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农村精准科普问题

本站原创 2024-06-15 16:02:00

抽象的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制的建立,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都市农民、兼职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 、新型职业农民。 等待新的组类型。 农村科普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科普服务如何满足不同类别群体的精细化科普需求。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精准科普”的现状和问题,进一步探究了制约农村“精准科普”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提高“精准科普”成效的建议。 “服务我国农村地区。

围绕新时代如何提高农村科普实效问题,中国科普研究院基层科普研究团队进行了广泛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针对重点对象构建农村精准科普服务体系是提高农村科普工作质量的关键举措,是破解农村科普“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 但目前面临诸多瓶颈和障碍,服务有效性频遭质疑。 ,迫切需要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农村“精准科普”现状及问题

我国农村科普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精准服务重点对象过程中还存在几个突出缺陷,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科普形式较为单一,“重形式”、“轻质量”现象比较突出。

据浙江、四川、安徽等地多个调查县镇反映,针对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双新”重点对象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活动,大多以任务型、培训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 、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的培训体系。 农村科普活动形式亟待丰富和创新。 如何突破科普形式的束缚,注重科普实效,成为农村科普转型的重要理念和重要任务。

2、农村科普队伍知识结构固化、老化,普遍面临“被科普”的迫切需要。

以基层农技站为例,调查发现,大部分受访县乡农技推广人员普遍面临老龄化和知识固化的问题。 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难以跟上科普目标,特别是“双新”主体的新科普需求,特别是农业新技术或某一领域的科普指导。 当面对专业化、个性化的农业技术问题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无能为力,通常只能依靠其他社会力量(如具有知识优势的大学、科研机构、农业技术协会等)开展农业技术知识传播。解释和培训。 可以说,农村科普队伍只有建立了较强的综合知识储备和专业技术能力,才有可能为重点群体提供专业、有针对性、精准的科普服务。

3.科普服务与重点对象科普需求难以匹配,促进科普供给的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

如何准确把握重点对象的科普诉求,提供顺应时代潮流、高效优质的科普内容,成为当前科普工作的重点。 但从整体调查情况来看,当前农村科普集中面临着供给侧改革的压力,需要突破机构割裂的壁垒,搭建信息渠道,整合跨境资源。

首先,农村科普存在“部门壁垒”的制度障碍,跨部门合作十分有限,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

其次,农村科普信息化渠道尚不健全,科普公共服务资源平台仍有限。 浙江省创新型“农民信箱”农业技术供需对接资源平台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三是农村科普跨境资源整合有待加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成效还不明显。 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枢纽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都是农村科普工作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农村科普主导部门与社会科普工作的资源整合和跨界协作。服务机构力量十分有限,无法建立多元化、协同的农村科普模式,也没有形成科普“内部体系+外部协作”的“大科普”格局。

2 制约农村“精准科普”的原因分析

1、农村科普思想观念尚未响应,需要发生实质性转变。

目前,农村科普仍以资源任务型科普方式为主,需求服务型科普方式尚未真正建立。 科普思路并没有真正从“自上而下”、“管理”思维转向“自下而上”。 “‘服务为本’的理念。比如,有的地方反映,大型专业公司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对象不愿意学习,培训课程不完善。与培训对象的需求不相匹配,大多数培训基本上是任务型的被动科普,没有真正从科普对象的实际专业技术需求出发。

二、科普队伍本身对“被科普”问题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农村科普工作的重点是科普服务对象,而科普队伍自身知识升级转化的迫切需求却容易被忽视。 虽然有关部门也定期对农村科普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技能指导,但科普培训体系缺乏顶层设计和制度规定。 科普队伍服务能力薄弱、滞后,导致农村“精准科普”服务效果普遍较差,科普供给与科普需求难以匹配。

3、缺乏有效的内外部资源协同的科普服务模式

目前,农村科普合作网络体系尚不健全,缺乏整合资源、不同类型科普主体相互协调的科普服务模式。 要推进国内“政产学研用”科普协作机制,拓宽科普合作渠道。

提高农村“精准科普”服务实效的三点建议

针对当前农村科普队伍实施“精准科普”服务面临的困难,除了加强农村科普组织建设,加大科普资源投入,创新科普服务方式,完成“针对科普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科普服务思想观念的转变,课题组认为,解决农村“精准科普”问题,最关键的是创新科普体制机制,创新科普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全面广泛的农村科普服务合作模式。

1.建立农村科普领域国际合作机制,将农业前沿领域个性化技术需求充分纳入国际合作交流计划、项目和活动。

目前,世界一些国家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在农业专业技术服务领域积累了成熟的技术、先进的经验和管理方法。 其中,典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先进技术普及服务模式尤其值得关注。 针对我国农业技术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的短板,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服务体系和服务项目合作,建立农村科普领域国际合作机制。 在解决农业前沿领域个性化、专业化技术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农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加快我国专业化农业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和推广推广体系。

2、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农村科普服务模式,倡导资源整合、协作开放的“大科普”格局。

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科普队伍应摆脱封闭、内向的“小科普”体系,积极构建资源整合、社会协作、多元化发展的“大科普”服务格局。开放性。 推动建立“政府+行业+高校+科研机构+用户”等五类组织或团体协同合作机制,在明确各自职能定位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对接农村底层科普需求具有顶层制度优势和中层技术优势。 与基础研究优势相衔接的资源渠道和合作路径。 通过多主体资源的包装整合,着力提高科普服务与需求的匹配能力,从而提升农村科普整体服务效果和精准服务能力。

(供稿:朱红旗、高红斌、唐树坤、郑九良)

上一篇:农业科普进校园知识种子种在心里
下一篇:葡萄花期这样管高产不用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