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赐游边塞玉器边塞古典玉器的珍贵展示
0 2025-03-10
(一片劝农稿,且看咱农资销售代表如何在农业媒体报道与喜剧之间游走)
地理位置:一个祖传家产嫁妆打造的农庄(咳咳,其实是我童年的老家)
时间:上世纪末至今日
人物:笔者(一位农资销售代表,愉快地奋斗在农业一线)、小荀同志(一位热心的农业媒体记者)、村里的光鲜惹人的选美冠军王小妹、众多艰苦清苦的农民兄弟们和他们不甘落后的生存态度
世界变了,农村也变了,而农业媒体报道也同样不同了。
重申一下,是“不同了”,不是传统媒体报道(工农兵、批林批孔那套)变了,虽然在一些神秘的角落里还能找得到。而是随着时间推移、科技发展,志同道合的农业媒体者与农村普通一线人士共同促进了这个领域的改变。当然,改变的背后,充满了趣味和爆笑。
小荀同志说,当一名农业媒体记者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才有可能看到更真实、更全面的农村,发掘乡土文化的内涵,倾听农民朴实的心声,不然就会变成没有思想、没有知识的文化盲。这当然是教育意义很强的一句话,但咱也得感慨一下,这位要在采访中穿短裙的妹子好勇敢(某些民间、网络信息真是丰富多元啊)。
王小妹则认为,走进田间地头是提升农业媒体报道质量的必须步骤,但是要想有更多的话题和内容,还必须充分发挥人、地、物等农村资源的优势,彩色、丰富的乡村生活才能更好地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于此,笔者也有所体验,发现在偏远的乡村,即使是自家农庄,庄周也无法以短时间内看明白,许多细节需要农村普通人士的指导。
在这里,小编再次提醒广大农业媒体报道的同仁,这些草民有时并不是我们口中的“低端人口”,更多时候,是一群极富创造力、闲置存量资源丰富、有着自己诉求的前途无限的人才。
这时,你肯定已经想到一个问题了,所谓的“资源”,指的是什么呢?显然,不是典型的“处女地”、“辣椒”的广告效应。相反,是从田里拖出来的老农民大叔、种植收成数据或半坏不坏的化肥瓶、农宅墙上的漫画、小区里常年阳光、风吹雨淋的苗么等等,都是可以创造出好玩、有意思的新闻价值点,带领我们开启一段全新的农村奇遇!唯一的限制就是你的想象力。
而在市场化导向下,农业媒体的经济模式也在持续的调整和创新。通过适当的商业化拓展,结合政策、行业情况和用户需求,实现信息传播与商业价值的有机结合,专业化、差异化经营、独特化内容创意,成为适应时代要求和市场竞争的重要路径和方向。
在这样一个充满朝气、创意层出的新时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少不了农业媒体报道的助推。我们应该帮助那些生活在农村中的人们,让他们从“新农人”走向“富有的农民”、从“繁忙的农活”走向“文化充实的农村生活”。
大家加油,笔者也会继续奋斗在这个充满快乐和泪水的农业事业中,让住在五环和环外的人们都能看到这个美丽而和谐的农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