减少虫卵的孳生,切断传播途径。应加强饲养管理,卫生消毒,对鸡场内外环境喷施杀灭蚊虫药物,防止复发。

6.1.2发病鸡群用0.3%的磺胺二甲氧嘧啶或0.1%的复方新诺明或0.5%泰灭净拌料,连用4~5天,停2天,再用4~5天,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要注注意拌料要均匀,以免拌料不均引起中毒,另外可在饮水中加入0.1%的小苏打以缓解磺胺类药物的毒副作用。

6.1.3每升水加3~5毫克的维生素K3,连用10天。

6.2鸡痘

6.2.1首先要进行良好的免疫,人工接种疫苗是预防本病的可靠办法。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鹌鹑化鸡痘弱毒疫苗。使用方法:用50%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稀释100倍后应用。稀释后当天用完。用消毒过的钢笔尖或带凹槽的特制针蘸取疫苗,在鸡翅内侧无血管处皮下刺种。根据鸡日龄的大小合理调整免疫剂量。一般在接种后2~3周产生免疫力,雏鸡免疫期为2个月,3周龄以上的鸡为4~5个月。在现场刺种后4~6天,抽查(约10%)鸡在接种部位是否有痘肿、水疱及结痂,2~3周痂块脱落。如抽检的鸡80%以上有反应,表示刺种成功。如果接种部位不发生反应,或反应率低,应考虑重新接种。免疫程序:在蛋鸡或种鸡可在25~30日龄首免,90~110日龄二免,为了预防秋季发病,可在7月份将所有不同日龄的鸡都进行一次疫苗免疫接种,能大大减少鸡痘的发病。

6.2.2加强禽群的卫生、消毒、管理及消灭吸血昆虫对预防禽痘也有重要作用。

6.2.3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用对症疗法,以减轻病鸡的症状和防止并发症。皮肤型鸡痘,一般不作治疗,如果发病数量较少,将病鸡隔离单饲养,有必要时,可用清洁的镊子小心剥离,伤口涂碘酊或红汞或紫药水。白喉型鸡痘时,咽喉部粘膜上的假膜用镊子剥掉,用0.1%高锰酸钾洗后,用碘或氯霉素软膏。鱼肝油涂擦,以减少窒息死亡。病鸡眼部如果发生肿胀,眼球尚未损坏,可将眼部蓄积的干酪样物质挤出,然后用2%硼酸溶液或0.1%高锰酸钾液冲洗,再滴入5%蛋白银溶液。剥离下的假膜、痘痂或干酪样物质都应集中烧掉,严禁乱丢,以防散毒。在饮水中或饲料中加入喹诺酮类药物或丁胺卡那霉素或氯霉素对防止继发大肠杆菌、败血支原体、葡萄球菌等感染有一定作用。在饲料中加大和补充维生素A、鱼肝油等,有利于组织和粘膜的新生,促进食欲,提高禽体对病毒的抵抗力。

标签:

上一篇:逆袭之路从二师兄到一哥的传奇变迁
下一篇:春暖花开前夕的预备工作从冬眠中唤醒你的蜜蜂数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