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nbsp用科技守护黑土稻香nbsp中国水稻产业

本站原创 2024-06-15 12:08:00

4月的黑土地,还未披上“绿衣”,但在车间、大棚里,一株株水稻新苗正绽放着旺盛的生命力。正值春耕春备的关键时节,记者跟随中国水稻产业专家团走进龙江大地,探寻黑土稻香背后的科技力量。 技术革新,春耕生产提效率 走进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的育秧基地,大棚内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将一个个透明的秧盘摆放整齐,覆土机正在轨道上来回穿梭,为今年春季的秧苗准备“床铺”。 “我们现在使用的秧盘叫钵形毯状秧盘,是我们自主发明的,就是把原本的钵形秧盘和毯状秧盘结合起来,形成了上毯下钵的结构,同时结合当地情况,选用了性价比更高的软盘。”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水稻产业专家团成员张玉屏说。这种秧盘集合了两者的优点,秧苗长在一个个钵体内,每一株的根系不易连结,在插秧过程中就会降低对根系的损伤,根就能扎得更深、长得更壮,从而加快水稻返青、提高成熟率,同时降低漏秧率,节省用种成本。 “我们都说这项技术是‘小发明,大创造’,一个很小的改动就能带动育秧方式的改革,目前钵形毯状秧盘每年在黑龙江全省的推广面积达到3000万亩,为水稻增产起到了显著作用。”张玉屏说。 农时不等人,在黑龙江省宝清县裕源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们同样在为水稻育秧忙碌着。为了提高稻米品质,合作社近些年开始使用覆膜插秧方式,以起到节水保墒、减肥减药、提高产量的效果。但面对一眼望不到边的土地,依靠人工铺膜插秧不仅费时费力,成本也是个大问题。“今年不一样了,专家们要教我们使用机械覆膜插秧,这可比人工方便多了!”合作社理事长宋喜超说。据介绍,水稻覆膜种植绿色增效技术可以在水稻移栽时,把覆膜机安装在高速插秧机上,生物可降解膜挂在覆膜机上,覆膜与机插就能够同步进行,目前已在全国多地推广。 2023年初,中国水稻研究所协同院内外科研机构和农业推广部门组建了水稻产业专家团,共有专家120人,覆盖全国18个省市,涵盖水稻育种、栽培与土肥、植保、农机、加工和产业经济等专业领域,采取“专家团-专家站-地方门-涉农实体”的模式开展技术服务。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专家们过来以后,结合当地单季稻种植情况,推广适宜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让好的科技成果在东北转化落地,服务水稻生产。”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水稻产业专家团成员曹立勇说,“我们做技术服务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技术引进后,在实际应用中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就需要持续跟进,为农民提供切实的帮助。” 生态添绿,传统稻米再升级 “我们这里的大米长在石板上!”黑龙江省宁安市上官地村褚丽娟骄傲地说,她的背后是响水·国际稻米公园,种植着8.5万亩石板大米。在稻田的截断面,记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玄武岩石板上是厚约30厘米的腐殖质土层,上面覆盖着已经被打碎的秸秆。 “这些石板是万年前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吸热、散热功能,使得石板地的地温和水温比一般稻田高出2-3摄氏度,所以在石板田中就可以种植生长期150天左右的水稻品种。”宁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孙新功告诉记者,再加上肥沃的腐殖质和镜泊湖水的灌溉,石板大米拥有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也形成了极佳风味和品质。 传承了1300余年的石板大米,如何在当下“更上一层楼”,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去年,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宁安市建立合作,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科技创新让石板大米的产量更高、品质更优,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年开春,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农艺师张明明就驻扎在当地,给农户举办培训班,重点推广为东北水稻生产量身打造的“法宝”——寒地秸秆全量原位还田缓释多效综合技术。 东北稻区气候寒冷,秸秆腐解速度缓慢,多种因素导致大量的水稻秸秆被遗弃在田间地头。“我们选取了一种能够在0-1摄氏度的环境下保持活性、促进秸秆腐解的复合微生物菌肥,在水稻插秧前、返青期和拔节孕穗期施用,再配合其他栽培技术,可以使秸秆在90至120天内的腐解率超过70%。”张明明说,适期施用菌肥还能使稻苗插在稻草上不死苗,加快返青,降低了人工打捞秸秆浮沫及补苗的成本。如此一来,既充分利用了秸秆资源,又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保护宝贵的黑土地,最终提升稻米品质。 想要生产出绿色有机大米,水稻生长发育的每个阶段都要发力。今年开始,水稻产业专家团在宁安市逐步推行水稻生产新技术,例如在浸种时使用生物菌剂防治恶苗病,育秧时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出苗生根,在田间管理中用生物防控代替化学防控手段,让东北优质稻米走上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智慧赋能,农场管理更省心 “来晚了,我们今年的育秧工作昨天刚结束,现在都是智能化生产,效率可高了!”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农业生产部生产办副主任张华贵笑着对记者说。走进农场的智慧浸种催芽车间,一个个方形的大池子映入眼帘,不久前,有1100吨水稻芽种在这里完成了生产加工的第一步——浸种催芽。“以前我们用水蒸气催芽至少得9至10天,现在引进了自动化双氧催芽设备,能统一控制供氧,还能保持水温恒定,芽种生产两三天就结束了。”张华贵说,农场里有4个这样的车间,每个车间有21个浸种池,只需要8天,就能完成农场今年5000吨的催芽任务。 在七星农场,像这样的“科技范”体现在春耕生产的每个环节。在叠盘暗室出苗车间,一整套现代化生产设备连成了流水线,一沓沓装有针状小苗的秧盘正被运往大棚。这里应用的是专家团送来的另一种新技术——叠盘暗室育秧技术。“水稻芽种通过流水线精量播种在秧盘里,一个个叠起来,然后堆放在前面的这个暗室里。”张华贵告诉记者,暗室里的温度会自动保持在32摄氏度,湿度在90%以上,从芽种到出苗只需要48个小时。 “这样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让秧苗长得更齐更壮、抗逆性增强;另一方面提高了效率,农时就可以提前,以前只能种11或12叶的品种,现在就可以种13叶的,增加水稻产量。”张玉屏说。目前,该技术在建三江分局的应用面积近140万亩,为建三江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早在2010年,中国水稻研究所就与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分局达成合作,开展稻作新技术研究、试验与示范、培训等。水稻产业专家团成立以来,技术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水稻生产智能化的步伐日益加快。2023年11月,七星农场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签订共建“寒地优质稻作生产”院士团队工作站协议,进一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提升七星农场农业科技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建三江浓江农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土区水稻毯苗钵苗增龄壮秧培育与智能型机械化栽培关键技术”课题正在实施。 到了5月,一株株秧苗就会被送出大棚,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开始新一季的生长,水稻产业专家团将一路“护航”,用科技守护黑土稻香。 (单位: 中国水稻研究所)

上一篇:五月苹果园这样管理更高产
下一篇: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宜昌综合试验站工作推进
相关文章