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提升机系统高效提升技术与智能控制
0 2025-01-18
21日,中国(CAAS)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在京联合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报告通过深入探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定量评估模拟变化和外界冲击对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影响,为研判未来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完善农业产业发展制度安排与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报告发现,对标世界,中国供给保障能力和产业韧性较强,2020年谷物自给率达到94.9%,人均谷物占有量达到468.7公斤。但农业科技装备能力一般,2020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60.7%,低于五大世界(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德国)平均水平(87.8%)27个百分点。劳均农业资本形成额仅为五大世界平均水平的4.4%。农业国际竞争能力较弱,体现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2020年仅为3.7%,低于美国(9.9%)6个百分点。经营的规模化和服务的规模化发展缓慢,农业科技赋能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不足。 中国副院长梅旭荣表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主要依靠玉米和大豆,关键是科技和政策。考虑到当前中国人口基本达峰,口粮消费持续下降,未来粮食需求增长主要源自玉米和大豆等饲料粮的增长。粮食产能提升关键是要健全政策体系,稳住面积;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持续抓好种业振兴和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单产。 报告认为,可通过玉米和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组装等措施提高玉米和大豆单产,通过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盐碱荒地开发利用等措施扩大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多途径综合发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升中国玉米和大豆自给率。报告模拟发现,若2035年实现大豆增产430亿斤(2150万吨)、玉米增产570亿斤(2850万吨),玉米进口量将降至486万吨,大豆进口量降至8740万吨,粮食自给率将从2022年的82.7%增至85.9%,谷物自给率将由94.5%提高至97.6%,玉米和大豆自给率将分别增至97.6%和32.3%。 全产业链减损可再造“粮食千亿斤增产行动”。当前中国三大主粮全产业链浪费和损失严重。报告测算显示,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全产业链损失率分别为26.2%、16.7%和18.1%,其中,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较高。报告模拟结果表明,到2035年,若通过科技进步、农技推广、全民节粮减损行动等措施,使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减少1至3个百分点,收获环节可减损159亿斤、储藏环节可减损446亿斤、加工环节可减损260亿斤、消费环节可减损213亿斤,共实现粮食减损1078亿斤。届时,即使粮食产量不增长,也可实现口粮完全自给,玉米自给率提高至96.8%,相当于粮食减损再造“千亿斤增产行动”。 报告还指出,2022年,受乌克兰危机、疫情冲击等因素叠加影响,全球能源价格和粮食价格居高不下,美欧等主要经济体持续大幅加息,不断推升全球通胀水平,极端天气多发强发,全球谷物产量下降,地缘冲突影响持续外溢,国际农产品贸易流通不畅。中国农业生产保持稳中有进,稻谷产量小幅下降,小麦和玉米继续增产,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大豆产量首次迈上2000万吨台阶,达到2028万吨,粮食总产量达到1.37万亿斤,增产74亿斤。生猪产能处在合理区间,猪肉进口大幅下降,鸡蛋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供需出现紧平衡,蛋价创历史新高。棉花生产稳中有增,糖料作物产量下降,蔬果供应稳定,蔬菜出口贸易顺差增加,水果进口贸易逆差扩大。2023年中国农业生产将继续向好,大豆油料扩种持续发力,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38万亿斤,棉糖果生产稳中向好,畜产品和水产品供应稳定,猪肉产量将增至5545万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