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群保健巧用葱
0 2024-11-20
“种业是农业命脉,生物育种有力支撑保障了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发展生物育种对建设具有重要引擎作用。”9月23日,在长城工程科技会议2024年生物育种主题大会上,中国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指出。
现代生物育种是综合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培育性能优良动植物新品种的新一代育种技术,是种业强国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的竞争焦点。
“当前,全球生物育种蓬勃发展,前沿学科交叉融合,技术内涵不断扩展,关键技术如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前沿技术发展势头强劲,正在孕育和催生新一轮农业科技与新兴产业。”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表示。
我国种业总体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生物育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推广面积占比超过95%,良种对作物增产贡献率达45%以上。
“我国种业总体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日趋完善,2022年底我国长期保存物种2114个、种质资源保存总量突破56万份,位居世界第二。我国主导完成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基因组的测序或重测序,水稻、小麦等作物基因组学研究国际领先。”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
当前,我国在水稻等作物的优势利用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国攻克小麦染色体工程技术难题,分子标记技术在主要农作物广泛应用;突破水稻、小麦、棉花遗传转化基因型依赖的瓶颈,转基因技术从局部突破到整体提升;自主研发出基因编辑新工具,实现我国基因编辑技术原始创新的初步突破,创制出一批有育种利用价值的基因编辑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传感器等信息技术推动新一代作物育种向智能化、精准化发展。”万建民指出。
生物育种创新能力须进一步强化
尽管我国生物育种发展成效显著,但仍存在诸多挑战。
“我国生物育种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原创不足,前沿育种技术短板依然突出,生物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尚未形成;重大新品种研发及产业化滞后,如高产耐密宜机收玉米和高产高油耐密大豆品种缺乏、生物技术产品产业化滞后。”吴孔明指出。
与此同时,我国种业企业创新能力仍较薄弱。
“我国农作物种业企业整体仍呈现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特点。国内种业龙头企业普遍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较小,工程化育种技术体系尚未建立。”万建民表示,此外,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尚需完善。目前,我国生物育种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应用的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不畅,造成“点片式”创新突出,集成式全产业链创新能力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知识产权明晰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较为滞后,育种效率较低。
建议加强生物育种关键科技创新
如何加快推动生物育种发展,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助推建设?
吴孔明建议,夯实种质资源这个育种的战略性基础,加大生物育种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加大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和育种材料创制力度,阐析优异种质资源形成与演化规律。深化育种理论方法研究,持续推动生物育种关键技术创新,使育种技术向智能化、精准化发展,培育新一代重大新品种。
万建民建议,加快提升种子企业创新能力,支持头部种子企业整合育种材料、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扩大商业化育种规模,快速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引导科研单位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加速公共财政支持形成的新品种新技术向企业转移。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系统设计与整体布局知识产权保护全球化战略,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快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相互支撑、相互协同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确保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本次大会由清华大学主办、中国作物科学研究所承办。
(单位: 中国作物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