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农机能干啥这场观摩会上百余台技术大拿亮绝活

本站原创 0 2024-12-21

技术人员把南瓜苗和西瓜苗分别放入农机的操作台上,启动装置后整个过程不过三、四秒钟,一个西瓜苗就完成了嫁接;两台大型农机无人驾驶,只需一盏茶的工夫就能将土地的旋耕、施肥、播种一气呵成。10月30日-11月1日,北京举办蔬菜生产新装备新技术观摩交流活动,数以百计的农机汇聚昌平,集中展现了众多蔬菜生产机械化智能化示范应用场景。

无人农场内,两台大型农机正在交替完成旋耕、播种作业。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高效又精细,百余农机现场展现应用场景

10月31日,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的“农机密度”很高,当日,园区里汇集了近40家企业的120多种农机具,涵盖了育苗嫁接、耕整地、定植移栽、田间管理、采运、产后处理等8个蔬菜生产环节的农机装备。

可升降的栽培系统,帮农作物摆脱种植环境的约束;番茄采摘机器人精准收割,为种植管理者释放更多劳动力。记者了解到,现场除了有展示前沿技术的农机,也有不少机械设备已经投入到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中,甚至还能干一些“精细活儿”。

林茂先是一家农机企业的负责人,当天他带来现场的是一台半自动的瓜类嫁接机,可以辅助完成西瓜苗等作物的嫁接工作。技术人员只需将两种瓜苗递送至对应位置,启动装置后,即可精准对接直径为几毫米的植株茎秆。“这台机器每小时可嫁接1200-1500个瓜苗,大概是人工嫁接效率的近5倍。而且嫁接成功率能达98%,也比人工嫁接高出3个百分点。”

工作人员演示瓜类嫁接机的使用方法。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操作机械的技术门槛不高,按林茂先的话说,“两分钟能学会”。他介绍,该农机目前在全国多省市落地应用,现场演示的这台也算是“名花有主”,“已经被大兴区的一个合作社定下了。”

在国家级的示范基地之外,北京90余家蔬菜生产“新主体”、农机推广技术人员也在观摩活动中走进了乡村和传统的农业园区。如北京首批乡村振兴“百千工程”示范村昌平辛庄村,村南的示范园引进的草莓品种超过90个,所有温室都配备了环流风机和水肥一体化系统等,是昌平最完备、机械化水平最高的草莓温室之一。

此外,达到较高的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单单取决于园区的“原生好底子”,“后天”的改造提升也很关键。在位于百善镇的银黄农业园内,老式的温室结构中,耕整地、种植移栽都能通过农机装备完成,正是通过门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老农场在农机设备和技术应用上完成了升级,综合机械化率也能达到80%以上。

蔬菜生产机械化率达52%,北京位于全国前列

记者了解到,本次观摩活动通过技术成果展、装备与技术展、应用场景展等多种交流平台,集成示范国内外前沿技术装备,在帮助蔬菜农机装备供需两端精准有效对接的同时,也展现提供着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的“北京方案”。

农业机械化总站站长刘恒新在活动中介绍,近年来,我国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亿亩以上,产量超过7亿吨,产值超过2万亿元。全国各地正积极开展蔬菜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技术和装备的引进、研发、示范和推广。目前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率达47%,露地蔬菜生产机械化率已达42%,机械化在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机正在大棚内完成起垄作业。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刘恒新指出,北京高度重视蔬菜生产和蔬菜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北京在扶持政策上注重打“组合拳”,聚焦补贴的统筹,出台了鼓励扶持、引导以大型温室为代表的高效设施发展政策,将设施农业以奖代补与农机购置应用补贴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新建设施的机械化率达到了70%以上,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2023年北京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率达到52%,位于全国前列。

活动期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和北京中科原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蔬菜无人农场群体智能联合实验室联合对外开放协议;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管理处、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也与9家农机装备企业共同签署了蔬菜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技术装备在京先行先试意向书。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协议、意向书的签订,将为北京市蔬菜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为打通先进技术装备在京先行先试探索了新路径,促进蔬菜生产短板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产业培育,科技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逐步建设成为全国智能农机科研创新应用高地,为全国蔬菜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提供“北京样板模式”。

上一篇:农村智库探索农村基础知识500题的奥秘与应用
下一篇:绿色革命与现代农业技术科普新时代农耕智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